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堤防是世界上最早广为采用的一种重要防洪工程,在我国的工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中小河流域的堤防设计方法进行探讨,提高堤防设计的针对性和病险预防的有效性,并在设计方向上避免相关病险情形,进一步解决中小河流域防洪防洪安全隐患,并在堤防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保护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使其发挥更加完美的功能。
[关键词] 堤距 堤线 镇脚防冲
从近年来我国汛情规律来看,中小河流域的防洪治涝一直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堤防作为一种抵御洪水自然灾害的防洪工程,担负着主要责任。作为设计人员来讲 ,既要考虑到工程本身的功能体现,还要考虑到整个河道的规划以及土地的占用情况。
1、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
堤防防洪标准应考虑治理河段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与上、下游和对岸堤防防洪标准相协调。不宜提高或降低局部堤段的防洪标准。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本堤段保护对象,提高治理段堤防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堤防等级应与防洪标准相适应,原则上根据防洪标准及已批复的防洪规划确定,并与已批复项目及上、下游、左、右岸堤防等级相协调。有些堤防工程设计将防洪标准为30年、20 年一遇的堤防等级分别确定为4、5级,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导致堤防顶高程、堤防断面、压实标准以及稳定安全系数等均满足不了防洪标准要求。对于堤库结合共同满足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的堤防,其等级应由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而不是由堤防防洪标准确定。这种情况下,堤防的防洪标准一般低于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
2、合理设置中小流域堤距
新建河堤的堤距应根据流域防洪规划分河段确定,按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上下游、左右岸应统筹兼顾,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水文资料系列的局限性、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冲淤变化规律,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权衡有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后分析确定。若受山嘴、矶头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影响,排洪能力则会明显小于上、下游的窄河段,这时候就应采取展宽堤距或清除障碍的措施。
3、合理选定堤线布置方案
堤线选择和布置是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许多设计单位往往不够重视。除报告本身内容论述不充分、方案比选不到位外,堤线方案主要存在随意裁弯取直、渠化河道;利用滩地缩窄行洪断面;护岸线与堤线混淆等问题。
(1)堤线布置原则上不得裁弯取直,要随弯就势,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形态是千百年来自然演变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裁弯取直,需要增加较大的工程防护措施,也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矫勇副部长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河道治理“严禁裁弯取直,要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有的工程堤线布置时,片面强调沿治导线布置也是不可取的。一些河道堤防是历史上逐渐加高培厚而成,本身就不是顺直的。在现有堤线基本合理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对现有堤防沿治导线改线布置。治导线只是一条理论线,堤线布置时应结合现有堤线、地形地质条件、防洪保护对象和移民占地等因素而定,堤线布置格局符合治导线的要求即可。
(2)堤线布置应基本沿现有堤线或岸线布置,河床狭窄段应尽可能退堤还滩,不得侵占过洪断面。现状无堤段,应根据地形条件,结合水文规划确定的堤距,经方案比选后选定堤线。有自然高地时,应尽量利用自然高地作为堤线,设计应复核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3)改线或新建堤线要进行科学论证,侵占滩地缩窄行洪断面或者把不必要的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范围都是不允许的。有些堤段现状堤防
基本满足防洪要求,但是出于占滩造地等各种原因考虑,将堤线往滩地上移,新建堤防进行防护,不仅增加投资,而且还增加了上游防洪压力。有些项目为了把滩地上或规划堤距内的民房、耕地纳入保护范围,而进行堤防改线或改变规划堤距,缩窄河道。堤线布置时应从工程整体出发,不要因局部利益影响整个堤线布置或增加防洪压力。
(4)护岸线与堤线混淆。一般河道常遇洪水由主河槽行洪,大洪水时滩地过洪。有的工程项目,堤线布置时把堤线移至滩地前缘,设计标准内洪水均由主河槽渲泄,滩地由行洪区变成了防洪保护区,导致堤身断面型式和结构尺寸增加较多,不仅增加投资,而且增加了防洪压力和风险。特别是山区性河流,滩地前缘应以护岸为主,不宜建造堤防。
4、 重视提防防冲的必要性,做好护坡护脚措施
4.1选好堤防填筑材料,形成稳定渗流。
一般来说,形成稳定渗流主要与堤基及堤防填筑材料的渗透系数kS有关,此外受孔隙率等条件影响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堤防渗流速度,依据达西定律 (V-ks*J,ks――渗透系数,J――水力坡降),渗透系数越大,越容易形成稳定渗流。因此,对于由砂土、砂壤土等渗透系数较大的材料构筑的堤防,较粘土、壤土构筑的堤防形成稳定渗流容易,强透水性堤基较弱透水堤基易形成稳定渗流。
4.2采用砾石混凝土或砾浆灌注
在原有护坡的块石缝隙内灌注砾石混凝土或砂浆,将块石胶结起来,连成整体,减免对护坡的破坏。当前,有的护坡垫层厚度和级配符合要求,但块石普遍偏小;有的护坡块石大小符合要求,但垫层厚度和级配不合规定,破坏了护坡。如更换块石和垫层,工程量都很大,采用上述浆砌框格加固又不能避免破坏,可考虑采用这种措施加固护坡。从而做好防冲深度、护脚措施。
5、堤防工程要与生态保护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在对城市水域景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尽量的保留天然景观的原貌,不要破坏这种自然状态。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充分的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将人工建造工程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于生物栖息地的建设,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进行水利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当地生物的保护工作,尽量的不在生物的发育阶段進行施工,并且在施工期要对生物的栖息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生物的生存状态相协调。在料场开挖之后,尽量的不影响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对于地形要尽量保持或者恢复,保证地表植被的生长。
结语:
堤防工程在我国的工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河流域堤防在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堤线布置长,设计要求高等特点时,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堤距,选择好堤线,并运用相关技术做好镇脚防冲功能,在堤防工程设计中就将经济性和生態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将堤防工程的生态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锐,于文利,刘学.浅谈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2)
[2] SL436-2008堤防隐患探测规程[S]
[3] 张宏伟, 孟宪双. 堤防渗透破坏除险加固方案的选择[J]. 水利科技与经济.
[关键词] 堤距 堤线 镇脚防冲
从近年来我国汛情规律来看,中小河流域的防洪治涝一直是我国人民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堤防作为一种抵御洪水自然灾害的防洪工程,担负着主要责任。作为设计人员来讲 ,既要考虑到工程本身的功能体现,还要考虑到整个河道的规划以及土地的占用情况。
1、合理确定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
堤防防洪标准应考虑治理河段洪涝灾害特点和防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本河流治理对大江大河的防洪影响,与流域区域防洪标准相协调,与上、下游和对岸堤防防洪标准相协调。不宜提高或降低局部堤段的防洪标准。有些地方片面强调本堤段保护对象,提高治理段堤防防洪标准和堤防等级。堤防等级应与防洪标准相适应,原则上根据防洪标准及已批复的防洪规划确定,并与已批复项目及上、下游、左、右岸堤防等级相协调。有些堤防工程设计将防洪标准为30年、20 年一遇的堤防等级分别确定为4、5级,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导致堤防顶高程、堤防断面、压实标准以及稳定安全系数等均满足不了防洪标准要求。对于堤库结合共同满足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的堤防,其等级应由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而不是由堤防防洪标准确定。这种情况下,堤防的防洪标准一般低于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
2、合理设置中小流域堤距
新建河堤的堤距应根据流域防洪规划分河段确定,按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上下游、左右岸应统筹兼顾,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现有水文资料系列的局限性、河道的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泥沙特性,河床演变特点,冲淤变化规律,不同堤距的技术经济指标,综合权衡有关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后分析确定。若受山嘴、矶头或其他建筑物、构筑物等影响,排洪能力则会明显小于上、下游的窄河段,这时候就应采取展宽堤距或清除障碍的措施。
3、合理选定堤线布置方案
堤线选择和布置是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阶段很重要的内容,但是许多设计单位往往不够重视。除报告本身内容论述不充分、方案比选不到位外,堤线方案主要存在随意裁弯取直、渠化河道;利用滩地缩窄行洪断面;护岸线与堤线混淆等问题。
(1)堤线布置原则上不得裁弯取直,要随弯就势,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河道形态是千百年来自然演变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裁弯取直,需要增加较大的工程防护措施,也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矫勇副部长在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河道治理“严禁裁弯取直,要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相协调”。有的工程堤线布置时,片面强调沿治导线布置也是不可取的。一些河道堤防是历史上逐渐加高培厚而成,本身就不是顺直的。在现有堤线基本合理的前提下,没有必要对现有堤防沿治导线改线布置。治导线只是一条理论线,堤线布置时应结合现有堤线、地形地质条件、防洪保护对象和移民占地等因素而定,堤线布置格局符合治导线的要求即可。
(2)堤线布置应基本沿现有堤线或岸线布置,河床狭窄段应尽可能退堤还滩,不得侵占过洪断面。现状无堤段,应根据地形条件,结合水文规划确定的堤距,经方案比选后选定堤线。有自然高地时,应尽量利用自然高地作为堤线,设计应复核自然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性,必要时采取防护措施。
(3)改线或新建堤线要进行科学论证,侵占滩地缩窄行洪断面或者把不必要的保护对象纳入保护范围都是不允许的。有些堤段现状堤防
基本满足防洪要求,但是出于占滩造地等各种原因考虑,将堤线往滩地上移,新建堤防进行防护,不仅增加投资,而且还增加了上游防洪压力。有些项目为了把滩地上或规划堤距内的民房、耕地纳入保护范围,而进行堤防改线或改变规划堤距,缩窄河道。堤线布置时应从工程整体出发,不要因局部利益影响整个堤线布置或增加防洪压力。
(4)护岸线与堤线混淆。一般河道常遇洪水由主河槽行洪,大洪水时滩地过洪。有的工程项目,堤线布置时把堤线移至滩地前缘,设计标准内洪水均由主河槽渲泄,滩地由行洪区变成了防洪保护区,导致堤身断面型式和结构尺寸增加较多,不仅增加投资,而且增加了防洪压力和风险。特别是山区性河流,滩地前缘应以护岸为主,不宜建造堤防。
4、 重视提防防冲的必要性,做好护坡护脚措施
4.1选好堤防填筑材料,形成稳定渗流。
一般来说,形成稳定渗流主要与堤基及堤防填筑材料的渗透系数kS有关,此外受孔隙率等条件影响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堤防渗流速度,依据达西定律 (V-ks*J,ks――渗透系数,J――水力坡降),渗透系数越大,越容易形成稳定渗流。因此,对于由砂土、砂壤土等渗透系数较大的材料构筑的堤防,较粘土、壤土构筑的堤防形成稳定渗流容易,强透水性堤基较弱透水堤基易形成稳定渗流。
4.2采用砾石混凝土或砾浆灌注
在原有护坡的块石缝隙内灌注砾石混凝土或砂浆,将块石胶结起来,连成整体,减免对护坡的破坏。当前,有的护坡垫层厚度和级配符合要求,但块石普遍偏小;有的护坡块石大小符合要求,但垫层厚度和级配不合规定,破坏了护坡。如更换块石和垫层,工程量都很大,采用上述浆砌框格加固又不能避免破坏,可考虑采用这种措施加固护坡。从而做好防冲深度、护脚措施。
5、堤防工程要与生态保护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在对城市水域景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性,尽量的保留天然景观的原貌,不要破坏这种自然状态。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充分的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将人工建造工程和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于生物栖息地的建设,保持生物多样性。
在进行水利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当地生物的保护工作,尽量的不在生物的发育阶段進行施工,并且在施工期要对生物的栖息地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生物的生存状态相协调。在料场开挖之后,尽量的不影响周围的环境,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对于地形要尽量保持或者恢复,保证地表植被的生长。
结语:
堤防工程在我国的工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河流域堤防在具有地质条件复杂,堤线布置长,设计要求高等特点时,设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好堤距,选择好堤线,并运用相关技术做好镇脚防冲功能,在堤防工程设计中就将经济性和生態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将堤防工程的生态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锐,于文利,刘学.浅谈堤防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0(2)
[2] SL436-2008堤防隐患探测规程[S]
[3] 张宏伟, 孟宪双. 堤防渗透破坏除险加固方案的选择[J]. 水利科技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