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打破了以往只讲书中例题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利用巧设趣味性例题、生活性例题、探求性例题及实践性例题等多种形式的例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 趣味性例题 生活性例题 探索性例题 实践性例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巧设趣味性例题,唤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只有“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巧设趣味性例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设疑激趣
课伊始,教师提问:“每个汉堡9元8角,咱班45名同学如果每人买一个9元8角的汉堡,大约带多少钱够呢?”
2.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并提出要求:①讨论“大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②450元钱到底够不够?为什么?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值时,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3.适时点拨
恰到好处的点拨是非常必要的。在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估算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估算问题吗?请举例说明。”同学们举出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中的实例。
二、巧设生活性例题,引导自主思考
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例如:在教学连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巧设质疑
根据本班的实际,提出下列一组问题:①我们班有几组学生?②每组有几张课桌?③每张课桌坐几个学生?学生很快做出回答,教师板书“有四个组,每组有6张课桌,每张课桌两个同学”。根据这些信息,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一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动笔试着解答。
2.激励创新
教师再提出新的要求:“谁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这个问题?”50%的同学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出来。教师板书:①2×5×4= ②2×(5×4)= ③2×4×5= 显然,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为例题,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三、巧设探索性例题,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主动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的角色应该由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转为推动者、指导者、学习者。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时,我是按下列程序进行教学的。
1.铺路搭桥
在复习了四个乘法数量关系(即: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基础上,在屏幕上展示四幅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出每幅图的图意。
2.引导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一条捷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呢?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组喜欢的那幅图进行分析研究,看哪组同学合作出色。在汇报合作结果时,教师把刚才解答出来的完整应用题让学生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教师加入到稍有困难的学习小组中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试着推导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鼓励合作
经过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发现学生的思维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上来了。可见,这种合作式学习不仅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
四、巧设实践性例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时,学生便会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源于社会现实、源于生活,再运用到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我设计了一次“小小采购员”的实践活动。活动要求是:“同学们,‘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为了更好地庆祝新年的到来,每个小队商讨一下,开联欢会时都需要哪些物品,请填写一个计划单,看哪个小组计划得全面又经济实惠。”
对这样与众不同的例题,同学们感到新奇有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挖掘这些创新因素,巧设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探索,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自主思考、组织合作学习、指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趣味性例题 生活性例题 探索性例题 实践性例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让教材焕发新的活力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巧设趣味性例题,唤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力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源于内心需求。只有“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心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巧设趣味性例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乘法估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设疑激趣
课伊始,教师提问:“每个汉堡9元8角,咱班45名同学如果每人买一个9元8角的汉堡,大约带多少钱够呢?”
2.自主学习
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并提出要求:①讨论“大约”这个词是什么意思?②450元钱到底够不够?为什么?同学们得出正确结论后,教师明确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只需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值时,这样的计算叫估算。
3.适时点拨
恰到好处的点拨是非常必要的。在同学们理解什么是估算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估算问题吗?请举例说明。”同学们举出了各不相同的生活中的实例。
二、巧设生活性例题,引导自主思考
思考是数学的核心问题,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例如:在教学连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巧设质疑
根据本班的实际,提出下列一组问题:①我们班有几组学生?②每组有几张课桌?③每张课桌坐几个学生?学生很快做出回答,教师板书“有四个组,每组有6张课桌,每张课桌两个同学”。根据这些信息,同学们能提出哪些问题?把“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一问题拿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动笔试着解答。
2.激励创新
教师再提出新的要求:“谁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出这个问题?”50%的同学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解答出来。教师板书:①2×5×4= ②2×(5×4)= ③2×4×5= 显然,选择学生身边的素材为例题,学生学起来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三、巧设探索性例题,开展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主动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课堂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发挥。而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的角色应该由主要的信息提供者转为推动者、指导者、学习者。如在教学“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时,我是按下列程序进行教学的。
1.铺路搭桥
在复习了四个乘法数量关系(即:单价×数量=总价;单产量×数量=总产量;速度×时间=路程;工效×时间=工作总量)的基础上,在屏幕上展示四幅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说出每幅图的图意。
2.引导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一条捷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呢?首先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组喜欢的那幅图进行分析研究,看哪组同学合作出色。在汇报合作结果时,教师把刚才解答出来的完整应用题让学生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教师加入到稍有困难的学习小组中给予适当点拨,让学生试着推导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鼓励合作
经过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发现学生的思维由旧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上来了。可见,这种合作式学习不仅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场所。
四、巧设实践性例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当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生活化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时,学生便会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源于社会现实、源于生活,再运用到生活中,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之后,我设计了一次“小小采购员”的实践活动。活动要求是:“同学们,‘新年’就要到了,我们为了更好地庆祝新年的到来,每个小队商讨一下,开联欢会时都需要哪些物品,请填写一个计划单,看哪个小组计划得全面又经济实惠。”
对这样与众不同的例题,同学们感到新奇有趣,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挖掘这些创新因素,巧设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探索,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自主思考、组织合作学习、指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