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三人之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师承关系,本文就以《写山水诀》《画禅室论画》《雨窗漫笔》为例研究三者在山脉的布局和山脉的创作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山脉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4-1
一、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之间的师承关系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其祖父是王时敏。王原祁出身在官宦世家,亦是书香门第。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在其少年时代被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所赏识,王时敏的绘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王原祁由于蒙养和家学的关系,绘画上同样追随董其昌。然而,此三人都以元四家的绘画为上品,尤其好学黄公望的作品。董其昌说“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对于王时敏来说,他学习黄公望是用尽毕生精力的。张庚亦曾详细描述了王时敏:“于大痴墨妙,早岁即穷奥,晚年益臻神化,世之论一峰老人正法眼者,藏之必归于公。”①深受王时敏影响的王原祁对黄公望的学习也是如痴如醉。“余弱冠时,得闻先大父训,迄今五十余年矣,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②
二、山脉布局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对“三远”论进行阐述:“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他强调山脉的搭接“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③,山脉整体上要呈现“远”的气息,且不能生搬硬套将山与山相互连接,山脉的连接既要有一定的法则,又要灵活运用。山脉的气韵尤其体现在山中云气和山头景物的处理上,“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④
董其昌将黄公望的“山头转换”的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山脉需要有分和,整幅画面有分合,每一个分支也要有分合。在《画禅室论画》中董其昌写道:“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⑤
在王原祁的《雨窗漫笔》中对山脉整体气势、开合有着更加深刻细腻的叙述。他不仅强调“龙脉”即山脉的起伏开合,在画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开合的具体方法作出了说明:“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⑥王原祁将山的开合具体落实在山的每一个位置,山头、山腹、山足作用各不相同且要相互照应,并且以远近、向背、高耸、平修欹侧作为手段去表现。除此以外,对于“龙脉”黄公望只是说搭接的重要性,董其昌将搭接的方法引向分合,分合的合理就是搭接的合理。而王原祁用具体的方法告诉后人在考虑分合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不仅如此,王原祁还以辩证的思维去考虑开与合之间的关系。他说:“若知龙脉……开合偪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⑦“龙脉”与“开合”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龙脉是主,开合是次,有主无次则画面拘束失去常态,有次失主则犹如“顾子失母”;“开”与“合”本身也是辩证的关系,拥塞浅露与沉重漏缺,都是弊病。王原祁的这段话使山脉的画学理论更加具有思辨意味,较之前人对画理的阐述更进一步。
三、创作方法
关于山水画的创作问题,黄公望采用“师造化”的方法,他说“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能画此者为上矣”⑧要观察山在四季的细微变化,能够画出四季景象的画则为上品,由此看出,黄公望对于表达山水自然景象和特征是十分推崇和重视的。董其昌画面对于“师法自然”的立场没有黄公望那么坚定。董其昌的山水作品很多是师法古人,写生创作的作品很少。但是从理论上他是支持绘画从自然中观察得来的。董其昌在《画禅室论画》中也提及对自然的观察,“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入笔端”⑨,晨云气变化的美景可以入画。
然而,在王原祁的《雨窗漫笔》中却更倾向于“师古法”。他说:“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暗合古法矣。”⑩王原祁认为画面最重要的就是气势轮廓,不必追求好的景色,也不必被旧稿束缚。只要轮廓气势能够和谐,则画面妙景就会出现。王原祁的画和理论都指明他认为山水画创作要依据古法。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原祁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董其昌虽然在理论中提到“师造化”,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其体现在实践中,他的画大多是从古人中来,更加之他不断推崇黄公望,对于王原祁来说这就是教育他要“师古法”。因此,王原祁并没有很好地传承“师造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原祁在绘画创作上没有任何传承,从实践上,他继承的是古法,他将古人对自然特点的描绘作了总结;从理论上,他将这些特点记录下来。他所做的是将前人的理论和画法再次提炼,使得对自然的理解更加概括、精炼。
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他们三位艺术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了几百年,他们是历史上的大家,从这三人的绘画理论中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注释:
①[清]张庚:《国朝画征录》,参见《中国书画全书》第15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②[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参见《中国书画全书》第1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③④⑧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
⑤⑨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⑥⑦⑩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
作者简介:
叶红,女,安徽马鞍山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山脉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4-1
一、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之间的师承关系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其祖父是王时敏。王原祁出身在官宦世家,亦是书香门第。王原祁的祖父王时敏在其少年时代被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所赏识,王时敏的绘画受到董其昌的影响。王原祁由于蒙养和家学的关系,绘画上同样追随董其昌。然而,此三人都以元四家的绘画为上品,尤其好学黄公望的作品。董其昌说“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对于王时敏来说,他学习黄公望是用尽毕生精力的。张庚亦曾详细描述了王时敏:“于大痴墨妙,早岁即穷奥,晚年益臻神化,世之论一峰老人正法眼者,藏之必归于公。”①深受王时敏影响的王原祁对黄公望的学习也是如痴如醉。“余弱冠时,得闻先大父训,迄今五十余年矣,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②
二、山脉布局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对“三远”论进行阐述:“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他强调山脉的搭接“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③,山脉整体上要呈现“远”的气息,且不能生搬硬套将山与山相互连接,山脉的连接既要有一定的法则,又要灵活运用。山脉的气韵尤其体现在山中云气和山头景物的处理上,“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④
董其昌将黄公望的“山头转换”的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山脉需要有分和,整幅画面有分合,每一个分支也要有分合。在《画禅室论画》中董其昌写道:“凡画山水,须明分合,分笔乃大纲宗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⑤
在王原祁的《雨窗漫笔》中对山脉整体气势、开合有着更加深刻细腻的叙述。他不仅强调“龙脉”即山脉的起伏开合,在画面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开合的具体方法作出了说明:“起伏由近及远,向背分明,有时高耸,有时平修欹侧,照应山头、山腹、山足,铢两悉称者,谓之用也。”⑥王原祁将山的开合具体落实在山的每一个位置,山头、山腹、山足作用各不相同且要相互照应,并且以远近、向背、高耸、平修欹侧作为手段去表现。除此以外,对于“龙脉”黄公望只是说搭接的重要性,董其昌将搭接的方法引向分合,分合的合理就是搭接的合理。而王原祁用具体的方法告诉后人在考虑分合问题时要注意什么。不仅如此,王原祁还以辩证的思维去考虑开与合之间的关系。他说:“若知龙脉……开合偪塞浅露则生病,起伏呆重漏缺则生病。”⑦“龙脉”与“开合”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龙脉是主,开合是次,有主无次则画面拘束失去常态,有次失主则犹如“顾子失母”;“开”与“合”本身也是辩证的关系,拥塞浅露与沉重漏缺,都是弊病。王原祁的这段话使山脉的画学理论更加具有思辨意味,较之前人对画理的阐述更进一步。
三、创作方法
关于山水画的创作问题,黄公望采用“师造化”的方法,他说“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能画此者为上矣”⑧要观察山在四季的细微变化,能够画出四季景象的画则为上品,由此看出,黄公望对于表达山水自然景象和特征是十分推崇和重视的。董其昌画面对于“师法自然”的立场没有黄公望那么坚定。董其昌的山水作品很多是师法古人,写生创作的作品很少。但是从理论上他是支持绘画从自然中观察得来的。董其昌在《画禅室论画》中也提及对自然的观察,“朝起看云气变幻,可收入笔端”⑨,晨云气变化的美景可以入画。
然而,在王原祁的《雨窗漫笔》中却更倾向于“师古法”。他说:“作画但须顾气势轮廓……暗合古法矣。”⑩王原祁认为画面最重要的就是气势轮廓,不必追求好的景色,也不必被旧稿束缚。只要轮廓气势能够和谐,则画面妙景就会出现。王原祁的画和理论都指明他认为山水画创作要依据古法。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原祁受到董其昌的影响,董其昌虽然在理论中提到“师造化”,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将其体现在实践中,他的画大多是从古人中来,更加之他不断推崇黄公望,对于王原祁来说这就是教育他要“师古法”。因此,王原祁并没有很好地传承“师造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王原祁在绘画创作上没有任何传承,从实践上,他继承的是古法,他将古人对自然特点的描绘作了总结;从理论上,他将这些特点记录下来。他所做的是将前人的理论和画法再次提炼,使得对自然的理解更加概括、精炼。
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他们三位艺术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了几百年,他们是历史上的大家,从这三人的绘画理论中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
注释:
①[清]张庚:《国朝画征录》,参见《中国书画全书》第15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②[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参见《中国书画全书》第12册,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③④⑧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六朝-元)》,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版。
⑤⑨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11月版。
⑥⑦⑩潘运告:《清人论画》,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3月版。
作者简介:
叶红,女,安徽马鞍山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2级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