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发展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圣人,是儒学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历代儒家学者的核心文化信仰。尊崇圣人,是儒家学派解决社会问题的核心方案之一。儒家圣人观,自孔子开始形成,孟子进一步发扬光大。孟子将孔子笔下抽象的圣人概念转变为具体化、形象化的人物形象。圣人在孟子的理想代言人——舜,这一先王身上绽放出炙热的光辉。比较孔孟对舜的不同看法,不难看出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继承与发展,具体可分为:(一)对圣人的道德要求:从修身到养性;(二)身份赋予:从天命之圣到天人同授;(三)教化意义:从“不得而见之”到“人皆可以为尧舜”。
  关键词:圣人观;孔子;孟子;舜;传统儒学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51-03
  一、孔子的圣人观
  当日渐衰微的周王室无力扭转礼崩乐坏的败局,天下战争频仍不断,现实的动荡唤起了人们对圣人的渴望,他们期盼着一位接济天下苍生的理想英雄的出现,法尧舜周公,救生民于水火。借此,各学派塑造了能够践行其思想主张的圣人,以圣贤形象为自家学说作权威论证。儒家的圣人观与先秦其他诸子的圣人观有同也有异,在孔子时,已基本形成。
  孔子的圣人观在《论语》《孟子》等文献中有较为清晰地记录。纵观其中孔子的言论,不难发现,孔子对圣人有非常高的要求。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可见,在孔子心里,圣人与普通百姓的距离非常遥远,他认为圣人是“不得见之矣”的存在,能遇见君子,已斯可矣。象征着儒家理想人格的圣人形象是高不可攀的,就连孔子在面对弟子询问时,也只敢回答“圣则吾不能”。太宰认为孔夫子才高多能,故为圣。孔子则以“君子多乎哉?”回应,表示自己只是有些低鄙的才能。在孔子的圣人观中,仅仅是仁智、多能等品质,充其量只是君子,距离圣人还有很远的距离。君子与圣人的距离又在哪里?《论语》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子贡问道:如果有人能够广济生民,那是否称得上是有仁德,孔子给予了他肯定的回应:“这岂止是仁德,简直是圣人,即使是尧舜也很难做到”。很明显,在孔子的观念里圣人的一面就是博施济众,施恩于民。朱熹对此加以解释曰:“仁以理言,圣以事业言。子贡所问‘博施济众’,必有圣人之德,有天子之位”。认为仁即理,圣不只有善心仁德,还需要有具体的外化的事業。朱熹所言的事业便是子贡所言的“博施济众”,要将圣人的仁德落实为现实的政治实践,真正施恩于每一个百姓。既有心怀黎民的仁德之心,又能将其仁政理想落实于现实,内圣而外王,才是孔子心目中的圣人。
  二、孔孟对舜的态度
  虽然孔子的圣人观是“尧舜其尤病诸”,认为尧舜还不足称为圣人。但孔子对舜的总体评价却不低,所谓“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是一位道德崇高,若巍巍浩天一样的君主,可以无为治天下。相比孔子,舜的形象在孟子心中则更为高大。
  孟子认为,舜是仁义的化身,是“善于人同”的圣君,是“五十而慕父母”的孝子,是能被尧“以九男二女事之”的贤臣。孟子言:“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直接称舜为圣人。这一点,在《孟子》的文章内容里也有体现,根据杨伯峻统计,舜在《孟子》中出现了97次,是《孟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孔子出现81次,尧58次,曾子22次,周公18次)。综合97次舜的言行,捏合起来,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独立的舜之形象,也可以看到孟子的圣人观。
  三、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发展
  比较孔孟对舜的不同看法,我们不难看出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继承与发展,具体可分为对圣人的道德要求、身份赋予和教化意义等三点。
  (一)道德要求:从修身到养性
  前面谈道,孔子心中的圣人是内修圣贤品德,外有君王地位的德业双修之人。内圣之德,是孔子心中圣人的重要标准之一。孟子充分继承孔子的这一思想,同时,也对圣人的道德要求进行了发展,表现为由修身到养性的不同。
  孔子主张仁。他所认可的内圣之德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标准,仁、智、多能都是孔子划定圣人之德的一部分。在圣人内在德行的要求上,孟子与孔子的基本观点是相同的,认为“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要将为人之道尽力做到最好,使父子、君臣、兄弟、夫妻等人伦关系合乎礼法规矩,从而在自上而下匡正人伦的基础上行仁义之道。这一点同孔子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致的,体现了孔孟在圣人道德标准问题上的一致性。内圣之德,是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继承的重要表现。
  但孟子对孔子又绝非全盘继承,而是在发扬光大的同时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在内圣之德的来源这一问题上,孔孟思想表现从“修身”和“养性”的演变。
  孔子主张靠修行获得内圣之德,认为“修己以敬”。孔子是一位非常注重修身的思想家,主张崇高的品质要通过自我修行的方式来实现,所谓“克己复礼以为仁”。修行自我,保持严肃恭敬是成为君子的内在要求;而修行自身来安百姓、治天下则是圣人的必由之路。孔子对圣人提出了“修身”的要求。
  同一个问题,孟子则提出了圣人修德的人性基础,以人性论证明了人成为圣人的可能性,认为人性中本有圣德之端。孟子认为内圣之德是上天赋予的人性基础,伴随着人的诞生自然而来,只是这正性相对娇弱,容易在后来生活中受损,所以需要靠近仁义,精心呵护。圣人是足以尽其天性之人,可顺而不害,保养其出生时上天赋予的圣德之质。据此,孟子对圣人的德行提出了“养性”的要求,即“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圣人只需要保持自己的正性,在后天生活中存留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和辞让之心等圣德之端,保养其本性的纯良;从而发挥其正性中的天赋,来顺承上天赋予的责任。   就道德要求而言,孟子同孔子一样看重圣人的品质,在圣人观的阐发中继承了内圣之德的要求。但在德行的由来上,孔子更加看重后天的修行,孟子则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养其正性的理论,认为内圣之德的正性无需培养,他自然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只是圣人善于存养正性,能不丧失罢了。孟子对孔子圣人观的发展实现了由动态修身到静态养性的转变。
  (二)身份赋予:从天命之圣到天人同授
  儒家圣人既是内圣外王,在外王之位的角度上,孟子又对孔子的理论进一步发展。孔子认为,圣人外有君王之位,才有足够的能力和地位将内圣之德的理想落实到博施济众的实践中。以舜为例,不难发现孟子基本继承了孔子的这一看法,舜代尧摄政时有“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在圣人应当博施济众以养民的职责要求上,孔孟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的是,孔孟在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的身份赋予上有所分歧。
  孔子认为,圣人之所以是圣人,赋予其这一身份的权威仅仅是天:“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孔子信仰殷商以来“敬天地远鬼神”的思想,在他的理念中,天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神秘又权威的人格神。孔子曰:“吾谁欺?欺天乎?”天命不可欺,也不可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上天的旨意。这也为其圣人形象赋予了一层更神秘的内涵。
  孟子对这一看法有所发展,表现在从天命之圣到天民同授的观点演变,这一演变体现了孟子学说里生民地位的提高。“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舜成为圣人,不仅是被天所接受,还是被民所接受。孟子对于天意的内涵解读不同于孔子,他理解的天不仅是孔子谈到的神秘权威,还具有民本思想,民心即天意:“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为上天之耳目,尧将舜推荐于天,上天通过百姓的耳目来考察舜的德行,以确定他是否具有成为圣人的素质。
  舜作为圣人,没有辜负天意与民意。“圣人治天下,使有菽栗如水火。”舜在位时治理灾患,鼓励农耕,使五谷菽栗多如水火,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舜的执政工作,孟子是给予了充分认可的,将舜的政策标榜为后来治税者的标杆。“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舜在治国与养民间做到了充分平衡,得到了上天和百姓的共同认可,得以外有天子之位,实现外王的境界。如此看来,舜的圣人身份是被上天和民意两大权威共同授予的,所谓“天与之,人与之。”
  (三)教化意义:从“不得而见之”到“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对孔子圣人观最明显的发展体现在教化意义上,将孔子思想中近乎神化的圣人形象拉回到百姓之间,使圣人形象变得更加有温度,有血有肉,使圣人这一道德榜样更容易为常人触及,激励着诸侯和士人更积极地去养其正性,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孔子对圣人境界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将圣人之言放到了与天命同等的高度,连善行仁义的君子尚且应当保持敬畏,连尧舜尚且有所病诸,以此作为道德标杆来教化时人。
  孟子则拉近了圣人与常人的距离,使圣人不再是行走在人世之外的模糊形象,而是怀仁义之心的每一个人。孟子认为化身圣人的方法并不难:“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纵使是寻常人,如果能像尧舜一样,不穿僭越之服,讲仁义之言,履孝悌忠信之行,都可成为尧舜一样的圣人。一言以蔽之:“人皆可以为尧舜。”
  在孟子笔下,圣人的门槛大大降低,教化意义更加现实。孟子不仅承认尧舜是圣人,有廉洁清平之志的伯夷是圣人,自任以天下之重的伊尹是圣人,性情敦和厚重的柳下惠也是圣人;但凡能践行自己心中仁义而努力教化、奉养生民之人,都被孟子纳入到了圣人的阵营中。圣人就在当世,更加可掬可捧,其形象自然比孔子思想中远在穹顶之上的神秘背影更加亲切具体。孟子曰:“舜,人也;我,亦人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舜与我都是凡人,古代先圣相对于一般人,也是同类。孟子一再强调圣人与寻常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在德行与能力上更加出类拔萃,足以为世人标榜而言;而且圣人的能力与德行也并未到达完美无瑕的地步。孟子认为圣人也拥有常人一样的血肉情感,以仁义为基础的行为即便存在争议,也是合乎圣人之德的。例如,万章问孟子:“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万章站在普通人立场提出了两点质疑:一是象日夜企图杀害舜,舜即位天子后为何不诛而是放?二是孟子解释舜没有流放象,而是封象作了诸侯。万章不解,册封如此横暴不肖之人是否是在残害庳地百姓,不合圣德?孟子解释第一个问题:舜作为圣人当行仁义,而孝悌之义是仁义的核心。舜对弟弟即便存在怨恨也不留在心里,而是把象封之于庳,使其富贵,尽亲亲之道,合乎圣德。对于第二个疑问,孟子认为舜将象册封在遥远庳地(位置在如今湖南道县,上古时已是封疆边境),派官吏治其国,纳其税;象没有实权在手,因而也不会伤害到庳地的百姓。舜的做法发乎仁义,又为天下人处理兄弟关系做出了榜样,无伤圣人之德。因而即便在普通人看来,舜这样的圣人做着争议之事,但在孟子眼中,舜封象于庳的做法是出于仁义的,且未伤及民生,那也合乎圣人之德。圣人拥有常人一样的性情,并非完美无瑕。在情感上,进一步缩短了圣人与常人之间的距离。
  孟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對孔子极度推崇,而在圣人观的继承中,孟子则以舜为描述对象,从道德、权威、教化等三个角度提出了新的观点。他将圣人的德行总结为善养正性,保留内圣之德;将圣人的身份赋予增添了对民意的看重;使圣人的形象走下神坛回到民间,令圣人更现实生动的同时加强了教化意义。孟子塑造的圣人是纯良正性的坚持者;是上承天志,下服民意的执政者;是血肉生动,恪守仁义的行道者;以上每一点不无体现在舜的生平之中。儒家圣人观在孟子手里才得到了发扬光大,圣人形象在传统中国人心里成为了挥之不去的文化信仰,不断激励着积极入世的后来者向着这份理想人格迈进!
  参考文献:
  [1] 梁勇.史记[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8-9.
  [2] 朱熹.朱子语类:三十三卷[M].武汉:崇文书局,2018:633.
  [3]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24.
  [4] 张永祥,肖霞.墨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5.
  [5] 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5:735.
  [6] 杨建国.老子译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3.
  [7]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3.
  [8]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91-269.
  [9]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58-365.
  [10]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228-384.
  [1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97-98.
  [12] 杨泽波.孟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1-173.
  [13] 王世舜,王翠叶.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
  [14] 王政燃.孟子圣人观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5-7.
  [15] 万光军.反思孟子对舜的美化[J].阳明学刊,2009(1).
  [16] 杨和为.从《论语》看孔子的“圣人”观念[J].史志学刊,2009(3).
  作者简介:孙东煜(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国学经典。
  (责任编辑:御夫)
其他文献
摘要:新疆高校预科生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时认读能力差,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读音不能牢记、发音不准,朗读词语或单个的字时容易出错。认读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汉维发音的差异、维吾尔语无音调、汉语前鼻音和后鼻音的界限模糊以及汉语某些特殊的拼读规则。通过测试及访谈发现其中字形和笔画相似、相近的字和形声字在认读过程中产生偏誤的机率更大。另外,大多数预科生在对多音字进行认读时,只能掌握其中一个常用的读音,
期刊
摘要:通过运用公共物品理论,明确老旧小区加装的电梯是一种接近私人物品性质的且公共性较低的准公共物品。在此基础上,基于博弈论视角推演高层与低层住户、高层与高层住户间的利益博弈,指出在加梯供给中存在“零和博弈”和“囚徒困境”两种模型。要想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供给困境,应适当放宽业主同意规则、创新财政补贴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加梯模式和技术。  关键词:博弈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准公共
期刊
摘要:有关拉萨北郊“娘热杰钦”地方保护神的、散落在民间的口述史是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充实了西藏民间信仰中地方保护神的文字记录资料。娘热杰钦作为色拉寺僧人游方僧的口述史包括200年前“哈东康参”的不俗僧人和云游中归于水的亡灵传说。娘热杰钦作为娘热地方保护神和出生神的口述史包括:(一)二世热振活佛赤钦丹巴热杰的追封;(二)“锦达”的善因;(三)作为娘热地方的“域拉”(地方保护神)和“吉拉”(出生神)。从
期刊
摘要:马克思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反贫困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方式并提出精准扶贫理念。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决胜阶段,绝对贫困将会消除,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如何制定新的贫困标准,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如何应对城市新的贫困阶层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制定新的治理方
期刊
摘要:红二十五军思想政治工作承袭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工作的传统,同时又独具特色。红二十五军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有:(一)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教育置于与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地位、突出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示范性;(二)亮出文化宣传的特色,增强文化宣传通俗性、生动性、直观性,重视文艺活动群众性。红二十五军思想政治工作的当代价值:其一,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
期刊
摘要:法国的“防务欧洲”目标源于其对欧洲维度的重视,体现了其作为欧洲大国的雄心和抱负。法国自二战后拥核以来,历届总统都在强调其核威慑力量范围绝不仅限于法国本土,法国的核威慑力量要用于保卫欧洲。在冷战结束后,法国的这一构想则变得更加明确。如今欧洲所处的战略环境变化速度较快,马克龙将法国的核威慑力量用于欧洲防务的意图更加凸显。但法国能否成功将核威慑力量用于欧洲防务,既取决于法国的核威慑力量是否充足有效
期刊
摘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改造与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的根本前提,是中华文化传承与未来人才吸引的重要基础。袁家村的发展建设优化了产业结构,善用了自然环境,加强了村民文化素养,最终帮助乡村脱贫致富。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乡村旅游项目特色不突出、文化内涵缺失、过度商业化,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等。为确
期刊
摘要: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问题在社会离婚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越来越突出,以历史分析法研究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则的历史必然性,以法律解释法来考究我国现行有关制度,以比较研究法来辨析国外相关立法沿革,分析当下离婚案件中的司法实务,我国离婚案件中未成年子女权益保护仍存在子女意愿未被充分采纳;抚养费金额不足且给付缺乏保障;探望子女仅为父母的权利而非义务;父母双方有关抚养问题达成的协议缺乏实质性审查等不足。分
期刊
摘要:执行力理论的核心是将战略、人员和运营相互结合与协调,发挥最大效率。以南京林业大学后勤服务总公司为例,针对后勤队伍存在的人员结构多元,队伍不稳定;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功利性强;管理体制陈旧,思想政治工作单一等问题。提出改善高校后勤执行力的对策:(一)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凝聚力;(二)创新高校后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三)加强后勤人员队伍的建设,确保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要:当前大学生作业抄袭现象普遍,作业原创度不高,学术诚信与创新能力状况堪忧。调查研究发现,“完成作业的自主意愿”“老师对待抄袭现象的重视程度”“老师布置作业频率”“同辈群体抄袭情况”四者均为作业复制比的独立显著影响因素。提高当代大学本科生作业原创度的措施是:(一)“创新+用心”,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自主意愿;(二)“批改+反馈”,适当惩戒以立学风;(三)“科学+有效”,重质而非量,合理化作业布置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