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香港导演吴宇森(左)与美国导演德帕尔玛(右)一、 电影艺术中的暴力
1.什么是暴力
《辞海》将“暴力”解释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辞海》,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1581页)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行为,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暴力:当先古人类与自然竞争的时候,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从自然界掠夺生活必需品才得以生存,继而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同样,在划分人类文明形成的依据中,有否存在暴力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纵览古今中外,暴力无处不在,朝代的更迭、领土的争夺、权力的统治,人类就是在一次次的暴力洗礼中书写着历史进程。
现在虽处于和平年代,但暴力时刻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暴力形式,比如冷暴力就不同于寻常生理上的血腥恐怖,但依然会给人造成伤害。我认为,只要对生理或心理造成伤害的行为,就可以称为暴力。
2.电影艺术中的暴力
在电影类型之中,并没有暴力片这一种类型,但暴力出现在各种题材的类型中,战争片、动作片、恐怖片、武侠片、警匪片甚至爱情片。暴力给人带来很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刺激,但不同的暴力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许多影片将暴力给观众以视觉刺激,直接将血腥、恐怖、打斗等暴力镜头呈现,比如《杀死比尔》、《大逃杀》、《电锯惊魂》等;还有一些电影,在视觉方面不直接呈现暴力,没有任何的血腥与恶心场景,但仍然给观众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的“浴室杀人”片段,电影中著名的杀人方式,45秒,78个镜头,没有一个镜头直接表现刀刺入人体的镜头,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恐怖的暴力场景之一,让观众感受极大的心理压力。电影艺术中暴力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在现代电影中运用的频率也非常之高,本文将针对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进行影像画面分析及其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索。
二、 吴宇森与德帕尔玛电影中暴力场景
的影像画面分析与比较1.吴宇森
(1)宗教色彩的符号元素
吴宇森年少时,基督所宣扬的仁爱与牺牲精神,对他人生有着极大的方向指引作用。在吴宇森电影的暴力场景中,往往有庄严肃穆的教堂、圣洁优雅的圣母像、振翅飞翔的白鸽、低声吟唱的圣歌,他运用这些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符号元素,试图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来反衬暴力。《喋血双雄》的开头,小庄坐在圣洁的教堂里,凝视着圣母玛利亚雕像,白蜡烛摇曳着烛光,有只白鸽停在他身边,冯刚走进教堂,小庄在接受任务走出教堂后紧接着就进入酒吧开枪杀人;结尾处,最后的决战发生在同一个教堂,小庄与李鹰联手抵抗强大势力,激烈交战的枪林弹雨,在圣母玛利亚雕像、低声吟唱的圣歌中呼啸而过,飞溅的献血和破碎的圣像,血腥暴力与圣洁的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整个氛围渲染得无比悲壮。吴宇森将年少时所接受关于爱、罪恶及救赎的宗教观念通过极其鲜明极具代表意义的宗教符号元素进行表现,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与心理洗涤。
(2)升格画面改变影像的叙事时间
吴宇森表现暴力时,不仅仅将暴力陈述,还通过升格画面改变影像的叙事时间。惨烈血腥的暴力情景,用高速摄影将动作以慢镜头的形式进行表现,放慢的动作如同舞蹈一般飘逸舒缓,改变时间线的同时,画面的动静快慢有效结合,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感与节奏感,消除了暴力的视觉冲击力与残酷性,将原本的暴力以一种近乎美感的角度展现,给观众以视觉享受的角度来看待暴力。(贾磊磊:《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赎罪》,载《艺术评论》2004年3期)正如吴宇森所说:“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是舞蹈,是动态的美感。”(张冰筱:《“暴力美学”的电影技巧和思想深度——分析比较吴宇森和朴赞郁电影》,载《东方艺术》2009年S2期)《碟中谍2》中伊森骑摩托车逃离海岛的片段中,對伊森骑着摩托车、拔枪回身射击的情节,导演运用多机位进行拍摄,与高速拍摄手法相结合,多角度慢速重复表现伊森拔枪这同一动作,飘逸的长发、扬起的皮衣、专注的表情,原本暴力场景所充满的混乱与血腥,都被升格画面所一一柔化,在不失高度专注与紧张的状态下,呈现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3)中国武侠元素
师从于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张彻,吴宇森的电影里自然少不了中国武侠元素。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特征之一就是不借助武器或者借助少量的冷兵器;西方则基本借助刀械或枪支等杀伤力武器作为暴力手段。吴宇森在影片中大量地加入中国武侠元素,角色更多地运用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一些搏击与打斗。《碟中谍2》中,汤姆·克鲁斯就有大量的徒手打斗戏份。影片片尾伊森与西恩在沙滩上徒手搏斗,伊森跃起扫腿、后空翻踢腿等等一系列中国武术的代表动作,采用高速摄影升格画面进行表现,行云流水般中国武侠之美瞬间充满着整个银幕。
·电影理论林若箐: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影像画面分析及其研究 (4)兄弟情深,男人情怀
中西文化的冲突、复杂的成长背景,在吴宇森电影中逐渐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中西方文化都能接受的“情”为要点的风格。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男性之间肝胆相照的兄弟情怀,有着天生的英雄情结。无论多么凶险的境遇多么残酷的场面,他创作的影片都充满着人性的慈爱和悲悯,英雄的侠骨柔情。(《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赎罪》,前揭)在《喋血双雄》中,小庄即使在被警察追赶也要先将无辜受伤的小女孩送到医院治疗,即使铤而走险也要得到大量的现金来照料被自己误伤眼睛的女人,小庄深沉的男人情怀让他变得温情与侠义。在失明的歌手家里,小庄与李鹰一边用枪互指对方,一边镇定自若地欺骗着盲女。小庄和李鹰,本应该是警察与杀手之间的正邪对立较量,但在影片中两人肝胆相照,与黑帮的交火时,观众无不被他俩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而感动。在吴宇森的镜头中,男人不仅仅是刚强坚毅的,他们更是柔情、信义、友爱。男性的刚柔兼备,英雄不再是武莽,而更多了一份人性的光辉,让观众深深吸引与崇仰。 2.德帕尔玛
(1)对经典的崇拜与重构
德帕尔玛对希区柯克有着无限的崇拜,频繁地将经典片段的模仿与再现。《剃刀边缘》首尾两场“浴室谋杀”,就被视为向《精神病患者》致敬;《铁面无私》车站的枪战,则与敖德萨阶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希区柯克让场景细节处的小道具发挥作用,德帕尔玛同样进行效仿改造。《剃刀边缘》中,艾略特办公桌上的镜子就有类似的作用。当凯特与布雷克引诱艾略特时,导演都表现了艾略特看镜子里的自己的主观镜头,镜子里外,艾略特的性别与性格有着极大的反差,当镜子里的“男性”艾略特克制自己之时,镜子外的“女性”艾略特已经谋划着杀人灭口。镜子在此处揭示了艾略特本身的双重性别的矛盾与纠结。
(2)长镜头与场面调度
德帕尔玛在悬疑心理制造有着独到的方式,运用长镜头与场面调度来营造悬疑的气氛,被誉为“当代悬疑大师”。《铁面无私》中,卡邦手下前往马龙居住的拉辛街1634号进行袭击的片段中,镜头在街上摇过,观众看到有人爬上马龙住所的窗台后,就切到爬上窗台的那个人的主观视角。这一段长达114秒的长镜头完全运用主观视角从窗外偷窥马龙,再到进入屋内寻找马龙,摄像机轻微的晃动,代表偷袭者在屋内穿过长长的走廊寻找马龙,观众也随之紧张到窒息。又如《剃刀边缘》的女主角凯特对性与家庭感到失望之时,在博物馆邂逅了一个让她动心的男人,通过一只丢失的手套,镜头跟随着凯特和男人在博物馆里来回游走,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全凭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调度功力:凯特惊慌地在博物馆内来回寻找男人,内心兴奋但又竭力保持镇静、维持风度;男人察觉凯特对自己的引诱,故意不断在博物馆各个展区来回穿梭,似合似离,引起凯特更大的好奇心。纯粹的表演,导演适时地在二人之间切换镜头,二人的心绪起伏,观众的好奇心也随着镜头游走在博物馆中。
(3)暴力场景的直接表现
对于暴力场景,德帕尔玛选择直接将过程呈现给观众。《剃刀边缘》中凯特在电梯里被金发女子用剃刀杀死的场景中,当明晃晃的剃刀割向凯特喉咙的时候,导演将镜头对准凯特的脖子,将剃刀划过的全过程完整直接地呈现给观众,鲜血喷涌而出,这种对暴力场景的不回避让暴力显得格外有冲击力。《铁面无私》中,奥利弗与证人在货梯内被枪杀的片段,凶手将奥利弗挂在呼叫电话上,货梯墙上的血书“untouchable”触目惊心,让人几乎无法直视。德帕尔玛的直接表现、毫不避讳,是一种宣泄,试图利用高度反差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接受的刺激大起大落,以增强风格效果。
(4)对女性的异常关注
德帕尔玛在镜头中对女性有着异常的关注度,在片中常常出现裸体女性和与女性有关的暴力砍杀,让观众产生迷恋以及暴力恐惧的意象都源自于女性。《剃刀边缘》中,凯特和布雷克两个女性,性格分裂的心理医生艾略特也有女性的一面。在影片中,开头和结尾两段是女性裸体在浴室洗澡,当观众专注于影片女性所展示的美感时,剃刀袭击随之而来。艾略特面对女性的诱惑产生男性欲望时,内心深处的女性特质让艾略特自我斗争,迷失了性别,将外界的女性视为威胁,继而产生危险化的想象并暴力攻击。(徐海龙:《德·帕尔玛惊悚片中的性别关系和双重体验》,载《当代电影》2008年1期)德帕尔玛对于女性的关注异于常人视角,在表現女性躯体的迷恋时总是出现性别关系错乱,多重的心理矛盾,让角色对女性既迷恋又恐惧。当二者的冲突不断升级、压力无处释放时,暴力在此刻就占据了上峰,美丽与血腥同时占据着银幕。
三、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审美价值
暴力,自人类开始有文明以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电影创作者多少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影片中表现自我。通过对吴宇森与德帕尔玛电影中暴力场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暴力的展示与阐述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文艺作品中,有的暴力通过形式化的改造,像吴宇森用升格画面将暴力动作转换成舞蹈一般飘逸美丽,当暴力形式以修辞化的形式呈现时,其攻击性与侵害性就大大减弱,而美学欣赏价值就增加了,对感官与心理的刺激就大大减弱;有的暴力通过另一种形式化的改造,像德帕尔玛那样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攻击性与侵害性,加强暴力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刺激。这两种处于暴力表现两端的形态正是吴宇森与德帕尔玛对暴力场景影像画面表现的概括,从一定层面而言,也是东西方电影中对暴力场景影像画面的总体呈现。
近年来,暴力场景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所能观看到的暴力种类也越来越多。文艺作品是源于生活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东西方人的生活、文化、观念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人对待同一事物自然也就会产生差异。东方人讲究含蓄且不外露,西方人讲究直接且不隐晦,在这点上,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表现有着一定的区别度。很多人不太接受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直接与恐怖,但并不妨碍导演去解读去展示暴力。所以,当我们看待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时,应当更多地从形式美、节奏美中体会给我们带来的感官体验。
(责任编辑:曾珍)
香港导演吴宇森(左)与美国导演德帕尔玛(右)一、 电影艺术中的暴力
1.什么是暴力
《辞海》将“暴力”解释为“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强暴行为”。(《辞海》,夏征农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1581页)暴力是一种激烈而强制性的行为,是人类的生存本能,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表现出暴力:当先古人类与自然竞争的时候,就是通过暴力手段从自然界掠夺生活必需品才得以生存,继而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同样,在划分人类文明形成的依据中,有否存在暴力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判断依据。纵览古今中外,暴力无处不在,朝代的更迭、领土的争夺、权力的统治,人类就是在一次次的暴力洗礼中书写着历史进程。
现在虽处于和平年代,但暴力时刻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与此同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暴力形式,比如冷暴力就不同于寻常生理上的血腥恐怖,但依然会给人造成伤害。我认为,只要对生理或心理造成伤害的行为,就可以称为暴力。
2.电影艺术中的暴力
在电影类型之中,并没有暴力片这一种类型,但暴力出现在各种题材的类型中,战争片、动作片、恐怖片、武侠片、警匪片甚至爱情片。暴力给人带来很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刺激,但不同的暴力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许多影片将暴力给观众以视觉刺激,直接将血腥、恐怖、打斗等暴力镜头呈现,比如《杀死比尔》、《大逃杀》、《电锯惊魂》等;还有一些电影,在视觉方面不直接呈现暴力,没有任何的血腥与恶心场景,但仍然给观众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的“浴室杀人”片段,电影中著名的杀人方式,45秒,78个镜头,没有一个镜头直接表现刀刺入人体的镜头,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恐怖的暴力场景之一,让观众感受极大的心理压力。电影艺术中暴力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在现代电影中运用的频率也非常之高,本文将针对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进行影像画面分析及其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探索。
二、 吴宇森与德帕尔玛电影中暴力场景
的影像画面分析与比较1.吴宇森
(1)宗教色彩的符号元素
吴宇森年少时,基督所宣扬的仁爱与牺牲精神,对他人生有着极大的方向指引作用。在吴宇森电影的暴力场景中,往往有庄严肃穆的教堂、圣洁优雅的圣母像、振翅飞翔的白鸽、低声吟唱的圣歌,他运用这些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符号元素,试图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来反衬暴力。《喋血双雄》的开头,小庄坐在圣洁的教堂里,凝视着圣母玛利亚雕像,白蜡烛摇曳着烛光,有只白鸽停在他身边,冯刚走进教堂,小庄在接受任务走出教堂后紧接着就进入酒吧开枪杀人;结尾处,最后的决战发生在同一个教堂,小庄与李鹰联手抵抗强大势力,激烈交战的枪林弹雨,在圣母玛利亚雕像、低声吟唱的圣歌中呼啸而过,飞溅的献血和破碎的圣像,血腥暴力与圣洁的教堂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整个氛围渲染得无比悲壮。吴宇森将年少时所接受关于爱、罪恶及救赎的宗教观念通过极其鲜明极具代表意义的宗教符号元素进行表现,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与心理洗涤。
(2)升格画面改变影像的叙事时间
吴宇森表现暴力时,不仅仅将暴力陈述,还通过升格画面改变影像的叙事时间。惨烈血腥的暴力情景,用高速摄影将动作以慢镜头的形式进行表现,放慢的动作如同舞蹈一般飘逸舒缓,改变时间线的同时,画面的动静快慢有效结合,丰富了影片的视觉感与节奏感,消除了暴力的视觉冲击力与残酷性,将原本的暴力以一种近乎美感的角度展现,给观众以视觉享受的角度来看待暴力。(贾磊磊:《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赎罪》,载《艺术评论》2004年3期)正如吴宇森所说:“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是舞蹈,是动态的美感。”(张冰筱:《“暴力美学”的电影技巧和思想深度——分析比较吴宇森和朴赞郁电影》,载《东方艺术》2009年S2期)《碟中谍2》中伊森骑摩托车逃离海岛的片段中,對伊森骑着摩托车、拔枪回身射击的情节,导演运用多机位进行拍摄,与高速拍摄手法相结合,多角度慢速重复表现伊森拔枪这同一动作,飘逸的长发、扬起的皮衣、专注的表情,原本暴力场景所充满的混乱与血腥,都被升格画面所一一柔化,在不失高度专注与紧张的状态下,呈现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
(3)中国武侠元素
师从于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张彻,吴宇森的电影里自然少不了中国武侠元素。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特征之一就是不借助武器或者借助少量的冷兵器;西方则基本借助刀械或枪支等杀伤力武器作为暴力手段。吴宇森在影片中大量地加入中国武侠元素,角色更多地运用自身的身体素质进行一些搏击与打斗。《碟中谍2》中,汤姆·克鲁斯就有大量的徒手打斗戏份。影片片尾伊森与西恩在沙滩上徒手搏斗,伊森跃起扫腿、后空翻踢腿等等一系列中国武术的代表动作,采用高速摄影升格画面进行表现,行云流水般中国武侠之美瞬间充满着整个银幕。
·电影理论林若箐: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影像画面分析及其研究 (4)兄弟情深,男人情怀
中西文化的冲突、复杂的成长背景,在吴宇森电影中逐渐形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中西方文化都能接受的“情”为要点的风格。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男性之间肝胆相照的兄弟情怀,有着天生的英雄情结。无论多么凶险的境遇多么残酷的场面,他创作的影片都充满着人性的慈爱和悲悯,英雄的侠骨柔情。(《暴力美学:吴宇森电影中的原罪与赎罪》,前揭)在《喋血双雄》中,小庄即使在被警察追赶也要先将无辜受伤的小女孩送到医院治疗,即使铤而走险也要得到大量的现金来照料被自己误伤眼睛的女人,小庄深沉的男人情怀让他变得温情与侠义。在失明的歌手家里,小庄与李鹰一边用枪互指对方,一边镇定自若地欺骗着盲女。小庄和李鹰,本应该是警察与杀手之间的正邪对立较量,但在影片中两人肝胆相照,与黑帮的交火时,观众无不被他俩彼此之间的惺惺相惜而感动。在吴宇森的镜头中,男人不仅仅是刚强坚毅的,他们更是柔情、信义、友爱。男性的刚柔兼备,英雄不再是武莽,而更多了一份人性的光辉,让观众深深吸引与崇仰。 2.德帕尔玛
(1)对经典的崇拜与重构
德帕尔玛对希区柯克有着无限的崇拜,频繁地将经典片段的模仿与再现。《剃刀边缘》首尾两场“浴室谋杀”,就被视为向《精神病患者》致敬;《铁面无私》车站的枪战,则与敖德萨阶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希区柯克让场景细节处的小道具发挥作用,德帕尔玛同样进行效仿改造。《剃刀边缘》中,艾略特办公桌上的镜子就有类似的作用。当凯特与布雷克引诱艾略特时,导演都表现了艾略特看镜子里的自己的主观镜头,镜子里外,艾略特的性别与性格有着极大的反差,当镜子里的“男性”艾略特克制自己之时,镜子外的“女性”艾略特已经谋划着杀人灭口。镜子在此处揭示了艾略特本身的双重性别的矛盾与纠结。
(2)长镜头与场面调度
德帕尔玛在悬疑心理制造有着独到的方式,运用长镜头与场面调度来营造悬疑的气氛,被誉为“当代悬疑大师”。《铁面无私》中,卡邦手下前往马龙居住的拉辛街1634号进行袭击的片段中,镜头在街上摇过,观众看到有人爬上马龙住所的窗台后,就切到爬上窗台的那个人的主观视角。这一段长达114秒的长镜头完全运用主观视角从窗外偷窥马龙,再到进入屋内寻找马龙,摄像机轻微的晃动,代表偷袭者在屋内穿过长长的走廊寻找马龙,观众也随之紧张到窒息。又如《剃刀边缘》的女主角凯特对性与家庭感到失望之时,在博物馆邂逅了一个让她动心的男人,通过一只丢失的手套,镜头跟随着凯特和男人在博物馆里来回游走,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全凭演员的演技和导演的调度功力:凯特惊慌地在博物馆内来回寻找男人,内心兴奋但又竭力保持镇静、维持风度;男人察觉凯特对自己的引诱,故意不断在博物馆各个展区来回穿梭,似合似离,引起凯特更大的好奇心。纯粹的表演,导演适时地在二人之间切换镜头,二人的心绪起伏,观众的好奇心也随着镜头游走在博物馆中。
(3)暴力场景的直接表现
对于暴力场景,德帕尔玛选择直接将过程呈现给观众。《剃刀边缘》中凯特在电梯里被金发女子用剃刀杀死的场景中,当明晃晃的剃刀割向凯特喉咙的时候,导演将镜头对准凯特的脖子,将剃刀划过的全过程完整直接地呈现给观众,鲜血喷涌而出,这种对暴力场景的不回避让暴力显得格外有冲击力。《铁面无私》中,奥利弗与证人在货梯内被枪杀的片段,凶手将奥利弗挂在呼叫电话上,货梯墙上的血书“untouchable”触目惊心,让人几乎无法直视。德帕尔玛的直接表现、毫不避讳,是一种宣泄,试图利用高度反差的表现形式,让观众接受的刺激大起大落,以增强风格效果。
(4)对女性的异常关注
德帕尔玛在镜头中对女性有着异常的关注度,在片中常常出现裸体女性和与女性有关的暴力砍杀,让观众产生迷恋以及暴力恐惧的意象都源自于女性。《剃刀边缘》中,凯特和布雷克两个女性,性格分裂的心理医生艾略特也有女性的一面。在影片中,开头和结尾两段是女性裸体在浴室洗澡,当观众专注于影片女性所展示的美感时,剃刀袭击随之而来。艾略特面对女性的诱惑产生男性欲望时,内心深处的女性特质让艾略特自我斗争,迷失了性别,将外界的女性视为威胁,继而产生危险化的想象并暴力攻击。(徐海龙:《德·帕尔玛惊悚片中的性别关系和双重体验》,载《当代电影》2008年1期)德帕尔玛对于女性的关注异于常人视角,在表現女性躯体的迷恋时总是出现性别关系错乱,多重的心理矛盾,让角色对女性既迷恋又恐惧。当二者的冲突不断升级、压力无处释放时,暴力在此刻就占据了上峰,美丽与血腥同时占据着银幕。
三、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审美价值
暴力,自人类开始有文明以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而电影创作者多少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在影片中表现自我。通过对吴宇森与德帕尔玛电影中暴力场景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暴力的展示与阐述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文艺作品中,有的暴力通过形式化的改造,像吴宇森用升格画面将暴力动作转换成舞蹈一般飘逸美丽,当暴力形式以修辞化的形式呈现时,其攻击性与侵害性就大大减弱,而美学欣赏价值就增加了,对感官与心理的刺激就大大减弱;有的暴力通过另一种形式化的改造,像德帕尔玛那样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攻击性与侵害性,加强暴力的感官刺激与心理刺激。这两种处于暴力表现两端的形态正是吴宇森与德帕尔玛对暴力场景影像画面表现的概括,从一定层面而言,也是东西方电影中对暴力场景影像画面的总体呈现。
近年来,暴力场景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所能观看到的暴力种类也越来越多。文艺作品是源于生活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东西方人的生活、文化、观念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东西方人对待同一事物自然也就会产生差异。东方人讲究含蓄且不外露,西方人讲究直接且不隐晦,在这点上,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表现有着一定的区别度。很多人不太接受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的直接与恐怖,但并不妨碍导演去解读去展示暴力。所以,当我们看待东西方电影中暴力场景时,应当更多地从形式美、节奏美中体会给我们带来的感官体验。
(责任编辑: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