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乡情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l1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有的豆类植物中,我最爱扁豆。
  自小生长于乡村,熟悉的豆类品种繁多,诸如大豆、蚕豆、豌豆、红豆、绿豆、豇豆、四季豆等等,有的可当粮食,有的可作蔬菜,各有其可爱之处,但倘若专挑一样来,我选择扁豆。
  乡贤郑板桥一句“满架秋风扁豆花”,使一向默默无闻的扁豆在中国文化里多了层雅致韵味,大有由野乡僻壤转而登堂入室的感觉。其实,扁豆在我看来,原本就是那般朴素无华,扁豆连系的记忆之根,从来不曾改变。
  第一次对扁豆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是刚上高中那年。学校在镇上,面临着全新的压力,顿时感到非常不适应。于是常常想着回家。一次晚上,当我踏着疲惫的步伐,远远地听见蟋蟀虫鸣,闻到一阵熟悉的清香时,我知道家就在前方。走进院子的一刹那,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包裹了全身。那香,是扁豆花,还有被露水打湿的扁豆交融的味道。
  从此,扁豆在我的物语世界里代替了家。每当我从外面归来,尤其是夏秋之交,我总希望逢上这位沉默的老朋友。扁豆有绿白紫之分,我独爱紫扁豆。
  家里还有一小块菜地,母亲总是顺着季节,随意摆布各种蔬菜。菜地两面临河,河畔长有几棵桑树,于是夏秋时她便常常莳弄些丝瓜扁豆之类。在家的时间少,临到菜地帮忙,多是扁豆已过了旺季,长势不丰了,采摘的通常是又大又老的豆荚,还挂在树枝高处。我便踮起脚尖,拉近藤蔓,伸长胳膊尽力去捋。当我捋够了一顿之需,将菜篮递到母亲面前,她的脸也绽放成一朵花。
  乡下的扁豆做法简单,贵在淳朴自然,有浓郁的柴火味道。煸煎烤这些如今流行的做法用得少,有炖的。最常见的是红烧。两头撕去茎脉,入铁锅爆炒,加菜油盐酱油即可。糖和蒜末都算考究。扁豆烧肉那算大菜了,平时是不容易吃到的。精细的吃法是将扁豆切成丝,和上辣椒瓜丝等清炒,别有风味。还有一种做法,和饭一起煮,即扁豆饭。这在当时是极“土”的做法,通常是没菜时的无奈之举,今日想来,却印象最深,多年未曾再品尝的扁豆饭,竟是那么好吃,其缘由,除了扁豆與米饭的水乳交融,恐怕还是在于那掺入亲情的烟熏火燎和乡土血脉的深情呵护吧。
  后来老家搬了房子,院子太小,没法再种扁豆之类的蔬菜了,许多年来,每每回家,看着仄逼的天井和光秃的水泥地面,总感到缺了点什么。大概两年前,一次我到20多里外的小舅家,那里同样有一条河,河边我用手机随意给舅妈拍了张照片,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蓝天无云,青砖黑瓦,更难得的是一簇紫扁豆枝繁叶茂,恣意攀爬,给整个风景点缀了最生动的一笔。这是典型的农家场景,但在我的心中,没有比这更美的图画。
  扁豆承载着我的乡土和童年,扁豆亦将延续着我的记忆和足迹。年年岁岁,潮起潮落,扁豆会在我的人生风景上开成一朵不败之花。
  (英翔宇摘自《新民晚报》2013年11月1日)
其他文献
早上,就在丈夫匆匆忙忙赶着去上班时,正在削苹果的妻子笑吟吟地提醒道:“亲爱的,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敢打赌你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丈夫停住脚步,脑子里一片茫然,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不过他依然镇定自若地说:“哦,亲爱的,这种重要的节日我怎么可能忘记呢,你实在太小看我了。”说完,他带着胜利的微笑,一溜小跑赶着去挤公共汽车上班了。  上午10点,家里的门铃响了,妻子打开门,有人送上一打鲜艳的长茎玫瑰花
我家老太太今年63岁,精神矍铄,思维敏捷,爱钱如命,恨不能一夜暴富。她尽管想入非非,却头脑清醒,立足现实,谁如果想让她受骗上当,只能是白费心机。邻居大嫂摸准了老太太想法,无比关切地问道:“大妈,您想不想发大财?”老太太直言不讳地承认:“我做梦都在想,只是没有本事,找不到门路。”大嫂神秘地告诉她:“没有门路,我也不会对您讲,我现在找到一条捷径,发起财来不费吹灰之力。”老太太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问道:
吴县人陈初哲,乾隆三十七年殿试中第一甲第一名,也就是頭名状元。  陈状元请假南归。来到甜水铺,见一农家小院,竹扉半开,一个漂亮少女,悠闲地倚门斜立。  陈状元鼓起勇气,和女孩搭讪。  女孩喊她母亲出来。陈状元开始自我介绍:“我是状元。”女孩母亲问:“状元是什么东西啊?”陈状元答:“进士的第一名,皇帝亲自出题批卷,我们的名字都要登在金榜上的。”女孩母亲又问:“几年出一个啊?”陈状元回答:“三年出一个
家有“90后”(老母今年94岁),身体尚健,思维清晰,不乏幽默。前一阵因胃疾住院数次,回家后生活如常,但深居简出。  一日,楼前发现烧过的纸灰,乃该楼一住户因父亲(并不居住该楼)在他处过世而烧纸钱。见状,“90后”执意要保姆陪她出去兜一圈。询其缘故,曰:“楼内我年最长,前一陣又住院,居民见纸灰,必以为我病故,需出去亮亮相。”  摘自《新民晚报》
记得那一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大概得了这种病。我取下那本书,一口气读完所有的相关内容,然后,我懒散地胡乱翻了几页,没等看完那一连串病症预兆,我便意识到,我恰恰得了这种病。  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翻到伤寒———仔细看了它的各种症状,我发现我又得了伤寒,想必我得此病已经好几个月了,竟然还茫然不知。翻到舞蹈病,我发现,正如我预先料想的那样,我也患有
婆婆是一个特别可爱的老太太,她在哪里,哪里的晚辈们就能感到踏实和快乐。  结婚前,先生带我回家拜见未来的婆婆,指着我说:“这是宋丹丹,妈一定认识的,我要和她结婚。”  “什么时候办事啊?”老太太喜形于色,笑眯眯地打量我。  “8月25号,那天是她的生日。”  “好好好,我瞅瞅黄历去。”老太太踱到黄历跟前,“我这黄历啊,吉日算得特别准。8月25号……哦……这不准。”她一扭身,回来了:“行,就那天吧,
做老干豆角,须得在盛夏里,選个上好响晴天,先在院子里扯好一根晾绳,然后选出已经结了籽、肉质厚实的成熟老豆角备用。在鲁南,数山田地坝头上种的“山里红”山豆角最好。因为这个品种外表鲜红,形状短小,皮厚肉多,其里面的种籽粒饱满圆大。  备齐了老豆角,再往锅里添加半锅清水,把豆角洗净后放入锅中,大火猛烧,到咕嘟咕嘟水大开为止。然后用漏勺把豆角捞出来,再看,鲜绿的豆角已经被煮成了褐色,软耷耷的,如同面条。将
全球多数人必须吃的正餐,依内容、形式,或是相关的习惯等,大体可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用“脑”来吃的。美式吃法可以做代表。  美式流派一般把吃建立在医学、健康的前提下,吃什么都用脑思考,计划选择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医学、营养学一旦有新理论,食品界就有新宠儿:旧方式、旧内容,或贬或弃,由人的大脑主宰生杀爱厌。君不见市场上多的是配好营养的盒饭吗?省时,省事,但并不省钱,这是用脑吃的,人人看图识字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