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重建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AMB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重组大变革时期,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能源供需等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出现新特征,全球治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呈现一些趋势性变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重建
  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深刻调整
  发达国家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被迫率先进行大规模的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调整,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贡献不断加大。主要新兴经济体结构调整相对滞缓,内需疲弱,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较前十年有所弱化。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测算,2008―2013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自0.6%升至1.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则从6.0%降至4.7%。预计2014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速较2013年将提高0.9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仅提高0.4个百分点。从今后一个时期看,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发达国家。
  世界经济增长“回归常态”面临巨大挑战。发达国家至今仍未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主权债务危机风险丛生。新兴经济体增速显著放缓,中国经济减速、大宗商品繁荣期告一段落、融资环境逐渐收紧等因素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在改变,加之结构性矛盾凸显、政策空间减小、体制机制尚未理顺等诸多因素制约,抵御外部风险冲击能力减弱,提高增长率和生产率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的压力增大。尤其在发达国家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过程中,全球流动性将持续紧缩,过度依赖外债和外需的国家金融脆弱性暴露,个别国家可能会发生货币危机。总体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仍将呈现疲弱态势,难以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
  (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新动向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国际技术与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主要经济体纷纷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围绕绿色低碳、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清洁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3D打印、生物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可能产生深远影响的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涌现。美欧日发达经济体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力促创新,力推制造业与数字化融合,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利用后发优势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加紧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业,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
  长期以来,保证原油供应稳定一直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核心战略利益之一。随着美国能源自给率大幅提高,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可能有所减弱,未来美国有可能减少对中东地区事务的介入,甚至削减在中东的军事存在。由于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复杂,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互相交织,美国在中东地区力量减弱后,该地区地缘政治冲突可能进一步加剧,有可能导致全球原油价格剧烈波动,甚至导致短期内原油供求严重失衡,增加中国、日本、印度等原油进口国面临的原油供应风险。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新特点
  经济全球化没有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逆转,继续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呈现一些新特点。
  全球化动力来源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美国经济陷入低速增长,欧盟经济在衰退边缘徘徊,进口需求大幅下降,国际贸易增长失去最重要的两个动源。IMF测算,2008―2012年全球货物进口量年均仅增长2.3%,未来5年可能回升至5.1%,但仍明显低于2002―2007年7.8%的年均增速。发达经济体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对外投资意愿与能力下降,加之模块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等产业大规模转移浪潮几近结束,全球跨国投资缺乏新的动力。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多哈回合谈判推进艰难,WTO框架下进一步削减贸易壁垒、推动贸易自由化空间有限。各国激烈争夺市场需求这一最稀缺的资源,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以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然环境为名设置碳关税等绿色壁垒的行为频频出现,经贸摩擦政治化倾向抬头。
  二、全球治理结构变化
  (一)全球治理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自2008年11月首次领导人峰会以来,G20已就宏观经济政策、全球治理、金融监管、国际货币体系、原材料和大宗商品、气候与环境、发展等全球性议题进行沟通与协调,就诸多问题达成共识,推动落实一些重大决策,对应对金融危机和改进全球治理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看,后危机时期国际社会仍需继续就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重点国家政策溢出效应、重债国清偿债务等诸多全球性问题进行对话,G20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平台的重要性还会提升。
  在G20的推动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针对提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进行了份额与投票权改革。2008年,IMF推出一项改革法案,增加54个成员国的特别提款权(SDR)份额,提高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和低收入国家在IMF中的话语权,该法案已于2011年3月生效。我国在IMF特别提款权(SDR)的份额比重由2.98%升至3.996%,投票权由2.928%升至3.806%,居第六位。2010年12月,IMF理事会通过自成立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治理改革法案,即将188个成员国份额增加一倍至4768億特别提款权(按2010年12月15日汇率约合7339亿美元),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大于6%的份额。根据这项法案,我国的份额比重将升至6.394%,投票权升至6.071%,跃居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是,由于美国国会的否决,该改革修订案至今尚未生效。不过,世界银行治理改革已经落实,世行投票权改革后,发展中国家整体投票权重提高了3.13个百分点至47.19%。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逐步推进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削弱,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一度濒临崩溃边缘。据统计,2009―2013年,美元和欧元资产在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分别由62%、26%,降至61.4%、24.2%。主要国际货币之间汇率大幅波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严重干扰全球经济复苏。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建立一个更有效、更灵活、更能适应全球经济多极化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目前看,由于美国国会今年初否决了IMF份额与投票权改革法案,SDR篮子货币构成的调整将随之推迟,储备货币多元化进程受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在相当长时间内,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但随着新兴大国迅速崛起,世界经济格局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建立更加多元平衡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是大势所趋。
  (三)国际经贸规则酝酿深刻变革
  長期以来,多哈回合谈判因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的利益需求分歧而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2013年12月巴厘部长级会议签署多哈回合“早期收获”协议,在贸易便利化、认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等方面达成协议,实现了多哈回合谈判零的突破,使得多边谈判有望重回正轨。不过,该协议仅涵盖多哈回合议题的少量内容,总体谈判进程依然迟缓。
  目前看,无论是TPP、TTIP还是TISA谈判仍面临很多困难。如TPP谈判中美国与日本在农产品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越南、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倡导的高标准规则也有很大距离。TTIP谈判因为欧盟内部利益需求不一致,以及欧美在文化例外、转基因食品和托宾税等方面的分歧未取得显著进展。TISA因欧盟与美国在谈判路径选择上发生分歧而止步不前。
  总体看,新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形成尚需时日,但国际经贸规则变革乃大势所趋。TPP、TTIP等自贸区谈判在劳工、环境、竞争、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领域设置更高标准,对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产生深刻影响,将显著抬高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四)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重要性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产生深刻影响,全球重要议题侧重点有所调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粮食安全等全球性议题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气候变化始终是全球重要议题之一。危机后各方谈判立场出现一些变化。欧盟试图通过提高减排目标占领低碳经济制高点;美国要求发展中大国减排的主张更加坚定;南南合作下发展中大国的内部协调性有所加强,“基础四国”成为中坚力量。此外,气候变化已成为中美外交和安全的重点议题,双方就气候变化签署谅解备忘录,为未来气候变化合作定下基调。目前,联合国正在积极推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约,希望能在2015年底前完成。
  结语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重创,中国也不例外。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要面临很多问题。对中国而言,应该尽量吸取教训,立足自身国情,不断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华,孙欢欢.“资金池”模式理财产品的风险透析及防范――与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比较[J].西南金融,2015(06)
  [2]杨玉成.两种新自由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3)
  作者简介:
  徐文楚,身份证号:34082719******2328。
其他文献
摘 要:金融经济产生、发展并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发展出现了膨胀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失衡的现象。为此,文章在阐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表现、原因的基础上,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的危害,并为如何协调二者关系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关系  引言:伴随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
期刊
摘 要:做群众工作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需要我们加以认真地探讨和研究。密切党群关系与做好群众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有效保障,而做好群众工作又可以进一步推动密切党群关系,并促进社会和谐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党群;关系;群众工作  本文根据我们党的党群关系,分析了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性体现为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做好群众工作可以从积极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努力提
期刊
摘 要:次贷危机与欧债危机的接踵而至,使得世界经济失衡原因与再平衡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经济再平衡与美国政治决策机制改革只是同一逻辑的不同表述,当前再平衡进程受阻的必然结果是贸易摩擦和汇率争端将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主题。  关键词:后危机;世界经济失衡;再平衡  1 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逻辑研究  1.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性缺陷  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又被称作“牙
期刊
摘 要:加快我国经济和金融"双转型",既是外部经济形势所迫,更是我国经济持续多年"高積累、高投资、高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文章从金融转型推动经济转型的必要性、途径方面入手,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提出了金融转型促进经济转型的政策参考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金融转型;经济转型;政策措施  1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分析  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持续性。从表面上看,这是我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我国的会计核算方式逐步电算化,在众多企业中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会计电算化使用,对整个社会行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能影响会计的信息质量,能方便企业办公更加清晰快捷,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普及,其职能并未完全发挥,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加强会计电算化的管理和更新,解决其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是目前的重中之重,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巩固扎实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探讨不同温度、盐度和干出时间对皱原礁膜生长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盐度是影响皱原礁膜生长的最主要因子,在因子对皱原礁膜的影响力排序上,盐度>温度>干出时间。通过比较各因子指标的平均值,得到实验的理论最优组合为温度25℃、盐度22、干出时间0h。通过方差分析可知,温度对皱原礁膜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P0.05)。实验所得结果可为人工室内培养皱原礁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摘 要:本文尝试去总结人民银行的事后检查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之后分析了现阶段人民银行的事后监督工作为何要进行转型升级的原因,并且对转型后监督工作的内在逻辑、工作模式、绩效评价等进行了初步的设计,并且对银行事后督查工作的转型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人民银行;事后监督;转型发展  1、事后监督工作转型与发展的背景  现如今,人民银行的监督机构已经建立了十几年了,这些年来人民银行对各
期刊
摘 要: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不再是银行一家独大的传统布局,在金融衍生品近二十年迅速的衍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在形式与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也就是金融行业的风险。这些风险随着经济的波动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扩大,政府面对金融风险必须采用干预手段,以确保金融秩序的正常,货币供需的稳定。然而,不适度的政府干預往往会造成金融抑制,甚至干扰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  关
期刊
摘 要:在当前阶段中,社会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周期波动,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一定不确定性,不仅对我国,乃至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都会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使我国在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中更好的发展,本文就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走向趋势,然后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新特征,最后,提出了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对策,为
期刊
摘 要:公允价值一直是中国会计界乃至国际会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其在许多具体准则中直接或间接的运用了公允价值属性,公允价值逐渐深入到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之中。文章对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简单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探讨了财务会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财务会计;公允价值;依据;优化  引言  我国为与国际会计准则实施接轨,在很大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