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因此教育应关乎生命、尊重生命、指导生命。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因此,生命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语文课堂向学生渗透了多少的语文生命意识呢?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堂
中国分类号:G623.2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坚定学生的生命意志,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促成学生的生命表达。这些生命价值诉诸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深入客观生活世界、深入文本世界、深入创造世界,与真实生活对话,与生命主体对话,从而真正做到“以情驭言,以言传情”,用所学规划人生发展,指导实践生活。
所以在语文学科中熏陶学生的生命意识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剥离技术之上的结构法案,确立了文明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终极价值等成为基本的教学思路,在这样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的生命的教育,提升“人”的生命生存的意义与质量,显然很有必要。
就目前中国而言,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其一、社会急需生命教育,但生命教育工作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口号繁多,具体教育实施方式模糊,生命教育呈现局限性,仅针对青少年群体,并且是局部地区萌芽开展。其二、针对生命教育没有适合学校教育场所使用的读本,相关理念和教育模式散见于各教育专家著作中,并且率先开展生命教育的几个省份及城市,生命教育工作仅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学校来实施,受众面窄,严重影响生命教育的推广。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即其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是我尝试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生命的教育。
一,细心读文,感受生命之美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提供的教学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心灵。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有叙述生命意義的,有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的品格的,有关怀弱小群体的,有关注自然界生命的……这些都渗透着生命的教育的载体,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要使学生在平凡真实的生命中体验向往生命的辉煌。我尝试以下的读文方法:
1、穿透文字,启迪人生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面对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让栽下的这棵梧桐树,成为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一方绿意盎然的圣地。
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的问题:文中的结尾的“无比幸福”怎么解释?学生回答;阿曼达可以在那么多人遇难的情况下,活了下来,所以是无比幸福的。于是我又进一步提问:那在获救的孩子当中,你觉得谁是最幸福的?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阿曼达。“那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父亲给他的爱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孩子们的回答发自他们的内心,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信心、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他们能穿透文字,细心体会,同样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另外诠释中发现了不一样的语文,那不再是白字黑字的语文课文,而是活生生的心灵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课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向往生命的辉煌,体会出“人文关怀”放射出“人性光芒”,使学生置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世界之中。
2、设置两难,体检价值
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两难的情节,往往会引起他们对生命的价值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一篇文章《中彩那天》,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是选择是那心爱的名贵的车子还是向课文中的父亲一样做?学生回答:“如果我拥有了那辆车子,我会不安心的……”是呀,一个“不安心“道出他内心的想法,对于他们这是一个道德难题,他们的现在所做的抉择也将是对人生价值的一个抉择。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在思考人生,明白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同样《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也可以设置两难的情节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从而体会自己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
二、师生携手,谱写生命乐章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记得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对他人有好处上。为了巩固活动成效,学生还把活动心得写成文章进行交流总结。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为此,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开设主题实践活动,多点互动,多些讨论,多些观察,各抒起见,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为沉积阴霾的心空唤醒阳光。“小舟撑出柳阴来”,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片片绿荫,让生命的小船风正帆悬,平稳地航行在人生大海上,去感受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王华超;赞“生命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关键词:生命教育、语文课堂
中国分类号:G623.2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的生命意识,升华学生的生命情感,坚定学生的生命意志,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促成学生的生命表达。这些生命价值诉诸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深入客观生活世界、深入文本世界、深入创造世界,与真实生活对话,与生命主体对话,从而真正做到“以情驭言,以言传情”,用所学规划人生发展,指导实践生活。
所以在语文学科中熏陶学生的生命意识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剥离技术之上的结构法案,确立了文明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终极价值等成为基本的教学思路,在这样的前提下,重视对学生的生命的教育,提升“人”的生命生存的意义与质量,显然很有必要。
就目前中国而言,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其一、社会急需生命教育,但生命教育工作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口号繁多,具体教育实施方式模糊,生命教育呈现局限性,仅针对青少年群体,并且是局部地区萌芽开展。其二、针对生命教育没有适合学校教育场所使用的读本,相关理念和教育模式散见于各教育专家著作中,并且率先开展生命教育的几个省份及城市,生命教育工作仅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学校来实施,受众面窄,严重影响生命教育的推广。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即其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于是我尝试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生命的教育。
一,细心读文,感受生命之美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提供的教学素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深入心灵。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有叙述生命意義的,有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的品格的,有关怀弱小群体的,有关注自然界生命的……这些都渗透着生命的教育的载体,语文的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就是要使学生在平凡真实的生命中体验向往生命的辉煌。我尝试以下的读文方法:
1、穿透文字,启迪人生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面对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内涵,筛选适合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让栽下的这棵梧桐树,成为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一方绿意盎然的圣地。
在学习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的问题:文中的结尾的“无比幸福”怎么解释?学生回答;阿曼达可以在那么多人遇难的情况下,活了下来,所以是无比幸福的。于是我又进一步提问:那在获救的孩子当中,你觉得谁是最幸福的?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阿曼达。“那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父亲给他的爱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最宝贵的东西。”孩子们的回答发自他们的内心,从这个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到,有信心、有毅力的人就能在死神面前活下来,它交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他们能穿透文字,细心体会,同样学生对课文内涵的另外诠释中发现了不一样的语文,那不再是白字黑字的语文课文,而是活生生的心灵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课堂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向往生命的辉煌,体会出“人文关怀”放射出“人性光芒”,使学生置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世界之中。
2、设置两难,体检价值
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两难的情节,往往会引起他们对生命的价值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一篇文章《中彩那天》,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是选择是那心爱的名贵的车子还是向课文中的父亲一样做?学生回答:“如果我拥有了那辆车子,我会不安心的……”是呀,一个“不安心“道出他内心的想法,对于他们这是一个道德难题,他们的现在所做的抉择也将是对人生价值的一个抉择。在思考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在思考人生,明白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同样《钓鱼的启示》一文中,也可以设置两难的情节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从而体会自己对人生的价值的思考。
二、师生携手,谱写生命乐章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记得一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榜样的启迪下,学生又围绕“怎样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他们各抒己见,认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社会有贡献,更体现在对他人有好处上。为了巩固活动成效,学生还把活动心得写成文章进行交流总结。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为此,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开设主题实践活动,多点互动,多些讨论,多些观察,各抒起见,这样的语文课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有诗云: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左右,陪伴终生。因此,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心系学生未来的真教育。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命之贵、生命之美,让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为沉积阴霾的心空唤醒阳光。“小舟撑出柳阴来”,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片片绿荫,让生命的小船风正帆悬,平稳地航行在人生大海上,去感受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
[1]方明军;生命哲学视野下的教育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2]王华超;赞“生命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