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1月份是叶君健先生去世10周年,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位把(《安徒生童话全集》翻译成中文的人只是个翻译家,然而在他身上却有太多的第一和唯一——他是第一位把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著作翻译成外文并在国外出版的人;他是唯一参与达·芬奇文学奖的中国评委;他还是唯一参与世界知识分子和平大会的远东发起人;在英国,他被视为最有才华的东方作家……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默默付出的女人,而在叶君健成就的背后也有一位和他携手57年的知心爱人——苑茵。
流亡生涯
1919年,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风起云涌之时,在辽宁本溪县一个偏僻的孤村,一个苑姓的村民家中降生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苑菌。
苑家原是满族八旗子弟,苑茵的祖辈在道光年间曾在山东任地方官,因在灾荒年月上书朝廷为民请命请求减免苛捐杂税而获罪,被流放到东北开荒。那时的东北还算是荒凉苦寒之地,经不起恶劣生活的折磨,这位获罪的祖先不久就含恨而终,为了警醒后代官场险恶,这位先祖还特地留下遗训:“解甲归田,永做庶民……”而苑家的后人也在这片荒地上扎下了根,再也没回过清廷。时过境迁,等到苑茵出生时,大清已经换成了民国,而苑家也已然是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
苑茵的父亲虽然出身农家,但因跟随苑茵当过私塾教员的外祖父读过一段时日的书,心中很有些抱负,并不甘心像祖先教训的那样一辈子做个庶民。于是,在苑茵很小的时候,他就撇下了妻子和女儿外出闯荡,有人说他曾参加过张作霖的部队,也有人说他是杨虎城的部下,总之父亲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自此音讯全无。
苑茵的母亲在当时村中的女子里显得格外特别——她天生一双大脚,不仅做活是一把好手,还知书识字,能写会算。可是尽管如此,她年纪轻轻依然遭到被丈夫抛弃的厄运。然而苑茵的母亲并没有屈服,她靠着自己的力量辛苦地将苑茵和苑茵的姐姐一手养大,并把两个女儿都送入了沈阳的学堂。
在“九—·八”事变后,苑茵告别了母亲和姐姐,扮作同学刘玉珍的贴身丫头和刘一起逃出了东北,来到了北平,考入当时的竞存中学。1935年,北平爆发了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即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此时,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失去家乡的苑茵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流亡者。原本就怀抱着一腔爱国热忱的苑茵此时更加能体会一种切肤之痛,于是毅然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
然而苑茵没有料到,北平仅仅是她流亡之旅的第一站。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不甘心沦为日据地的亡国者,苑茵又辗转逃亡到重庆。在这流亡中,苑茵渐渐和家中失去了联系。不过,破碎的童年让苑茵自小便深知生活艰辛,养成一副坚强倔强的个性,孤身流亡不仅没有使她被生活的磨难磨损,反而让她像悬崖上的劲松一般,一点土壤一片滴雨露就能生长得欣欣向荣。在重庆,苑茵考入了战时迁至此地的复旦大学,并在此时成为地下党的一员。
倔强的玫瑰
战时的重庆成为战争后方一片临时的安全岛,在这里。漂亮的苑菌成为许多达官显贵,富家公子的追逐目标,然而,金钱和名望打动不了苑茵的心,在她心中,志同道台的爱情远远高于名利。
抗战中的重庆,聚集了一批名流富绅,还有众多撤到“大后方”的显贵要员,豪门公子,不少人在战争逃亡中和以前的妻子离散了,来到重庆后又纷纷娶妻纳妾组成新的家庭,这种所谓的抗战家庭流行一时。于是,有知识的女大学生成了这些人心中的理想选择,这些女学生是矜贵的,在各个南迁而来的大学中,1000多名学生里仅有200多个女生,而容貌漂亮的更是稀缺资源,凡是秀美些的女孩,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甚至一些权贵会特地到学校挑人,中选的人自然是一步登天。
在南迁的复旦大学中,身材高挑、相貌出众的苑茵更是女学生们中的翘楚。向她伸出橄榄枝的名流公子不计其数。然而追求者虽多,却都是碰壁而归。苑茵还记得求婚者中有一位是白崇禧的外甥,留法归国,风度翩翩。这个男人曾热烈地追求苑茵,甚至搬来学校主管游说她,但苑茵却坚决不允。后来这个人娶了国民党高官的女儿,因心中始终不忿被苑茵拒婚,婚后特地跑到学校,想让苑茵看看她没答应他的求婚是件多么没有眼光的事情。没想到,苑茵不但没有一丝错过金龟婿的遗憾,反而坦然又一针见血地说:“恭喜你!这才是你最好的出路。”这位再次受挫的男人愕然片刻后只得长叹一声:我喜欢的就是她这种倔强直率的性格。
苑茵的倔强是出了名的,有人甚至以高位权势胁迫她,她却依然不为所动。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这个高傲地拒绝了无数钻石王老五的苑茵却对一位教英文的穷教师一见倾心。这个抱得美人归的穷教师就是叶君健。
叶君健当时是中央大学教英语的年轻教授。同时兼职教授复旦大学的英语课,与苑茵的法文导师马宗融很是投合。在马先生的撮合下,两个年轻人渐渐走到一起。
在叶君健之前,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子弟在苑茵面前不惜金钱讨其欢心,然而叶君健却用一碗担担面夺走了苑茵的芳心。一天,叶君健请苑茵吃午饭,把她带到了一个小面馆里要了两碗担担面和两小碟花生米,这是当时重庆最便宜的吃食,旁边的食客全是抬滑竿的苦力。叶君健几口就把担担面吃个精光,苑茵却因不习惯吃辣而没有动,叶君健见了只说一句:“现在国难当头,一切都困难,我们不要浪费。你不吃,我就帮你吃了吧。”然后就把苑茵的那份担担面和花生米拿过去一扫而光。
这在今天的女孩眼中有些失礼的举动苑茵却不以为意,相反叶君健的朴实和流露出的真挚爱国情怀却令她刮目相看。在苑茵看来,叶君健这样的青年才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和抗日救国的希望,他思想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比权贵公子们的家世财产更要来得珍贵,这也正是一直以来积极投身学生运动,默默做着地下工作的苑茵所希求的。
精神和思想上的契合让苑茵与叶君健终于找到了知心的伴侣。1942年10月25日,在重庆的百龄餐厅,两个人举行了婚礼。
特殊的婚礼与漫长的等待
1942年,在重庆苑茵和叶君健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又无与伦比的婚礼。而两年后,两人迎来了感情路上最漫长的一次的考验。
由于两人经济上的拮据,这是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婚礼,甚至苑茵身上的旗袍都是临时借来的。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得不能再特殊的婚礼,由于叶君健是当时最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发起人,这场婚礼也成了白色恐怖弥漫下的一次文艺界人士难得的大聚会:婚礼主持人是时任协会主席的老舍,马宗融先生既是新人的家长代表也是司仪,到场的还有减克家、孔罗荪、冯亦代等,重庆当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几乎悉数到场。
为了减轻新人的负担,礼堂门口铺了一块白缎布,每位来宾除了到场签名外,还要交上两元钱的聚餐费。新人收到的唯一结婚礼物是减克家在一张大红纸上写下的贺诗。无论历经多少颠沛流离,这张红纸和这块写满签名的白缎都成了两个人大半生的珍藏,直至“文革”时被抄走,下落不明。
婚后两人的日子是穷困的,连间像样的新房也没有。因为和叶君健的 结合,苑茵被工作的妇女辅导院辞退。但是贫困没有扼杀两个年轻人的幸福,苑茵和叶君健迎来了两人的第一个爱情结晶。
然而大儿子出生不久,两个人又迎来了新的困境,由于叶君健在1938年就在国民政府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并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甚至把毛泽东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介绍到海外去,他早已“文”名在外,于是陈立夫和陈果夫派下任务请他翻译一本《卫生之道》。如果此时翻译了这本书,叶君健就有了飞黄腾达当上当时外语政治大学校长的机会,否则不仅会失掉在中央大学的工作,还有可能遭遇坐牢的危险。尽管关乎“前途”,叶君健还是婉拒了。
这时。一位外国友人力邀叶君健到英国做抗日宣传。为了躲避拒翻《卫生之道》而可能降临的迫害,叶君健决定到英国应聘中国抗战情况的宣讲员。没想到,这一离别就是6年。
叶君健走后不久,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苑茵孤身带着两个孩子坚强地挣扎在生存与生活的边缘。抗战胜利后,苑茵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中央信托局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就在生活刚刚稳定下来时,苑茵的二儿子不幸意外坠楼身亡。儿子的死让苑茵难以承受巨大的打击,这个孩子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澡深的自责让她几乎崩溃,幼子的夭折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1948年,离乡背井13年后,苑茵被调回沈阳,终于和母亲、姐蛆再次团圆。但是,辗转迁徙和战火的离乱却让苑茵和在英国的丈夫失去音讯。在这期间,不少朋友劝苑茵另觅归宿,也不时有人对苑茵显露爱意,苑茵却依然坚守着对爱人的等待。
思念是痛苦的,每封信发出去的时候都满载希望,然后这希望在等待回信的过程中却渐渐变成了巨大的恐惧和绝望啃噬着她的心。
在音信全无中,关于叶君健在英国的流言飞语开始向苑茵飞来。一个同样从英国归来的作家告诉苑茵,叶君健在外已经有了家庭,叫她不要再痴心等待了。同时,好的消息和流言交替在苑茵的生活中,苑茵从叶君健在英国的朋友卞之琳那里得知,叶君健不仅在英国积极宣传抗日和中共的救国理念,而且成为英国文学界备受尊重和赞誉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山村》被英国书会推荐为1947年的“最佳作品”,同时毕加索,居里夫人和阿拉贡还亲笔联名邀请他作为远东唯一的作家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卞之琳带来了叶君健即将回国的消息,让苑茵在原本的绝望中又看到一丝曙光。
重聚与相守
从1942年结合到1999年叶君健去世,两人历经战乱离别、生死考验,一起经历了运动的洗礼,这57年的岁月已然化成苑菌最温馨优美的一段人生曲。
终于。1949年12月,苑茵从报纸上看到叶君健和老舍一起回到了祖国。然而,6年的分别仿佛一堵无形的墙壁横在两人中间,对面的人如此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当初的情分此时依然还在吗?两人都在揣度中犹疑着。重逢后的淡漠比等待更让苑茵觉得痛苦。
此时,分离的苦痛和生活的磨难在6年时光中不知不觉中腐蚀着苑茵年轻的身体,她的肺病已经病人膏肓。肺结核在当时是难以医治的绝症,苑茵面对死亡反而平和了心中对爱人的期盼和纠结。她坦然告诉了叶君踺自己对他的等待和从未改变过的心意,希望他在自己临终前实现一个愿望——再给她一个孩子。
妻子的告白撼动了叶君健的心,两个人终于打破冰墙又走在了一起。叶君健倾尽垒力悉心照顾着妻子,一年后两人如愿以偿地迎来了第三个儿子的降生,而苑茵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康复中,苑茵自学了俄语,病愈后她在学校里找到一份外语教师的工作。同时,为了丈夫能专心工作,她还一肩扛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
在“文革”动荡的岁月中,苑茵和叶君健相互鼓励、扶持着一起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在“文革”中,叶君健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完成了《毛主席诗词》的英译本翻译。
“文革”后,叶君健重新回到了外文局。改革开放后,叶君健和国际上的朋友重新取得了联系,成为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一道桥梁,爱国女作家韩素音、印度著名作家安那德、南斯拉夫作家协会主席等等都是叶家的座上宾。
此时苑菌才发现,当年丈夫在欧洲时确实曾得到多位红粉佳人的青睐。如果叶君健不是天性朴实,做人实事求是,恐怕也和当年假传信息的那位作家一样,另组家庭了。虽然苑茵也坦承每当看到丈夫年轻时在欧洲和女友们的合影,心中还是忍不住酸溜溜的,但对丈夫与以前女友的交往,苑茵依然是大度的。在两人生活的小院里,苑茵毫无间隙地热情招待着那些曾经恋慕着叶君健的女友们。跟随叶君健出国访问时,苑茵还特地事先打听好丈夫会探望哪几位女友,替丈夫为这些朋友准备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最终,丈夫的朋友也都成了苑茵的朋友。
对待感情的坦诚和开明让苑茵有种特别的智慧。事实上,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懂得叶君健沉静的外表下有着怎样一颗感情丰富的心,也没有人能像她那样相信丈夫高尚的人品和两人之间的患难情缘。
1999年1月,叶君健走到了人生最后一刻,57年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爱人终于迎接来了永远的分别,在苑茵和家人们的围绕下,叶君健闭上了眼睛。晚年的叶君健曾告诉孩子说:“我本来是想像托尔斯泰那样离开家庭的,但你们的妈妈太好了,我实在舍不得她。”“你们的妈妈身上有人间最伟大的爱。”重温人生曲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如果不是叶君健,苑菌可能只是一位普通的女人,没有了可以为人津津乐遒的人生,然而如果没有苑茵的默默又坚忍的付出,也许叶君健也不会得以安心专于工作,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伟大的女性。
在叶君健去世后,苑茵被悲伤和寂寞围绕,一辈子都把家人和丈夫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此时,这中心突然没了。为了平复这次永远别离带来的失落,苑茵搬到了郊区,在一个院子里过起了养孔雀、画画,写回忆录的日子。
遍历人生风雨后,苑茵依然是倔强的。叶君健去世后,一次她打电话问候老友韩素音,其时的韩素音正陷在财物纠纷中,在电话中,她问苑茵: “你打电话是为了钱吧,你需要多少钱,我都可以满足你。”这句话一下惹恼了苑茵,她的骄傲不容践踏,从此再也互不往来。还有人曾怂恿苑茵,以她的资历完全可以向国家和政府要一套更大的房子,苑茵也都回绝了,在她看来她已经得到的够多了。
只是有些事情她还是放不下。今年1月份是叶君健去世10周年,去年8月份的时候,苑茵的回忆录《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出版了。在这本书里,苑茵除了对自己过往岁月的细细盘点外,这本书还承载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叶君健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记录,成为记录叶君健翻译成就的珍贵资料,而这是她对丈夫工作中最为敬佩的一点。但是她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丈夫如此的才华,今日的名声却还不及一些时下的流行作家?
但也许有些事情真的要用时光来检验,90年、100年有时还嫌太短,若千年后,只要有人还在读安徒生的故事。只要有人还在读着英文的毛泽东诗词,那么也就有人还知道叶君健的名字,而苑茵也永远是这个名字背后的女人。
流亡生涯
1919年,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风起云涌之时,在辽宁本溪县一个偏僻的孤村,一个苑姓的村民家中降生了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苑菌。
苑家原是满族八旗子弟,苑茵的祖辈在道光年间曾在山东任地方官,因在灾荒年月上书朝廷为民请命请求减免苛捐杂税而获罪,被流放到东北开荒。那时的东北还算是荒凉苦寒之地,经不起恶劣生活的折磨,这位获罪的祖先不久就含恨而终,为了警醒后代官场险恶,这位先祖还特地留下遗训:“解甲归田,永做庶民……”而苑家的后人也在这片荒地上扎下了根,再也没回过清廷。时过境迁,等到苑茵出生时,大清已经换成了民国,而苑家也已然是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
苑茵的父亲虽然出身农家,但因跟随苑茵当过私塾教员的外祖父读过一段时日的书,心中很有些抱负,并不甘心像祖先教训的那样一辈子做个庶民。于是,在苑茵很小的时候,他就撇下了妻子和女儿外出闯荡,有人说他曾参加过张作霖的部队,也有人说他是杨虎城的部下,总之父亲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自此音讯全无。
苑茵的母亲在当时村中的女子里显得格外特别——她天生一双大脚,不仅做活是一把好手,还知书识字,能写会算。可是尽管如此,她年纪轻轻依然遭到被丈夫抛弃的厄运。然而苑茵的母亲并没有屈服,她靠着自己的力量辛苦地将苑茵和苑茵的姐姐一手养大,并把两个女儿都送入了沈阳的学堂。
在“九—·八”事变后,苑茵告别了母亲和姐姐,扮作同学刘玉珍的贴身丫头和刘一起逃出了东北,来到了北平,考入当时的竞存中学。1935年,北平爆发了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即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此时,东北三省已经沦陷,失去家乡的苑茵已经彻底成为一个流亡者。原本就怀抱着一腔爱国热忱的苑茵此时更加能体会一种切肤之痛,于是毅然投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中。
然而苑茵没有料到,北平仅仅是她流亡之旅的第一站。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不甘心沦为日据地的亡国者,苑茵又辗转逃亡到重庆。在这流亡中,苑茵渐渐和家中失去了联系。不过,破碎的童年让苑茵自小便深知生活艰辛,养成一副坚强倔强的个性,孤身流亡不仅没有使她被生活的磨难磨损,反而让她像悬崖上的劲松一般,一点土壤一片滴雨露就能生长得欣欣向荣。在重庆,苑茵考入了战时迁至此地的复旦大学,并在此时成为地下党的一员。
倔强的玫瑰
战时的重庆成为战争后方一片临时的安全岛,在这里。漂亮的苑菌成为许多达官显贵,富家公子的追逐目标,然而,金钱和名望打动不了苑茵的心,在她心中,志同道台的爱情远远高于名利。
抗战中的重庆,聚集了一批名流富绅,还有众多撤到“大后方”的显贵要员,豪门公子,不少人在战争逃亡中和以前的妻子离散了,来到重庆后又纷纷娶妻纳妾组成新的家庭,这种所谓的抗战家庭流行一时。于是,有知识的女大学生成了这些人心中的理想选择,这些女学生是矜贵的,在各个南迁而来的大学中,1000多名学生里仅有200多个女生,而容貌漂亮的更是稀缺资源,凡是秀美些的女孩,身边从不缺乏追求者,甚至一些权贵会特地到学校挑人,中选的人自然是一步登天。
在南迁的复旦大学中,身材高挑、相貌出众的苑茵更是女学生们中的翘楚。向她伸出橄榄枝的名流公子不计其数。然而追求者虽多,却都是碰壁而归。苑茵还记得求婚者中有一位是白崇禧的外甥,留法归国,风度翩翩。这个男人曾热烈地追求苑茵,甚至搬来学校主管游说她,但苑茵却坚决不允。后来这个人娶了国民党高官的女儿,因心中始终不忿被苑茵拒婚,婚后特地跑到学校,想让苑茵看看她没答应他的求婚是件多么没有眼光的事情。没想到,苑茵不但没有一丝错过金龟婿的遗憾,反而坦然又一针见血地说:“恭喜你!这才是你最好的出路。”这位再次受挫的男人愕然片刻后只得长叹一声:我喜欢的就是她这种倔强直率的性格。
苑茵的倔强是出了名的,有人甚至以高位权势胁迫她,她却依然不为所动。然而,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这个高傲地拒绝了无数钻石王老五的苑茵却对一位教英文的穷教师一见倾心。这个抱得美人归的穷教师就是叶君健。
叶君健当时是中央大学教英语的年轻教授。同时兼职教授复旦大学的英语课,与苑茵的法文导师马宗融很是投合。在马先生的撮合下,两个年轻人渐渐走到一起。
在叶君健之前,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子弟在苑茵面前不惜金钱讨其欢心,然而叶君健却用一碗担担面夺走了苑茵的芳心。一天,叶君健请苑茵吃午饭,把她带到了一个小面馆里要了两碗担担面和两小碟花生米,这是当时重庆最便宜的吃食,旁边的食客全是抬滑竿的苦力。叶君健几口就把担担面吃个精光,苑茵却因不习惯吃辣而没有动,叶君健见了只说一句:“现在国难当头,一切都困难,我们不要浪费。你不吃,我就帮你吃了吧。”然后就把苑茵的那份担担面和花生米拿过去一扫而光。
这在今天的女孩眼中有些失礼的举动苑茵却不以为意,相反叶君健的朴实和流露出的真挚爱国情怀却令她刮目相看。在苑茵看来,叶君健这样的青年才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和抗日救国的希望,他思想中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比权贵公子们的家世财产更要来得珍贵,这也正是一直以来积极投身学生运动,默默做着地下工作的苑茵所希求的。
精神和思想上的契合让苑茵与叶君健终于找到了知心的伴侣。1942年10月25日,在重庆的百龄餐厅,两个人举行了婚礼。
特殊的婚礼与漫长的等待
1942年,在重庆苑茵和叶君健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又无与伦比的婚礼。而两年后,两人迎来了感情路上最漫长的一次的考验。
由于两人经济上的拮据,这是一个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婚礼,甚至苑茵身上的旗袍都是临时借来的。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得不能再特殊的婚礼,由于叶君健是当时最大的文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发起人,这场婚礼也成了白色恐怖弥漫下的一次文艺界人士难得的大聚会:婚礼主持人是时任协会主席的老舍,马宗融先生既是新人的家长代表也是司仪,到场的还有减克家、孔罗荪、冯亦代等,重庆当时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几乎悉数到场。
为了减轻新人的负担,礼堂门口铺了一块白缎布,每位来宾除了到场签名外,还要交上两元钱的聚餐费。新人收到的唯一结婚礼物是减克家在一张大红纸上写下的贺诗。无论历经多少颠沛流离,这张红纸和这块写满签名的白缎都成了两个人大半生的珍藏,直至“文革”时被抄走,下落不明。
婚后两人的日子是穷困的,连间像样的新房也没有。因为和叶君健的 结合,苑茵被工作的妇女辅导院辞退。但是贫困没有扼杀两个年轻人的幸福,苑茵和叶君健迎来了两人的第一个爱情结晶。
然而大儿子出生不久,两个人又迎来了新的困境,由于叶君健在1938年就在国民政府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并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甚至把毛泽东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介绍到海外去,他早已“文”名在外,于是陈立夫和陈果夫派下任务请他翻译一本《卫生之道》。如果此时翻译了这本书,叶君健就有了飞黄腾达当上当时外语政治大学校长的机会,否则不仅会失掉在中央大学的工作,还有可能遭遇坐牢的危险。尽管关乎“前途”,叶君健还是婉拒了。
这时。一位外国友人力邀叶君健到英国做抗日宣传。为了躲避拒翻《卫生之道》而可能降临的迫害,叶君健决定到英国应聘中国抗战情况的宣讲员。没想到,这一离别就是6年。
叶君健走后不久,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苑茵孤身带着两个孩子坚强地挣扎在生存与生活的边缘。抗战胜利后,苑茵在朋友的帮助下在中央信托局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就在生活刚刚稳定下来时,苑茵的二儿子不幸意外坠楼身亡。儿子的死让苑茵难以承受巨大的打击,这个孩子还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澡深的自责让她几乎崩溃,幼子的夭折成为她心中永远的痛。
1948年,离乡背井13年后,苑茵被调回沈阳,终于和母亲、姐蛆再次团圆。但是,辗转迁徙和战火的离乱却让苑茵和在英国的丈夫失去音讯。在这期间,不少朋友劝苑茵另觅归宿,也不时有人对苑茵显露爱意,苑茵却依然坚守着对爱人的等待。
思念是痛苦的,每封信发出去的时候都满载希望,然后这希望在等待回信的过程中却渐渐变成了巨大的恐惧和绝望啃噬着她的心。
在音信全无中,关于叶君健在英国的流言飞语开始向苑茵飞来。一个同样从英国归来的作家告诉苑茵,叶君健在外已经有了家庭,叫她不要再痴心等待了。同时,好的消息和流言交替在苑茵的生活中,苑茵从叶君健在英国的朋友卞之琳那里得知,叶君健不仅在英国积极宣传抗日和中共的救国理念,而且成为英国文学界备受尊重和赞誉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山村》被英国书会推荐为1947年的“最佳作品”,同时毕加索,居里夫人和阿拉贡还亲笔联名邀请他作为远东唯一的作家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卞之琳带来了叶君健即将回国的消息,让苑茵在原本的绝望中又看到一丝曙光。
重聚与相守
从1942年结合到1999年叶君健去世,两人历经战乱离别、生死考验,一起经历了运动的洗礼,这57年的岁月已然化成苑菌最温馨优美的一段人生曲。
终于。1949年12月,苑茵从报纸上看到叶君健和老舍一起回到了祖国。然而,6年的分别仿佛一堵无形的墙壁横在两人中间,对面的人如此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当初的情分此时依然还在吗?两人都在揣度中犹疑着。重逢后的淡漠比等待更让苑茵觉得痛苦。
此时,分离的苦痛和生活的磨难在6年时光中不知不觉中腐蚀着苑茵年轻的身体,她的肺病已经病人膏肓。肺结核在当时是难以医治的绝症,苑茵面对死亡反而平和了心中对爱人的期盼和纠结。她坦然告诉了叶君踺自己对他的等待和从未改变过的心意,希望他在自己临终前实现一个愿望——再给她一个孩子。
妻子的告白撼动了叶君健的心,两个人终于打破冰墙又走在了一起。叶君健倾尽垒力悉心照顾着妻子,一年后两人如愿以偿地迎来了第三个儿子的降生,而苑茵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在康复中,苑茵自学了俄语,病愈后她在学校里找到一份外语教师的工作。同时,为了丈夫能专心工作,她还一肩扛起了照顾家人的责任。
在“文革”动荡的岁月中,苑茵和叶君健相互鼓励、扶持着一起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在“文革”中,叶君健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完成了《毛主席诗词》的英译本翻译。
“文革”后,叶君健重新回到了外文局。改革开放后,叶君健和国际上的朋友重新取得了联系,成为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一道桥梁,爱国女作家韩素音、印度著名作家安那德、南斯拉夫作家协会主席等等都是叶家的座上宾。
此时苑菌才发现,当年丈夫在欧洲时确实曾得到多位红粉佳人的青睐。如果叶君健不是天性朴实,做人实事求是,恐怕也和当年假传信息的那位作家一样,另组家庭了。虽然苑茵也坦承每当看到丈夫年轻时在欧洲和女友们的合影,心中还是忍不住酸溜溜的,但对丈夫与以前女友的交往,苑茵依然是大度的。在两人生活的小院里,苑茵毫无间隙地热情招待着那些曾经恋慕着叶君健的女友们。跟随叶君健出国访问时,苑茵还特地事先打听好丈夫会探望哪几位女友,替丈夫为这些朋友准备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最终,丈夫的朋友也都成了苑茵的朋友。
对待感情的坦诚和开明让苑茵有种特别的智慧。事实上,没有人能像她那样懂得叶君健沉静的外表下有着怎样一颗感情丰富的心,也没有人能像她那样相信丈夫高尚的人品和两人之间的患难情缘。
1999年1月,叶君健走到了人生最后一刻,57年相濡以沫走过一生的爱人终于迎接来了永远的分别,在苑茵和家人们的围绕下,叶君健闭上了眼睛。晚年的叶君健曾告诉孩子说:“我本来是想像托尔斯泰那样离开家庭的,但你们的妈妈太好了,我实在舍不得她。”“你们的妈妈身上有人间最伟大的爱。”重温人生曲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如果不是叶君健,苑菌可能只是一位普通的女人,没有了可以为人津津乐遒的人生,然而如果没有苑茵的默默又坚忍的付出,也许叶君健也不会得以安心专于工作,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坚强伟大的女性。
在叶君健去世后,苑茵被悲伤和寂寞围绕,一辈子都把家人和丈夫当成自己生活的中心,而此时,这中心突然没了。为了平复这次永远别离带来的失落,苑茵搬到了郊区,在一个院子里过起了养孔雀、画画,写回忆录的日子。
遍历人生风雨后,苑茵依然是倔强的。叶君健去世后,一次她打电话问候老友韩素音,其时的韩素音正陷在财物纠纷中,在电话中,她问苑茵: “你打电话是为了钱吧,你需要多少钱,我都可以满足你。”这句话一下惹恼了苑茵,她的骄傲不容践踏,从此再也互不往来。还有人曾怂恿苑茵,以她的资历完全可以向国家和政府要一套更大的房子,苑茵也都回绝了,在她看来她已经得到的够多了。
只是有些事情她还是放不下。今年1月份是叶君健去世10周年,去年8月份的时候,苑茵的回忆录《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出版了。在这本书里,苑茵除了对自己过往岁月的细细盘点外,这本书还承载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叶君健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记录,成为记录叶君健翻译成就的珍贵资料,而这是她对丈夫工作中最为敬佩的一点。但是她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丈夫如此的才华,今日的名声却还不及一些时下的流行作家?
但也许有些事情真的要用时光来检验,90年、100年有时还嫌太短,若千年后,只要有人还在读安徒生的故事。只要有人还在读着英文的毛泽东诗词,那么也就有人还知道叶君健的名字,而苑茵也永远是这个名字背后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