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公立医院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引入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管理手段,以期为公立医院整合信息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能效,加快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指导借鉴。
关键词: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 信息化管理
2010年12月,我国财政部、卫生部修订了《医院财务制度》,为我国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制度》指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固定资产采取电子信息化管理,并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不规范、管理水平较低。现今,传统、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公立医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利于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长久以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不清晰。财务处、医疗设备处、总务处、后勤部门等分管相关固定资产,存在管理交叉和管理漏洞,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不能得到实时反馈,造成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容易造成资产贬值。
2.固定资产购置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私立医院、外资医院纷纷涌现,公立医院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部分公立医院管理者并未考虑医院自身情况,以医院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名义,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资产利用率低,造成闲置资源严重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患者负担。其实,卫生部规定医院购置大型设备需要进行审批,但是部分医院并未认真执行,审批政策形同虚设。
3.固定资产监督检查不到位。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监督检查时点多为年底,届时财务处、审计处以及设备处等部门将集中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盘点时部分固定资产存在无编码、无台账、责任部门不清晰等问题,但是检查部门发现问题后并不能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固定资产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盘盈、毁损、报废情况进行实施追踪和系统分析,并在医院数据库平台进行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以信息化为前提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一方面简化了传统手工、半手工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核算单位由“批”变成“个”,使成本核算数据结果更为详实,符合公立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提高资源利用率。由于卫生医疗机构的行业特性,我国医院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以信息化手段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是应对固定资产特性的自然产物,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在信息系统中也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固定资产信息化提高了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各科室对资产数据进行测算并制定科学的购置计划降低了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提升资产监督检查力度。我国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医院各科室更多依赖在年底进行盘点,从而忽视了科室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使得固定资产成本不能得到真实反映,不利于成本控制。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后,将固定资产的信息在资产购置阶段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使资产的实时调配、动态跟踪等信息一目了然,避免了固定资产流失,也使各科室信息互通更迅速,加强了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力度。
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固定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在医院数据库基础之上,整合其他系统的信息资源,并与医院HIS、PACS、物流等系统对接,对固定资产实时跟踪,解决了信息反馈滞后的问题。此外,公立医院应将基建项目纳入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对医院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进行分析,使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覆盖范围更全面,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能效。
2.应用条形码技术。固定资产条形码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光学理论为依托形成的自动识别系统,是固定资产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条形码是固定资产的身份证明,运用手持终端对条形码扫描识别,将数据同步上传,形成电子账簿,实施电子档案管理,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准确、账实相符。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还使固定资产管理从耗时费力的人工操作中脱离出来,降低了经验主义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3.组织资产管理者专业培训。信息化使固定资产管理变得简单、便捷,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但如果在高度集中的信息化管理中,忽视资产管理者的专业化培训,将使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资产管理者专业培训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信息化知识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培训。专业培训后,负责人应组织定期考核,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提升资产管理者综合素养,推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
4.加强信息系统维护。随着公立医院信息化程度加深,信息系统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固定资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考核指标复杂,而由于系统原因导致测算差错在所难免。尤其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耗资巨大,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且投资不可逆,系统的小漏洞很可能造成运算结果谬以千里。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医院信息处和软件工程师应及时进行系统维护,派专员定期现场巡检,解决系统中的潜在问题。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运维部门应设计完善的应急服务响应策略,保障信息系统良好运行。
固定资产是我国公立医院顺利开展卫生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医改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符合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固定资产信息化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资产购置决策、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水平提供依据,加强了资产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力度。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数据管理共享平台、应用条形码追踪技术、管理者专业培训以及信息系统维护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实现了固定资产的跟踪监控和可追溯管理,提升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江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4).
[2]张国群.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探讨[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
[3]彭维霞,童婧.醫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J]. 企业经济,2014(4).
[4]孔霞.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探讨[J]. 现代商业,2012(2).
[5]雷志勤,徐静.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4).
关键词:公立医院 固定资产 信息化管理
2010年12月,我国财政部、卫生部修订了《医院财务制度》,为我国公立医院的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制度》指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应对固定资产采取电子信息化管理,并定期与财务部门核对,做到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方式不规范、管理水平较低。现今,传统、粗放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不利于公立医院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不利于医院长期、可持续发展。
一、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长久以来,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多头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部门分工不明确、不清晰。财务处、医疗设备处、总务处、后勤部门等分管相关固定资产,存在管理交叉和管理漏洞,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不能得到实时反馈,造成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容易造成资产贬值。
2.固定资产购置不规范。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私立医院、外资医院纷纷涌现,公立医院的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部分公立医院管理者并未考虑医院自身情况,以医院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名义,盲目购置大型医疗设备,资产利用率低,造成闲置资源严重浪费,无形中增加了患者负担。其实,卫生部规定医院购置大型设备需要进行审批,但是部分医院并未认真执行,审批政策形同虚设。
3.固定资产监督检查不到位。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的监督检查时点多为年底,届时财务处、审计处以及设备处等部门将集中对固定资产进行实物盘点。盘点时部分固定资产存在无编码、无台账、责任部门不清晰等问题,但是检查部门发现问题后并不能及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固定资产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二、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1.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以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对固定资产的购置、盘盈、毁损、报废情况进行实施追踪和系统分析,并在医院数据库平台进行资源共享的有效方式。以信息化为前提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一方面简化了传统手工、半手工的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固定资产的核算单位由“批”变成“个”,使成本核算数据结果更为详实,符合公立医院现代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2.提高资源利用率。由于卫生医疗机构的行业特性,我国医院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以信息化手段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是应对固定资产特性的自然产物,固定资产的生命周期在信息系统中也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固定资产信息化提高了资产信息的透明度,各科室对资产数据进行测算并制定科学的购置计划降低了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提升资产监督检查力度。我国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医院各科室更多依赖在年底进行盘点,从而忽视了科室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使得固定资产成本不能得到真实反映,不利于成本控制。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后,将固定资产的信息在资产购置阶段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使资产的实时调配、动态跟踪等信息一目了然,避免了固定资产流失,也使各科室信息互通更迅速,加强了固定资产监督检查力度。
三、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固定资产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在医院数据库基础之上,整合其他系统的信息资源,并与医院HIS、PACS、物流等系统对接,对固定资产实时跟踪,解决了信息反馈滞后的问题。此外,公立医院应将基建项目纳入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对医院建设的整体布局和规划进行分析,使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覆盖范围更全面,提升了固定资产管理能效。
2.应用条形码技术。固定资产条形码技术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光学理论为依托形成的自动识别系统,是固定资产现代化管理的核心。条形码是固定资产的身份证明,运用手持终端对条形码扫描识别,将数据同步上传,形成电子账簿,实施电子档案管理,保证固定资产信息的真实准确、账实相符。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还使固定资产管理从耗时费力的人工操作中脱离出来,降低了经验主义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3.组织资产管理者专业培训。信息化使固定资产管理变得简单、便捷,极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但如果在高度集中的信息化管理中,忽视资产管理者的专业化培训,将使固定资产的信息化建设成果大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资产管理者专业培训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信息化知识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培训。专业培训后,负责人应组织定期考核,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提升资产管理者综合素养,推动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建设的规范化、系统化。
4.加强信息系统维护。随着公立医院信息化程度加深,信息系统维护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固定资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考核指标复杂,而由于系统原因导致测算差错在所难免。尤其是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耗资巨大,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且投资不可逆,系统的小漏洞很可能造成运算结果谬以千里。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医院信息处和软件工程师应及时进行系统维护,派专员定期现场巡检,解决系统中的潜在问题。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运维部门应设计完善的应急服务响应策略,保障信息系统良好运行。
固定资产是我国公立医院顺利开展卫生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医改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对医院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符合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固定资产信息化为管理者制定科学的资产购置决策、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水平提供依据,加强了资产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力度。在固定资产信息化建设方面,数据管理共享平台、应用条形码追踪技术、管理者专业培训以及信息系统维护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实现了固定资产的跟踪监控和可追溯管理,提升了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江涛.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探讨[J].卫生经济研究,2015(4).
[2]张国群.医院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探讨[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
[3]彭维霞,童婧.醫院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J]. 企业经济,2014(4).
[4]孔霞.信息化条件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模式探讨[J]. 现代商业,2012(2).
[5]雷志勤,徐静. 新医改背景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