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米延展的土地问题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评论家,“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什么她们都不坚持评论呢”。大家都叫她廖姐,除了江湖地位,更因为其个性爽朗。但是在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上,她的女性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搜索栏键入“土地开发”,可以得到37,600,000个搜索结果,键入土地乱开发的典型“鄂尔多斯空城”,却只有367,000个搜索结果。廖雯以城市开发中的占地行为、房地产开发中的“平方米”论价的现象衍生出了一个艺术展,就叫“占地一平方”。展览现场,林大艺术中心的展厅被切割成23个“一平方米”,隋建国、张大力等艺术家展开了各自的“占地运动”。一粒沙能见世界,一平方米的狭窄,却更能切中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尴尬。


  BQ:你一直是在做主题展吧?
  L:我的展览都是专题展。艺术批评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为了捧红某个人。在市场起来之后,大家对于艺术批评有着一些误区。批评是随着当代艺术起来的,我们是在观察当今社会比较鲜活的现象和趋势,提示出来。可能通对于社会有意义,或者对于艺术史有帮助。所以一段时间内我对某些现象感兴趣,我就会做专题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做女性问题比较多,在看女性作品时,更多是以人出发。除了作品本身,我会看重艺术家的作品背景、性格、教育背景、作品情结和个人理由。平时策展时会和艺术家打很多电话来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别人的做事方法,但我觉得自己的做法本身就很女人。
  BQ:为什么要做这个“占地一平方米”的主题展?
  L:我一直关注土地问题,作为当代中国人的处境问题,一直都很严峻。太多的土地被浪费,被过度开发,非常没有节制和规划。开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少,全部都转化成以平方米做单位的商品。很多人在买下这些商品后,又空置它,比如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现在很多都是空楼空城。
  我看到这种现象非常难过,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市场起来之后,大家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就以市场来衡量其价值。这就导致我们的展览花费越来越贵,画册印刷得特别奢侈,会后的聚餐就像婚宴一样,非常浪费。现在很多艺术家做的东西都很好,但是你的社会责任呢?
  当时进入这个圈子时,特别让我着迷的就是当代艺术的切入点——不高高在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第二就是与当下的生存处境相关,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责任。现在这些让我迷恋的特质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我想用展览和观念结合,做出现在这样的展览,下一步是希望它可以发展成一个社会事件,而不仅仅局限在大家来看展览。
  BQ:我看到艺术家名单中还有五位是其他行业的?
  L:我先请展场设计,能请多少艺术家,他算出来可以放23个,我就特邀了23个艺术家,另外又邀请了5个非艺术家,但和土地有直接关系的人士——两个建筑设计师,一个早期的房地产老板,一个服装设计师,一个为宋庄打土地官司的律师,也是一个画家。这五个人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BQ: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L:我不希望这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可能到你们这一代,就没什么好山好水了。为了几平方米的住房,耗一辈子在还贷上。下一步想要更多的人参与,去向全国的人征集方案。这些方案实现之后,不用放在一个展馆里,而是可以分散到各处,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让大家知道。通过这次展览,我发现这五个非艺术家给了我很大惊喜,因为土地问题跟他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非艺术家没有自我创作的限定,更多的是如何去引发共鸣。
  当代艺术最好的就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不是说你幸运地在美院上课你才是艺术家,没有感觉你什么都不是。所以大众对生活有共鸣,都可以来做作品。
  BQ:布展时候有好玩的事情吗?
  L:比如我刚才拍照时站的白台子,其实艺术家是希望大家站上去合影的,这才有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特色。很多人看展览时就把它当作是作品,围着看两圈就走了。第一个站上去的人是布展的工人,他对土地法和土地很清楚,所以这个工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之前新闻也有报道,中国人很希望在国外旅游时写上XXX到此一游,这也是一种占有,但这种占有是根本不可能的。
  BQ:这五位非艺术家当中,地产老板的作品我很感兴趣。你平时和他交流过程中,觉得地产界有对土地开发进行反思吗?
  L:他的作品很有自我批判,开展时他也来了,对我说他非常有感触。上世纪80年代土地跟商品开发挂钩之后,变得愈发疯狂。他对乱开发的现象心有余悸,所以现在转型做文化产业。其实从他的作品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土地开发多么疯狂。他的作品分为好几层,每层都是一个年代的土地质量,最下面的土地还很肥沃,但是随着土地开发,上面都是砖头、瓦砾、混凝土,甚至是人造草坪。这个土层结构是他之前在开发成都某块土地时的原景重现。
  BQ:你住在宋庄,也在切身地感受着这个问题吧?
  L:是啊,宋庄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每天看到的就是拆了盖,盖了拆。包括有时候我去古镇玩,就想拍一张古镇全景,但旁边总是会拍上一些私搭乱建的建筑,它们让整个地方不美了。90年代初时,我们批判街上的建筑很奇形怪状,觉得是“审美问题”,所以作了关于艳俗艺术展览“跨世纪彩虹”。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乱开发是“利益问题”。


  1,艺术家:刘家琨
  作品名称:《还地一平方米》
  “还地一平方米”,是在展厅地面一平方米,向下挖到见土。作为建筑设计师,他长年的工作都是“占地”,刘家琨想“还地”。这是此次展览惟一“向下”体现“负”的概念的作品。
  2,艺术家:吴少湘
  作品名称:《金秋》
  用包装纸塑造的满身贴“钱”的“人”,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都戴上了“口罩”,干尸一样站立在“一平方米”台子上,其中一个则躺倒直接变成了僵尸。
  3,艺术家:蔡磊
  作品名称:《未知》(Unknown)
  利用铝网层层叠加,再造虚拟立体空间。
  4,艺术家:杜坚
  作品名称:《文明进程》
  杜坚是中国比较早介入地产的开发商,他的“文明进程”,是从建造地基向下挖至近二十米的横切面不同年代(从1959年-2009年)的土层取土样,观众可以从清晰地看出沃土变成建筑垃圾的过程。

其他文献
刚结束的《爸爸去哪儿》为全民带来了一场亲子热,近日,T100时尚亲子童装在京发布 5款《爸爸去哪儿》亲子“私人定制装”,T100创始人兼设计总监董文梅女士以一名成功母亲的身份亲自参与设计,并为消费者解析了当下亲子时装的着装理念及潮流趋势。  当下中国父母为孩子挑选衣物常会存在一种极端,父母穿名牌,孩子着卡通,这样看似随意的穿着,实质上是缺乏亲子互动理念的一种表现,一句“因为爸爸是大人所以穿西装”。
期刊
拥有 177年历史的法国手工艺品牌爱马仕,以独到匠心和美妙灵感,开启通往2014年春夏新品的奇趣之门,隽写下新一年的主题蜕变,缔造爱马仕传奇。  2014年 1月 8日,爱马仕 2014年春夏新品媒体鉴赏在北京时代美术馆举行。整个展区创造性地运用光线和倒影开拓多维空间,巧妙地将一件件春夏新品化作大自然中的万物精灵,融入到广阔的原野:春意充盈的鞋履与包袋化作闲庭信步的鸵鸟悠然走过流线型手提包构成的繁
期刊
Q:今天的主题是“文人画的雅与俗”,那什么是雅?什么是俗呢?  A:雅跟俗是偏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观念。自古文人会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很多人跟着这么走。可我们在面对前人教导时,觉得不以为然,那就坚持自己的看法。也许并不一定对,可是我们的视觉是活的,要相信自己的反应。  Q:相信自己的眼睛?  A:对,绝对绝对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自己的脑袋。因为脑袋一旦读过书,就会被骗的。中国人喜
期刊
日前,豪雅带着150多年的计时码表发展的荣耀和制表传奇来到北京和上海与广大媒体朋友们分享它令人震惊的制表工艺。豪雅不断追求,使之成为今天惟一可以在1/10秒、1/100秒、1/1000秒乃至1/2000秒间游刃有余的计时码表品牌。活动当天,豪雅品牌全球技术总监Guy Sémon先生亲自到北京与广大媒体朋友们面对面分享品牌的制表传奇。豪雅高级制表系列:Mikrograph、Mikrogirder、M
期刊
2003年 11月,电子竞技为国家承认的第 99个体育转眼间,中国电子竞技已经个年头。十年前,国际《反恐精英》玩家 SK-Gaming 以 18的冠军奖金创下纪录,而国角逐《反恐精英》最高比赛的奖金仅为 10万元人民币。时至今日,我们的电子竞技玩家是否与“国际接轨”了?  游戏的世界是少年的世界。段依然今年二十岁,在游戏玩家中已然老资格了。  段依然 1993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 14岁玩一款三国
期刊
与台湾果陀剧场结缘,是因为那部由金士杰和卜学亮主演的大戏《最后 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一本畅销书,探讨了生死价值观和生命的意义。2014开年之际,再见果陀剧场,是因为他们将把话剧《淡水小镇》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淡水小镇》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怀尔德的名剧《我们的小镇》,剧本改编兼本剧导演梁志民将这出剧作以台湾淡水为背景,改编成极具台湾味道的《淡水小镇》。全剧共分三幕,分别讲述了淡水小镇人
期刊
借由施华洛世奇 (Swarovski)在巴黎时装周期间的展示,BQ与全球首屈一指的切割仿水晶制造商——施华洛世奇集团水晶精品部的创作总监——娜塔妮 ·歌莲(Nathalie Colin)女士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透过她的表述和施华洛世奇 2014春夏系列的作品,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这个全新系列为我们带来的奇妙的艺术气息。  2006年,娜塔妮 ·歌莲怀着“仿水晶具有超乎想象的创作潜力”的信念,加入施华洛
期刊
2014年1月11日,夜。以英式下午茶闻名的上海外滩半岛酒店早早就撤去了大堂内的桌椅,在柔软的太平地毯上铺就了一层舞蹈地板。22时许,熄灯。身着晚礼服的男侍者手持烛台从门后鱼贯而出;乐师的十指在一架雅马哈钢琴上轻快地游走,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 中劳莱达的咏叹调以女声独唱婉转似诉。周采茨引领一众元媛缓步出场,第三届 “CHAUMET上海半岛国际元媛舞会”大幕开启。  历届参加舞会的元媛们都系出
期刊
因为过年可能看到这个文章的时候会有些滞后,但总还是可以说说。1月底的《中国好歌曲》里来了一个男士,唱了一首《悠哉》,歌曲运用了大量的技术性手段,花样百出,但是却并没有影响歌曲本身的意境,一半窦唯一半佛,唱着喊着梦陀罗。当时这曲子出来的时候就想到了很多,包括在欧洲经常可以遇到的,来自拉脱维亚、立陶宛或者其他东欧国家的流浪艺人,他们一人或多人,手持各种看起来原始简单的乐器演奏着非常靠近大自然的声音,有
期刊
今年1月,上海半岛酒店迎来了第二届元媛舞会。相较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名媛,物质狂对于这场舞会的组织者周采茨小姐却抱有更大兴趣。  因为在去年第一届元媛舞会的时候,被物质狂派去采访的记者,回来发稿的时候被周小姐零容忍度的挑剔,刺激得近乎崩溃,那种鞭笞灵魂的挫败感,一年之后仍历历在目。  “我刚被领进采访房间,就按照我们平时表示对人尊敬的规矩称呼她为周老师。结果人家一点也不领情,还冷冷对我说,我又没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