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点民营银行,谁都没落后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这种多元化格局只是完成了对原有金融机构体系的外部整合,实质上,仍然是国有银行“一统天下”。
为了丰富和完善国内金融组织体系的内在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后,2013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符合相关资质,民间资本也可以进入银行业,于是不少大佬坐不住了。
在民营银行牌照发放之前,市场一直认为阿里申请设立的银行将会第一个获批,因为它掀起行业变革的潜力是最大的。在市场一致看好的情况下,阿里为什么会落选呢?
要知道,阿里对于金融业的憧憬可谓由来已久。从2007年到2013年,阿里先后推出网络联保贷、阿里小贷、网商贷和余额宝,这无不表明了阿里进军金融业的野心。而在金融体系中,银行无疑就是最吸引阿里的一块蛋糕,我们从阿里小贷和银行贷款的贷款总额差异就可以看出端倪。小贷公司是按照注册资本金为基础乘一个数倍的杠杆进行放大,但是因为注册资本的恒定,因此小贷公司不增加资本金就无法放出更多贷款。而银行则是通过存贷比的比例计算贷款额度,也就是说,只要能吸纳足够多的存款,银行可以没有限制的发放贷款,这其中所产生的利益简直无法估量。可是,面对如此大的诱惑,阿里为什么会放弃首轮民营银行的争夺呢?
阿里银行此次未主动向银监会申请,非常大的原因或许还在于支付宝。从支付宝建立的那天起,它就是阿里金融重要的平台,通过沉淀销售资金的方式获得大量现金,再加上一定的货款账期,支付宝基本上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互联网银行”。虽然没有正规的“吸储”能力,可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上,不仅可以做实物销售,还可以做众筹和信息服务的现金业务,加上账期,阿里的小额信贷规模已经和四大行可以比肩。
而且,支付宝目前和所有银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合作关系。依托现有银行的巨大用户群,支付宝的发展才能够如此迅猛,这样一来支付宝或许并不希望这么快和这些合作的银行后因为阿里银行成立而破坏合作关系。
当然,除了支付宝之外,阿里的放弃或许还和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早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曾召开会议听取阿里关于筹建网商银行的设想汇报。当时阿里方面就已经对自身的民营银行发展方向有了一个可以说非常明确的规划—无现金、无网点,纯粹的网络银行。事实上,类似的模式在国外并不罕见,不仅是在欧美,在拉美甚至中东,随着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普及,无网点金融服务都在迅速成长。可以说,阿里真正想尝试的方向是无网点的网络银行。但在目前,相关政策非常明确的要求用户在银行开户必须面签。什么叫面签?就是拿着身份证自己上柜台,这就注定了银行只能在线下。这样阿里就只能选择放弃,因为接受线下模式,阿里银行就注定只会成为杭州本地的一家小银行,因为首批民营银行带有地域限制,所以无法扩张。如此一来,阿里的网络优势就完全无法体现。同时,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来“吸储”,银监会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支持,如果要通过开线下营业厅和安装ATM机来获得储户资金,对于阿里来说显然太“重”,得不偿失。既然如此,不如选择暂时等待,还有可能迎来政策的让步或者某种意义上的突破。
接下来,阿里vs.腾讯
显然,继互联网理财、“打车软件大战”和即时通讯应用之后,阿里和腾讯又在民营银行上狭路相逢了。而且它们手中都还握有重要筹码。
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脱胎于支付宝,在阿里的B2B、B2C和C2C三个电商平台上分别发展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小微贷款业务、担保业务和信用支付服务,以及去年一直大力推动的互联网理财业务—余额宝,还将天弘基金收入麾下。而腾讯早已在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了6家公司,注册金额超过16亿元人民币。有媒体报道,这些公司包括两家电商公司,一家小贷公司,三家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同时还利用《微信》平台与数十家基金公司达成了合作。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阿里和腾讯手里都握有充足的底牌,而腾讯前海银行的提前获批,阿里银行此次意外掉队,使得腾讯有可能通过O2O的方式加快金融布局,实现弯道超车。接下来的互联网金融之战即将有好戏上演,各位看官可以找好位置,静候即可。
众所周知,目前国内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但是,这种多元化格局只是完成了对原有金融机构体系的外部整合,实质上,仍然是国有银行“一统天下”。
为了丰富和完善国内金融组织体系的内在结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之后,2013年9月29日,银监会发布通知,表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符合相关资质,民间资本也可以进入银行业,于是不少大佬坐不住了。
在民营银行牌照发放之前,市场一直认为阿里申请设立的银行将会第一个获批,因为它掀起行业变革的潜力是最大的。在市场一致看好的情况下,阿里为什么会落选呢?
要知道,阿里对于金融业的憧憬可谓由来已久。从2007年到2013年,阿里先后推出网络联保贷、阿里小贷、网商贷和余额宝,这无不表明了阿里进军金融业的野心。而在金融体系中,银行无疑就是最吸引阿里的一块蛋糕,我们从阿里小贷和银行贷款的贷款总额差异就可以看出端倪。小贷公司是按照注册资本金为基础乘一个数倍的杠杆进行放大,但是因为注册资本的恒定,因此小贷公司不增加资本金就无法放出更多贷款。而银行则是通过存贷比的比例计算贷款额度,也就是说,只要能吸纳足够多的存款,银行可以没有限制的发放贷款,这其中所产生的利益简直无法估量。可是,面对如此大的诱惑,阿里为什么会放弃首轮民营银行的争夺呢?
阿里银行此次未主动向银监会申请,非常大的原因或许还在于支付宝。从支付宝建立的那天起,它就是阿里金融重要的平台,通过沉淀销售资金的方式获得大量现金,再加上一定的货款账期,支付宝基本上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互联网银行”。虽然没有正规的“吸储”能力,可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上,不仅可以做实物销售,还可以做众筹和信息服务的现金业务,加上账期,阿里的小额信贷规模已经和四大行可以比肩。
而且,支付宝目前和所有银行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合作关系。依托现有银行的巨大用户群,支付宝的发展才能够如此迅猛,这样一来支付宝或许并不希望这么快和这些合作的银行后因为阿里银行成立而破坏合作关系。
当然,除了支付宝之外,阿里的放弃或许还和相关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早在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就曾召开会议听取阿里关于筹建网商银行的设想汇报。当时阿里方面就已经对自身的民营银行发展方向有了一个可以说非常明确的规划—无现金、无网点,纯粹的网络银行。事实上,类似的模式在国外并不罕见,不仅是在欧美,在拉美甚至中东,随着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普及,无网点金融服务都在迅速成长。可以说,阿里真正想尝试的方向是无网点的网络银行。但在目前,相关政策非常明确的要求用户在银行开户必须面签。什么叫面签?就是拿着身份证自己上柜台,这就注定了银行只能在线下。这样阿里就只能选择放弃,因为接受线下模式,阿里银行就注定只会成为杭州本地的一家小银行,因为首批民营银行带有地域限制,所以无法扩张。如此一来,阿里的网络优势就完全无法体现。同时,能不能通过互联网来“吸储”,银监会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支持,如果要通过开线下营业厅和安装ATM机来获得储户资金,对于阿里来说显然太“重”,得不偿失。既然如此,不如选择暂时等待,还有可能迎来政策的让步或者某种意义上的突破。
接下来,阿里vs.腾讯
显然,继互联网理财、“打车软件大战”和即时通讯应用之后,阿里和腾讯又在民营银行上狭路相逢了。而且它们手中都还握有重要筹码。
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脱胎于支付宝,在阿里的B2B、B2C和C2C三个电商平台上分别发展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小微贷款业务、担保业务和信用支付服务,以及去年一直大力推动的互联网理财业务—余额宝,还将天弘基金收入麾下。而腾讯早已在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成立了6家公司,注册金额超过16亿元人民币。有媒体报道,这些公司包括两家电商公司,一家小贷公司,三家产业投资基金公司,同时还利用《微信》平台与数十家基金公司达成了合作。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阿里和腾讯手里都握有充足的底牌,而腾讯前海银行的提前获批,阿里银行此次意外掉队,使得腾讯有可能通过O2O的方式加快金融布局,实现弯道超车。接下来的互联网金融之战即将有好戏上演,各位看官可以找好位置,静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