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加上这几年正如火如荼地考心理健康C、B证,据说未来几年班主任必须持有心理健康c证上岗。这些都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那么有没有行之有效的策略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更新德育观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施育人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德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未成熟的发展者,学生只有在平等关爱的环境里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是先学一步的学生,是学生发展的伙伴、保护者和促进者,对学生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帮助而不是代替,在此基础上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罗杰斯提出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个条件:真诚——师生之间保持真诚坦率态度,坦诚地表露各自真实思想和情感;接受一教师承认学生有自己独特思想和情感的权利,并加以保护尊重;移情性理解和无条件关怀一教师要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各种问题,体验其思想情感。这对于建立积极的德育教育态度很有启发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学生的智力高低与否不仅仅表现在数理化成绩的高低,因而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时应扬长避短,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改变德育模式
德育工作者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改变旧的德育模式,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当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在个别辅导时,以尊重、同感、真诚、保密为原则,要求善于启发当事人倾诉,要把握同感的尺度,用商量、探索的口吻解开心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法,即把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上,帮助当事人考虑此时此地应该做些什么而使问题不再继续;二、理解万岁,即多問问是学生的错吗?让学生对比一下原始的我和现在的我,从差异中得出学生是受害者吗?三、换位思考,在找学生谈话时,考虑一下学生父母婚姻、家庭经济、学习经历、成长历程,多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四,采取合理情绪疗法,即根据情绪ABC理论来对来访者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团体辅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一般流程为:创设隋景、情感体验、交流分享、同伴互助、自我调适、行为实践。具体方法有: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开设时可以在一个年段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分散到每个年级,班、团、队活动还可以按专题训练;二、心理剧法,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释放自我,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感悟,通过内心独白让学生反省自我,可以边演边看,边议边写。无论进行何种辅导,何种教育,倾听的教师要从“兴奋的说话者”转到“积极的倾听者”,要尊重学生,学会接纳、保护隐私、一视同仁,学会共隋,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实行共享,共享知识、经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学科渗透,环境熏陶
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即创设心理生态环境。其中学科渗透是指各学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每节课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各科教学都应挖掘教程内涵,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中。
环境熏陶是指学校、教室、食堂等环境的布置要能起到熏陶情操的效果,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指物质环境,要整洁、优雅,进行校园美化、绿化、彩化,充分地利用宣传窗、黑板报、校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软环境,即指心理环境,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班风。环境的好坏与否,关系重大:如果学生生活在表扬中,他将学会赞赏:生活在接纳中,他将学会赏识;生活在指责中,他将学会责备;生活在嘲笑中,他将学会害羞。由此可见环境熏陶的重要性,我们应尽量创设更好的心理生态环境,为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服务。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有相互交叉的教育内容,有相类似的教育途径,有融为一体的实践操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意义,再加上现实的紧迫性,这些都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更新德育观,改进德育模式,创设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如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德育中,必将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更新德育观
在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者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施育人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政治、思想、行为规范方面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德育的本质是育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未成熟的发展者,学生只有在平等关爱的环境里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是先学一步的学生,是学生发展的伙伴、保护者和促进者,对学生是辅导而不是教导,是帮助而不是代替,在此基础上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罗杰斯提出实现人本主义德育目标的三个条件:真诚——师生之间保持真诚坦率态度,坦诚地表露各自真实思想和情感;接受一教师承认学生有自己独特思想和情感的权利,并加以保护尊重;移情性理解和无条件关怀一教师要从学生角度理解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各种问题,体验其思想情感。这对于建立积极的德育教育态度很有启发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意识到学生的智力高低与否不仅仅表现在数理化成绩的高低,因而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时应扬长避短,加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二、改变德育模式
德育工作者可以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改变旧的德育模式,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当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分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在个别辅导时,以尊重、同感、真诚、保密为原则,要求善于启发当事人倾诉,要把握同感的尺度,用商量、探索的口吻解开心结。可采取以下方法:一、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法,即把重点放在探索问题的解决上,帮助当事人考虑此时此地应该做些什么而使问题不再继续;二、理解万岁,即多問问是学生的错吗?让学生对比一下原始的我和现在的我,从差异中得出学生是受害者吗?三、换位思考,在找学生谈话时,考虑一下学生父母婚姻、家庭经济、学习经历、成长历程,多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四,采取合理情绪疗法,即根据情绪ABC理论来对来访者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团体辅导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一般流程为:创设隋景、情感体验、交流分享、同伴互助、自我调适、行为实践。具体方法有: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开设时可以在一个年段集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分散到每个年级,班、团、队活动还可以按专题训练;二、心理剧法,通过情境表演让学生释放自我,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感悟,通过内心独白让学生反省自我,可以边演边看,边议边写。无论进行何种辅导,何种教育,倾听的教师要从“兴奋的说话者”转到“积极的倾听者”,要尊重学生,学会接纳、保护隐私、一视同仁,学会共隋,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实行共享,共享知识、经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学科渗透,环境熏陶
学科渗透,环境熏陶,即创设心理生态环境。其中学科渗透是指各学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每节课都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各科教学都应挖掘教程内涵,有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中。
环境熏陶是指学校、教室、食堂等环境的布置要能起到熏陶情操的效果,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指物质环境,要整洁、优雅,进行校园美化、绿化、彩化,充分地利用宣传窗、黑板报、校报,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软环境,即指心理环境,要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师关系,良好的师风、学风、校风、班风。环境的好坏与否,关系重大:如果学生生活在表扬中,他将学会赞赏:生活在接纳中,他将学会赏识;生活在指责中,他将学会责备;生活在嘲笑中,他将学会害羞。由此可见环境熏陶的重要性,我们应尽量创设更好的心理生态环境,为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服务。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但两者之间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有相互交叉的教育内容,有相类似的教育途径,有融为一体的实践操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有着不可忽视的存在意义,再加上现实的紧迫性,这些都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提供了可行性。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更新德育观,改进德育模式,创设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如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德育中,必将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