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国际间经济文化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日趋频繁。在交流中仅打破了语言障碍只迈出了一小步。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际又给国际交流带来了新挑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甚至引起冲突。要想避免冲突,我们需要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就中英语言禁忌作为研究主题,从中英两种语言着手对这一文化现象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交流;跨文化交际;禁忌
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别,语言禁忌的内容有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并面对各种语言禁忌,在礼貌平等的原则下,采取适当的方法避免由触犯语言禁忌而引起的交际失误。
一.中英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
中英语言禁忌差异的现象蕴藏着复杂的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交流。
1. 宗教迷信
宗教给人类提供了精神上的依靠,它的影响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影响汉语的宗教文化主要有佛教、儒教和道教。其中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一些佛教用语已渗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佛教对汉语最大的影响是关于灾祸的词语,尤其“死”是最大的忌讳,没有什么词语比死亡更让人感到恐惧,所以汉语中用很多委婉语来代替“死”这一词语。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涉及神灵的相关词汇多是有禁忌色彩的。人们敬畏神灵,随意涉及神灵的词语是对神灵亵渎的表现。
2. 等级观念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让人相信人有尊卑贵贱之别。维护等级制度的封建礼法对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人名禁忌就是一个典型,尤其是帝王等有着尊贵身份的人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甚至百姓在起名字时要对君王名字中涉及到的字加以避讳。在西方社会,由于种族、外貌等不同,种族歧视一直存在,语言禁忌中的一些词语也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白人自认为身份高贵,黑色是邪恶的代表。“negro”就是典型的带有歧视性质称呼黑人的词语。如今文明社会,这一带有侮辱和轻蔑意味的词语成为了禁忌语。
3. 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如人们对隐私的不同看法就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的。西方人重视个体,而中国人强调团体。西方人对隐私的重视程度很高,把隐私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在交谈过程中许多话题被视为禁忌,如年龄、收入、日程安排、家庭情况等。中国人对隐私的概念并不像西方人一样深刻,这是由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与价值观决定的。中国人比较讲究人缘,注重和谐,试图与周边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以达到互利互助的目的。所以在中国人的交际中,为了表达热情与关心,常对别人问长问短,比如中国人的寒暄方式“吃了吗”“去哪啊”。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表示有好的方式,并不是真的想得到对方的确切答案。但是这些交流方式容易被西方人误解为窥探隐私。
4.传统文化
中国曾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讲究礼和孝。人们说话做事都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中国人在称呼长辈时,不能直呼其名,要对长辈的名字加以避讳来表示尊敬。中国的辈分称谓很丰富,如“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阿姨、姨夫、舅舅、舅妈”等等。在英语中对长辈的称呼只有“grandpa,grandma,uncle,aunt”,与父母同辈的男性统称为uncle,女性统称为aunt。西方人注重天赋人权之说,长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孩子可以直呼长辈和师长的名字。
5.动物形象映射
动物形象在中西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相差甚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狗是一种低贱的动物,如中国谚语中有“狗眼看人低”的说法。而西方人特别喜欢狗,认为狗很友善忠诚,会把狗当成朋友甚至家人来对待。当然,由于世界文化的融合,近代中国也有许多爱狗人士。
另外一种在中西方人眼中形象相差甚大的动物是龙。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古中国只有皇帝才能用“龙”来称谓。而在英文字典中,dragon一词的释义为“一种体型巨大性格凶猛的动物”,引申义为“母夜叉、悍妇”,具有贬义。如果将dragon与人相比不是夸赞而是侮辱。
6. 数字禁忌
中国人讲究谐音,认为8代表“发”、4代表“死”。西方人忌讳数字13,只要与13相关的任何东西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是有宗教来源的:耶稣在受害前与弟子们共进的晚宴有13人参加,日期也刚好是13。13给耶稣带来了苦难和不幸,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也变成了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禁忌的对应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禁忌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避免误会和冲突。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对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
1. 回避法
回避法是指回避让对方感到反感逆烦的话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安全实用的方法,用回避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对对方的尊重,从而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发生。例如,上文提到的西方人注重隐私。我们就不能按照中国人的嘘寒问暖式的交谈方式,要对对方的年龄、收入等个人情况避而不谈,回避触犯对方敏感点的语言禁忌。
2. 委婉法
人们为了表示礼貌,避免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或者难堪,通常使用委婉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委婉法是用中立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来的说法,以免听者产生误解或者对其产生伤害。委婉语通常用代替、比喻或概念转化等方法委婉地表达不能直说的话。
3. 外交辞令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政治问题是特别敏感的,为了避免因说话人考虑不周全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常常用中性词语来代替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这些外交辞令中的中性词避免了轻视的意味,如用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来代替黑人black,用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来代替backward country。这些中性词符合现实又易被人接受。
三.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应当相互理解和适应,产生共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我们要理解并尊重这些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也学习对方的文化的长处,欣赏对方文化的特色,使各个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形成相互认同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学爱,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谢艳霞,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现代企业教育[J],2007年第18期;
[4] 陈松,英汉禁忌语的语用研究,上海海事大学[D],2007年。
【关键词】:交流;跨文化交际;禁忌
由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别,语言禁忌的内容有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尊重并面对各种语言禁忌,在礼貌平等的原则下,采取适当的方法避免由触犯语言禁忌而引起的交际失误。
一.中英语言禁忌产生的原因
中英语言禁忌差异的现象蕴藏着复杂的原因,了解这些原因可以帮助我们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前提下更好地进行交流。
1. 宗教迷信
宗教给人类提供了精神上的依靠,它的影响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影响汉语的宗教文化主要有佛教、儒教和道教。其中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一些佛教用语已渗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词汇。佛教对汉语最大的影响是关于灾祸的词语,尤其“死”是最大的忌讳,没有什么词语比死亡更让人感到恐惧,所以汉语中用很多委婉语来代替“死”这一词语。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中涉及神灵的相关词汇多是有禁忌色彩的。人们敬畏神灵,随意涉及神灵的词语是对神灵亵渎的表现。
2. 等级观念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制度让人相信人有尊卑贵贱之别。维护等级制度的封建礼法对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人名禁忌就是一个典型,尤其是帝王等有着尊贵身份的人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甚至百姓在起名字时要对君王名字中涉及到的字加以避讳。在西方社会,由于种族、外貌等不同,种族歧视一直存在,语言禁忌中的一些词语也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白人自认为身份高贵,黑色是邪恶的代表。“negro”就是典型的带有歧视性质称呼黑人的词语。如今文明社会,这一带有侮辱和轻蔑意味的词语成为了禁忌语。
3. 价值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如人们对隐私的不同看法就是由不同的价值观决定的。西方人重视个体,而中国人强调团体。西方人对隐私的重视程度很高,把隐私权作为人权的一部分。在交谈过程中许多话题被视为禁忌,如年龄、收入、日程安排、家庭情况等。中国人对隐私的概念并不像西方人一样深刻,这是由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与价值观决定的。中国人比较讲究人缘,注重和谐,试图与周边人建立友好的关系,以达到互利互助的目的。所以在中国人的交际中,为了表达热情与关心,常对别人问长问短,比如中国人的寒暄方式“吃了吗”“去哪啊”。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种表示有好的方式,并不是真的想得到对方的确切答案。但是这些交流方式容易被西方人误解为窥探隐私。
4.传统文化
中国曾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讲究礼和孝。人们说话做事都遵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中国人在称呼长辈时,不能直呼其名,要对长辈的名字加以避讳来表示尊敬。中国的辈分称谓很丰富,如“姥姥、姥爷、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阿姨、姨夫、舅舅、舅妈”等等。在英语中对长辈的称呼只有“grandpa,grandma,uncle,aunt”,与父母同辈的男性统称为uncle,女性统称为aunt。西方人注重天赋人权之说,长辈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孩子可以直呼长辈和师长的名字。
5.动物形象映射
动物形象在中西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相差甚大。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狗是一种低贱的动物,如中国谚语中有“狗眼看人低”的说法。而西方人特别喜欢狗,认为狗很友善忠诚,会把狗当成朋友甚至家人来对待。当然,由于世界文化的融合,近代中国也有许多爱狗人士。
另外一种在中西方人眼中形象相差甚大的动物是龙。中国人心目中的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古中国只有皇帝才能用“龙”来称谓。而在英文字典中,dragon一词的释义为“一种体型巨大性格凶猛的动物”,引申义为“母夜叉、悍妇”,具有贬义。如果将dragon与人相比不是夸赞而是侮辱。
6. 数字禁忌
中国人讲究谐音,认为8代表“发”、4代表“死”。西方人忌讳数字13,只要与13相关的任何东西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这是有宗教来源的:耶稣在受害前与弟子们共进的晚宴有13人参加,日期也刚好是13。13给耶稣带来了苦难和不幸,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也变成了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
二.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禁忌的对应方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语言禁忌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避免误会和冲突。我们在交流过程中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对应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
1. 回避法
回避法是指回避让对方感到反感逆烦的话的方法。这是一种最安全实用的方法,用回避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对对方的尊重,从而避免了尴尬局面的发生。例如,上文提到的西方人注重隐私。我们就不能按照中国人的嘘寒问暖式的交谈方式,要对对方的年龄、收入等个人情况避而不谈,回避触犯对方敏感点的语言禁忌。
2. 委婉法
人们为了表示礼貌,避免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或者难堪,通常使用委婉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委婉法是用中立的表达方式来替代原来的说法,以免听者产生误解或者对其产生伤害。委婉语通常用代替、比喻或概念转化等方法委婉地表达不能直说的话。
3. 外交辞令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政治问题是特别敏感的,为了避免因说话人考虑不周全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常常用中性词语来代替有歧视意味的词语。这些外交辞令中的中性词避免了轻视的意味,如用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来代替黑人black,用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来代替backward country。这些中性词符合现实又易被人接受。
三.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应当相互理解和适应,产生共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我们要理解并尊重这些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也学习对方的文化的长处,欣赏对方文化的特色,使各个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形成相互认同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学爱,跨文化交流,中西方交往的习俗和语言[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谢艳霞,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禁忌,现代企业教育[J],2007年第18期;
[4] 陈松,英汉禁忌语的语用研究,上海海事大学[D],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