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评论家,“有时会感到孤独,为什么她们都不坚持评论呢”。大家都叫她廖姐,除了江湖地位,更因为其个性爽朗。但是在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上,她的女性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搜索栏键入“土地开发”,可以得到37,600,000个搜索结果,键入土地乱开发的典型“鄂尔多斯空城”,却只有367,000个搜索结果。廖雯以城市开发中的占地行为、房地产开发中的“平方米”论价的现象衍生出了一个艺术展,就叫“占地一平方”。展览现场,林大艺术中心的展厅被切割成23个“一平方米”,隋建国、张大力等艺术家展开了各自的“占地运动”。一粒沙能见世界,一平方米的狭窄,却更能切中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尴尬。
BQ:你一直是在做主题展吧?
L:我的展览都是专题展。艺术批评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为了捧红某个人。在市场起来之后,大家对于艺术批评有着一些误区。批评是随着当代艺术起来的,我们是在观察当今社会比较鲜活的现象和趋势,提示出来。可能通对于社会有意义,或者对于艺术史有帮助。所以一段时间内我对某些现象感兴趣,我就会做专题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做女性问题比较多,在看女性作品时,更多是以人出发。除了作品本身,我会看重艺术家的作品背景、性格、教育背景、作品情结和个人理由。平时策展时会和艺术家打很多电话来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别人的做事方法,但我觉得自己的做法本身就很女人。
BQ:为什么要做这个“占地一平方米”的主题展?
L:我一直关注土地问题,作为当代中国人的处境问题,一直都很严峻。太多的土地被浪费,被过度开发,非常没有节制和规划。开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少,全部都转化成以平方米做单位的商品。很多人在买下这些商品后,又空置它,比如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现在很多都是空楼空城。
我看到这种现象非常难过,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市场起来之后,大家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就以市场来衡量其价值。这就导致我们的展览花费越来越贵,画册印刷得特别奢侈,会后的聚餐就像婚宴一样,非常浪费。现在很多艺术家做的东西都很好,但是你的社会责任呢?
当时进入这个圈子时,特别让我着迷的就是当代艺术的切入点——不高高在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第二就是与当下的生存处境相关,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责任。现在这些让我迷恋的特质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我想用展览和观念结合,做出现在这样的展览,下一步是希望它可以发展成一个社会事件,而不仅仅局限在大家来看展览。
BQ:我看到艺术家名单中还有五位是其他行业的?
L:我先请展场设计,能请多少艺术家,他算出来可以放23个,我就特邀了23个艺术家,另外又邀请了5个非艺术家,但和土地有直接关系的人士——两个建筑设计师,一个早期的房地产老板,一个服装设计师,一个为宋庄打土地官司的律师,也是一个画家。这五个人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BQ: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L:我不希望这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可能到你们这一代,就没什么好山好水了。为了几平方米的住房,耗一辈子在还贷上。下一步想要更多的人参与,去向全国的人征集方案。这些方案实现之后,不用放在一个展馆里,而是可以分散到各处,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让大家知道。通过这次展览,我发现这五个非艺术家给了我很大惊喜,因为土地问题跟他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非艺术家没有自我创作的限定,更多的是如何去引发共鸣。
当代艺术最好的就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不是说你幸运地在美院上课你才是艺术家,没有感觉你什么都不是。所以大众对生活有共鸣,都可以来做作品。
BQ:布展时候有好玩的事情吗?
L:比如我刚才拍照时站的白台子,其实艺术家是希望大家站上去合影的,这才有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特色。很多人看展览时就把它当作是作品,围着看两圈就走了。第一个站上去的人是布展的工人,他对土地法和土地很清楚,所以这个工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之前新闻也有报道,中国人很希望在国外旅游时写上XXX到此一游,这也是一种占有,但这种占有是根本不可能的。
BQ:这五位非艺术家当中,地产老板的作品我很感兴趣。你平时和他交流过程中,觉得地产界有对土地开发进行反思吗?
L:他的作品很有自我批判,开展时他也来了,对我说他非常有感触。上世纪80年代土地跟商品开发挂钩之后,变得愈发疯狂。他对乱开发的现象心有余悸,所以现在转型做文化产业。其实从他的作品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土地开发多么疯狂。他的作品分为好几层,每层都是一个年代的土地质量,最下面的土地还很肥沃,但是随着土地开发,上面都是砖头、瓦砾、混凝土,甚至是人造草坪。这个土层结构是他之前在开发成都某块土地时的原景重现。
BQ:你住在宋庄,也在切身地感受着这个问题吧?
L:是啊,宋庄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每天看到的就是拆了盖,盖了拆。包括有时候我去古镇玩,就想拍一张古镇全景,但旁边总是会拍上一些私搭乱建的建筑,它们让整个地方不美了。90年代初时,我们批判街上的建筑很奇形怪状,觉得是“审美问题”,所以作了关于艳俗艺术展览“跨世纪彩虹”。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乱开发是“利益问题”。
1,艺术家:刘家琨
作品名称:《还地一平方米》
“还地一平方米”,是在展厅地面一平方米,向下挖到见土。作为建筑设计师,他长年的工作都是“占地”,刘家琨想“还地”。这是此次展览惟一“向下”体现“负”的概念的作品。
2,艺术家:吴少湘
作品名称:《金秋》
用包装纸塑造的满身贴“钱”的“人”,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都戴上了“口罩”,干尸一样站立在“一平方米”台子上,其中一个则躺倒直接变成了僵尸。
3,艺术家:蔡磊
作品名称:《未知》(Unknown)
利用铝网层层叠加,再造虚拟立体空间。
4,艺术家:杜坚
作品名称:《文明进程》
杜坚是中国比较早介入地产的开发商,他的“文明进程”,是从建造地基向下挖至近二十米的横切面不同年代(从1959年-2009年)的土层取土样,观众可以从清晰地看出沃土变成建筑垃圾的过程。
在搜索栏键入“土地开发”,可以得到37,600,000个搜索结果,键入土地乱开发的典型“鄂尔多斯空城”,却只有367,000个搜索结果。廖雯以城市开发中的占地行为、房地产开发中的“平方米”论价的现象衍生出了一个艺术展,就叫“占地一平方”。展览现场,林大艺术中心的展厅被切割成23个“一平方米”,隋建国、张大力等艺术家展开了各自的“占地运动”。一粒沙能见世界,一平方米的狭窄,却更能切中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尴尬。
BQ:你一直是在做主题展吧?
L:我的展览都是专题展。艺术批评不是针对个人,也不是为了捧红某个人。在市场起来之后,大家对于艺术批评有着一些误区。批评是随着当代艺术起来的,我们是在观察当今社会比较鲜活的现象和趋势,提示出来。可能通对于社会有意义,或者对于艺术史有帮助。所以一段时间内我对某些现象感兴趣,我就会做专题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做女性问题比较多,在看女性作品时,更多是以人出发。除了作品本身,我会看重艺术家的作品背景、性格、教育背景、作品情结和个人理由。平时策展时会和艺术家打很多电话来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别人的做事方法,但我觉得自己的做法本身就很女人。
BQ:为什么要做这个“占地一平方米”的主题展?
L:我一直关注土地问题,作为当代中国人的处境问题,一直都很严峻。太多的土地被浪费,被过度开发,非常没有节制和规划。开发的结果就是我们的青山绿水越来越少,全部都转化成以平方米做单位的商品。很多人在买下这些商品后,又空置它,比如鄂尔多斯这座城市现在很多都是空楼空城。
我看到这种现象非常难过,艺术市场也是如此。市场起来之后,大家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就以市场来衡量其价值。这就导致我们的展览花费越来越贵,画册印刷得特别奢侈,会后的聚餐就像婚宴一样,非常浪费。现在很多艺术家做的东西都很好,但是你的社会责任呢?
当时进入这个圈子时,特别让我着迷的就是当代艺术的切入点——不高高在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第二就是与当下的生存处境相关,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责任。现在这些让我迷恋的特质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我想用展览和观念结合,做出现在这样的展览,下一步是希望它可以发展成一个社会事件,而不仅仅局限在大家来看展览。
BQ:我看到艺术家名单中还有五位是其他行业的?
L:我先请展场设计,能请多少艺术家,他算出来可以放23个,我就特邀了23个艺术家,另外又邀请了5个非艺术家,但和土地有直接关系的人士——两个建筑设计师,一个早期的房地产老板,一个服装设计师,一个为宋庄打土地官司的律师,也是一个画家。这五个人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BQ: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L:我不希望这是一个展览,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可能到你们这一代,就没什么好山好水了。为了几平方米的住房,耗一辈子在还贷上。下一步想要更多的人参与,去向全国的人征集方案。这些方案实现之后,不用放在一个展馆里,而是可以分散到各处,通过纪录片的方式让大家知道。通过这次展览,我发现这五个非艺术家给了我很大惊喜,因为土地问题跟他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且非艺术家没有自我创作的限定,更多的是如何去引发共鸣。
当代艺术最好的就是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不是说你幸运地在美院上课你才是艺术家,没有感觉你什么都不是。所以大众对生活有共鸣,都可以来做作品。
BQ:布展时候有好玩的事情吗?
L:比如我刚才拍照时站的白台子,其实艺术家是希望大家站上去合影的,这才有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的特色。很多人看展览时就把它当作是作品,围着看两圈就走了。第一个站上去的人是布展的工人,他对土地法和土地很清楚,所以这个工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艺术家想表达的东西——之前新闻也有报道,中国人很希望在国外旅游时写上XXX到此一游,这也是一种占有,但这种占有是根本不可能的。
BQ:这五位非艺术家当中,地产老板的作品我很感兴趣。你平时和他交流过程中,觉得地产界有对土地开发进行反思吗?
L:他的作品很有自我批判,开展时他也来了,对我说他非常有感触。上世纪80年代土地跟商品开发挂钩之后,变得愈发疯狂。他对乱开发的现象心有余悸,所以现在转型做文化产业。其实从他的作品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土地开发多么疯狂。他的作品分为好几层,每层都是一个年代的土地质量,最下面的土地还很肥沃,但是随着土地开发,上面都是砖头、瓦砾、混凝土,甚至是人造草坪。这个土层结构是他之前在开发成都某块土地时的原景重现。
BQ:你住在宋庄,也在切身地感受着这个问题吧?
L:是啊,宋庄这个问题太严重了。每天看到的就是拆了盖,盖了拆。包括有时候我去古镇玩,就想拍一张古镇全景,但旁边总是会拍上一些私搭乱建的建筑,它们让整个地方不美了。90年代初时,我们批判街上的建筑很奇形怪状,觉得是“审美问题”,所以作了关于艳俗艺术展览“跨世纪彩虹”。十几年过去了,现在的乱开发是“利益问题”。
1,艺术家:刘家琨
作品名称:《还地一平方米》
“还地一平方米”,是在展厅地面一平方米,向下挖到见土。作为建筑设计师,他长年的工作都是“占地”,刘家琨想“还地”。这是此次展览惟一“向下”体现“负”的概念的作品。
2,艺术家:吴少湘
作品名称:《金秋》
用包装纸塑造的满身贴“钱”的“人”,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都戴上了“口罩”,干尸一样站立在“一平方米”台子上,其中一个则躺倒直接变成了僵尸。
3,艺术家:蔡磊
作品名称:《未知》(Unknown)
利用铝网层层叠加,再造虚拟立体空间。
4,艺术家:杜坚
作品名称:《文明进程》
杜坚是中国比较早介入地产的开发商,他的“文明进程”,是从建造地基向下挖至近二十米的横切面不同年代(从1959年-2009年)的土层取土样,观众可以从清晰地看出沃土变成建筑垃圾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