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学活动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公开课一律用多媒体。这学期,笔者所在的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就有九位老师清一色采用多媒体,课件做得很美,声、光、色、像俱全。但笔者认为,这些课美丽的背后,恰恰是语文味的缺失,只有施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人教版 八年级下)体现了语文课的本色。面对浮躁的语文教学现状,这种本色课实在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追求方向。现摘录其中两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
师:张骞来到罗布泊,他看到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遍地”和“麦浪”说明了什么?
生1:“遍地”说明“到处都是”,“很多很广”。
生2:“麦浪”说明罗布泊里面有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子,因为只有大海里才会有波浪,而大海是无边无际的。
生3:还说明很壮观。
生4:这说明张骞所看到的罗布泊很美,而且很繁盛,就像我们江南。
师:那“惊呆”一词又说明什么?
生1:“惊呆”就是“惊奇”,还有“想不到”。
生2:这说明张骞根本想不到他出使的西域会那么美丽富饶,他原以为那里会是荒凉的戈壁滩呢!
生3:这就是在反衬罗布泊美丽富饶,这叫侧面描写!
师:对,大家体味得不错。下面我们再来读读1930年前后一个外国人对罗布泊的描述,看看他笔下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的。
(生自读相关语段)
师:“水像镜子一样”,“像镜子一样”的水是怎么样的呢?
生1:光滑。
生2:亮亮的,能照出人影。
生3:又清又明亮。
师:你看到这样又清又亮的湖水,你会感觉怎么样?
生1:真想美美喝一口。
生2:太美了,真想盖一间房子住下来。
师:老师也想啊!(生笑)下面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这暖暖的阳光,这清清的湖水,这野鸭、鸥鸟、小鸟,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生闭上眼睛冥想)
生1:很宁静。
生2:很祥和。
生3:就像世外桃源。
生4:神仙洞府,电视上神仙住的地方就是这样的。
生5:对,“仙湖”!就是“仙湖”!罗布泊太美了,神仙的心也痒痒了。(生笑)
片断二:
师:“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日气温高达70℃”。请大家读读这几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罗布泊呢?
生1:“一望无际”说明罗布泊现在都是沙子。
生2:人都要烤焦的,70℃哪!
生3:没有生命,“没有一棵草,一条溪”,说明罗布泊是死的,寸草不生。
师:好,再来读这一句:“小鸟不敢飞越罗布泊。”为什么 “不敢飞越”?这说明了什么?
生1:太热了,要变成烤鸟啦!(生笑)
生2:因为没有水,没有食物。
师:说得有道理。但是仅仅因为没有水、没有食物吗?如果只飞半个小时呢?难道我们的小鸟全是胆小鬼吗?
生1:哦,我明白了,“小鸟不敢飞越罗布泊”,还因为罗布泊太大了,连自由自在的小鸟也飞不出这死亡地带。
生2:对,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沙子,一望无际的死亡的阴影。
生3:难怪彭加木、余纯顺走不出罗布泊!
史建筑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定语言不放松”。如果没有了“语言”,语文还能有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就是语文的根本。于漪老师也说:“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诠释、识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中咀嚼文字精华,感受思想情感,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从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施老师整堂课就是在引领学生咀嚼文字,这堂课,没有一点多媒体带来的华美和热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淡的犹如一幅水墨画,在她淡淡的课堂里,学生着力于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的推敲,充分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的敏感性,从而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淡而有味,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至于多媒体课,学生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和画面中,当然也会得到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但若干年后,随着这些精美画面的渐渐模糊,那些曾经美丽的文本也将消逝,而施老师的课,语言文字所引起的心灵的悸动,却将成为永恒。
当然,笔者提倡本色课,并不是要排斥多媒体课。现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多媒体如果运用得有度、恰当,就能营造课堂气氛,增强直观性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益。但是如果以画面以声色光像来代替语言文字的学习,如陈老师执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人教版 八年级上),在草草读完文本后,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就围绕多媒体呈现的几个画面,发表对战争的看法,其中当然不乏高见、创见,但这些脱离了文本泛泛而谈的所谓高见和创见,仿佛无源之水,是根本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它仅仅是对图片的解读,而绝非对文本的解读。这种多媒体课就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语文课被边缘化了,蜕变成了政治课、德育课等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要三思而后用,确实有利于文本解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用,至于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就不必用,语文教师要多多上好本色课、家常课,这是语文课的常态,更是语文课的根本,毕竟“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张志公语)
(作者单位:绍兴市马山镇中学)
片断一:
师:张骞来到罗布泊,他看到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遍地”和“麦浪”说明了什么?
生1:“遍地”说明“到处都是”,“很多很广”。
生2:“麦浪”说明罗布泊里面有一望无际的金黄的麦子,因为只有大海里才会有波浪,而大海是无边无际的。
生3:还说明很壮观。
生4:这说明张骞所看到的罗布泊很美,而且很繁盛,就像我们江南。
师:那“惊呆”一词又说明什么?
生1:“惊呆”就是“惊奇”,还有“想不到”。
生2:这说明张骞根本想不到他出使的西域会那么美丽富饶,他原以为那里会是荒凉的戈壁滩呢!
生3:这就是在反衬罗布泊美丽富饶,这叫侧面描写!
师:对,大家体味得不错。下面我们再来读读1930年前后一个外国人对罗布泊的描述,看看他笔下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的。
(生自读相关语段)
师:“水像镜子一样”,“像镜子一样”的水是怎么样的呢?
生1:光滑。
生2:亮亮的,能照出人影。
生3:又清又明亮。
师:你看到这样又清又亮的湖水,你会感觉怎么样?
生1:真想美美喝一口。
生2:太美了,真想盖一间房子住下来。
师:老师也想啊!(生笑)下面我们再来读这句话:“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这暖暖的阳光,这清清的湖水,这野鸭、鸥鸟、小鸟,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生闭上眼睛冥想)
生1:很宁静。
生2:很祥和。
生3:就像世外桃源。
生4:神仙洞府,电视上神仙住的地方就是这样的。
生5:对,“仙湖”!就是“仙湖”!罗布泊太美了,神仙的心也痒痒了。(生笑)
片断二:
师:“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日气温高达70℃”。请大家读读这几个句子,一边读,一边想,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罗布泊呢?
生1:“一望无际”说明罗布泊现在都是沙子。
生2:人都要烤焦的,70℃哪!
生3:没有生命,“没有一棵草,一条溪”,说明罗布泊是死的,寸草不生。
师:好,再来读这一句:“小鸟不敢飞越罗布泊。”为什么 “不敢飞越”?这说明了什么?
生1:太热了,要变成烤鸟啦!(生笑)
生2:因为没有水,没有食物。
师:说得有道理。但是仅仅因为没有水、没有食物吗?如果只飞半个小时呢?难道我们的小鸟全是胆小鬼吗?
生1:哦,我明白了,“小鸟不敢飞越罗布泊”,还因为罗布泊太大了,连自由自在的小鸟也飞不出这死亡地带。
生2:对,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沙子,一望无际的死亡的阴影。
生3:难怪彭加木、余纯顺走不出罗布泊!
史建筑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定语言不放松”。如果没有了“语言”,语文还能有什么?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就是语文的根本。于漪老师也说:“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诠释、识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中咀嚼文字精华,感受思想情感,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从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施老师整堂课就是在引领学生咀嚼文字,这堂课,没有一点多媒体带来的华美和热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淡淡的犹如一幅水墨画,在她淡淡的课堂里,学生着力于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的推敲,充分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自己对语言文字理解和应用的敏感性,从而最终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淡而有味,笔者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至于多媒体课,学生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图片和画面中,当然也会得到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但若干年后,随着这些精美画面的渐渐模糊,那些曾经美丽的文本也将消逝,而施老师的课,语言文字所引起的心灵的悸动,却将成为永恒。
当然,笔者提倡本色课,并不是要排斥多媒体课。现代信息技术如此发达,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且多媒体如果运用得有度、恰当,就能营造课堂气氛,增强直观性等,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益。但是如果以画面以声色光像来代替语言文字的学习,如陈老师执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人教版 八年级上),在草草读完文本后,整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就围绕多媒体呈现的几个画面,发表对战争的看法,其中当然不乏高见、创见,但这些脱离了文本泛泛而谈的所谓高见和创见,仿佛无源之水,是根本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因为它仅仅是对图片的解读,而绝非对文本的解读。这种多媒体课就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语文课被边缘化了,蜕变成了政治课、德育课等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了。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要三思而后用,确实有利于文本解读,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用,至于那些可用可不用的,就不必用,语文教师要多多上好本色课、家常课,这是语文课的常态,更是语文课的根本,毕竟“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张志公语)
(作者单位:绍兴市马山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