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复习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是每年中考的高频考点,如何进行中考前的电学实验复习,作者有以下做法。
  关键词: 初中物理 电学实验复习 整体掌握 细节处理 比较异同
  实验探究题目是每年中考必考的题型,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目,电学实验每年都是必考的,当然对于实验的学习,主要在上新课时进实验室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但在综合复习阶段,不可能把学生带进实验室逐一地做实验,只有把所有的电学实验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对电学实验有整体的把握,形成体系,然后通过对比,掌握每个实验的异同,既掌握电学实验的共性,又对每个实验有细微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在中考时取得高分。在多年中考复习教学中,笔者有如下做法。
  一、整体掌握,形成体系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实验主要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共六个,在这六个学生实验中都要用到电压表和电流表这两种测量器材,所以熟练掌握这两种器材的使用是做好实验的基础,对于这两种器材,要求学生“四会”,即“会调零、会选择量程、会连接、会读数”。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三个实验中还用到一个重要的电学仪器——滑动变阻器,对于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制成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短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和接线柱的选择(一上一下)及接入电路部分(滑片与下面接线柱之间的部分)的确定,知道连入电路的电阻值只与下面接线柱的选择有关。
  二、多次实验,各具千秋
  实验探究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实验离不开测量,对某个物理量往往需要进行多次的测量,虽然多次测量的目的各不相同,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物理实验探究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从大的方面看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二是为了寻找普遍性规律。
  测量误差是测量不可避免的。为了达到测量的准确程度,必须对测量结果进行估读,估读数据时大时小,因而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程度,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达到减小实验误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被测电阻的阻值是确定的,多次测量只是为了减少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距。
  更多的物理测量是为了探索大自然中各种现象的规律。由于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及少数几次测量往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片面性,如果仅通过少数几次测量就轻易做出结论,便和瞎子摸象没有多大区别,结论往往是不科学的、不全面的甚至错误的,因此为了全面科学地探究各物理现象的规律,必须进行多次测量。在《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实验中,要更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多次测量;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要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进行多次测量和记录,在《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也要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读数略大于、等于、略小于额定电压的情况下进行测量和记录,然后算出不同条件下灯泡的实际功率,当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时,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绝不能以三次功率的平均值作为额定功率。
  三、研究方法的选取不同
  《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两个实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而且对《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来说,整个实验分为两个过程:其一是当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其二是当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这两个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第一个过程中,一方面滑动变阻器起保护电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电路中的电流;进而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在第二个过程中,滑动变阻器保护电路的作用没变,但通过调节滑片,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四、实验电路基本相同
  对于《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三个实验,它们的实验电路图基本相同,如下图所示:
  五、实验原理不同
  《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为:R=U/I;《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原理为:P=UI。
  总之,电学的这六个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的重点,也是每年的高频考点。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电学实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不仅掌握电学实验的共性,而且掌握每个实验的细微差别,在考试中避免张冠李戴现象。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环节。以“超重与失重”一课为教学案例,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通过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以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超重与失重 搭建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1.支架式
摘 要: 所谓物理模型就是人们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便和探讨事物的本质,通过对各种实和现象的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根据研究对象和问题的特点,抓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种简化的描述和模拟。构建模型,应用规律,是解题的关键,合理的物理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物理模型 创造性思维 分解速度  应用模型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大纲对老师教学提出新要求,只有将生活化元素渗透到教学课堂中,高度重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拓展。为此对于高中物理课来说,生活化元素在课堂中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物理本就与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对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活化元素进行了相关探究。  关键词: 高中物理 课堂教学 生活化元素  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小到家庭生活,
摘 要: 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弱酸制强酸、难溶沉淀物质的转化及用CaCl溶液鉴别NaCO溶液和NaHCO溶液等与沉淀生成有关的“反常”问题。  关键词: 弱酸制强酸 沉淀转化 NaCO溶液 NaHCO溶液 分布分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一些与常规不符的“反常”现象。若按常规学习,会给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带来困扰。本文就现行教材中出现的一些与沉淀生成有关的“反常”知识点进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