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作文指导,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农村小学作文指导真的那么难吗?其实未必!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指导,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指导,是以“我”为核心,把学生套在条条框框里,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如果我们教师还是采用过去陈旧的方法,将学生套在一个模式里,按老师的模式来写,那必然会强制性地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抑制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
近年来,关于生活化作文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文全过程进行了“生活化”。从作文取材来看,提倡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提倡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用作文表达生活;从作文指导过程来看,注重通过情景的演绎再现生活和想像生活,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与独特感受。以贴近生活为标准,以富有童趣为目标,教师只是作为引导,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从作文评改来看,以生活情感的真实为评改的标准,提倡学生自改互改。
其实,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自我控制力较差,知觉事物很大程度上处于无意知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对他所知觉的许多事物是无所谓的,不加以引导,那样的生活即使发生在学生身边,也不会是学生的生活,作文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动人。学生不能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与乐趣,也就不利于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在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的需要。只有那些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能作文。所以,学生作文需要的强弱关系到他们一次次具体的作文活动的成败。
因此,要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题材,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起生活和作文的桥梁,將学生身边的生活变为学生的需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地参与生活,尽可能地拓宽生活的取材面,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的同时学会观察生活,并与生活进行“情感对话”,学会记录生活。
一、架起说写桥梁,培养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城镇学生所见视面窄,很少接触外面先进的世界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因而,造成农村小学生胆小怕事、害羞、不善言语。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单一,更加抑制了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堂作文课上,只听到教师的说教声,却听不到学生的只言片语,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唯唯喏喏。这样,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岂能不被抑制,教师指导起作文来怎能不困难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核心作用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会说一句通顺的话,将他们观察到的、想到的,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表述出来。到了中年级就要加强片段作文的指导,这段时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所感或近段时间喜闻乐见的事情口头表述出来,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用文字写下来,成就片段作文。这样,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何愁学生写不出三、四百字的片段作文呢?更何惧已有一定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写不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呢?主要学生会说了、能写了,他们不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了吗?有了“兴趣”这位老师,我们指导起作文来还有何困难可讲呢?
二、注重生活体验,充实作文内容
兴趣减轻了学生“写”的压力,而作文内容的积累,则需要将功夫花在平时。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中不可能经常出现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他们往往又会有错误的理解,觉得也许只有这样的事情才可以作为作文的题材。所以,首先在题材上要给儿童定个位,让儿童知道生活处处有文章,作文就是写写生活中的事情,如自己的感受、想像、愿望,或者是因生活学习需要写写书信、赠言、留言条等等。缩短了“生活”和“作文”的距离,也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儿童的生活空间虽然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和狭窄,但在他们单调的生活里一样能产生喜怒哀乐,狭小的天地里同样能发现善恶美丑,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里鲜活的素材,也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儿童的需要,善于对学生生活中这些热点进行探索,焦点进行挖掘,然后可以通过生活再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把他们的生活兴趣与需要迁移到写作上来,同时也让他们逐渐理解,平常的生活一样有亮点,有生活就有作文,作文是件愉快的事。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限,作文常出现写不具体、突出不了重点等毛病。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在讲授课文或指导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嚼、品味文章的内容及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布置他们在课后找一些同类的文章阅读或在班上朗读,模仿说、写。另外,要尊重他们在体验生活中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发现平时生活中易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感受深刻的韵味,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生活的奥秘,找寻到新鲜的作文题材。
三、丰富生活积累,发掘作文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深入生活、学到新知识、有所感悟时,及时做好生活积累记录。否则,很多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被淡忘,临写作时一样无话可说,或者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之前的积累也就付之东流。因为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仔细、全面、深入的观察,而生活中的素材往往又是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很难引起学生的有意观察,不经意间就会从学生的视线溜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记录生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摘抄词句、剪贴报刊杂志、资料卡片、轮流日记等,根据生活素材的类型还可以分为生活见闻、动植物趣闻、自然风景等等。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内容属于哪一方面,都要做到每天写一些学到的知识、学校的见闻或实践感受等等,篇幅内容不限,这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和思考。
四、走进大自然,激活灵感之源
农村小学地处广阔田野之中,学生每天都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随时可以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这是城里小学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自然优势,引导学生在接触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中,在认识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中,在感受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山间清澈见底的溪水、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中,开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源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悟出自然生活的乐趣,真实地再现内心的体验。如指导学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蜜蜂的勤劳酿蜜,进而联想到蜜蜂勤劳酿蜜的原因是为了一年到头有甜蜜的蜂蜜吃,再迁移到现实生活——人们只有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才能过上甜蜜幸福的好日子。指导学生写《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则引导学生从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体会到:人们只有靠辛勤的劳动、靠科学的技术才能喜获丰收,没有春天的劳作就不会有秋天的收获,既唤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又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为美好未来奠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在自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体验到的和想到的东西写到自己的作文里。此举,既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观察的习惯,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塑造了学生的心灵,写出的作文也才会达到言而有物、言而有序、言而有理之目的。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感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并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写到作文里,则我们就离作文教学的初衷不远了。
近年来,关于生活化作文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文全过程进行了“生活化”。从作文取材来看,提倡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提倡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用作文表达生活;从作文指导过程来看,注重通过情景的演绎再现生活和想像生活,关注学生的真情实感与独特感受。以贴近生活为标准,以富有童趣为目标,教师只是作为引导,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从作文评改来看,以生活情感的真实为评改的标准,提倡学生自改互改。
其实,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自我控制力较差,知觉事物很大程度上处于无意知觉。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体验常常是在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心理驱动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对他所知觉的许多事物是无所谓的,不加以引导,那样的生活即使发生在学生身边,也不会是学生的生活,作文即使写出来了,也不会有真情实感,不会动人。学生不能感受到作文的实用与乐趣,也就不利于激发起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在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学生的需要。只有那些与学生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不能作文。所以,学生作文需要的强弱关系到他们一次次具体的作文活动的成败。
因此,要使学生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题材,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起生活和作文的桥梁,將学生身边的生活变为学生的需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积极地参与生活,尽可能地拓宽生活的取材面,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的同时学会观察生活,并与生活进行“情感对话”,学会记录生活。
一、架起说写桥梁,培养写作兴趣
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城镇学生所见视面窄,很少接触外面先进的世界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因而,造成农村小学生胆小怕事、害羞、不善言语。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陈旧、单一,更加抑制了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一堂作文课上,只听到教师的说教声,却听不到学生的只言片语,学生对教师的说教唯唯喏喏。这样,学生说话能力及思维能力岂能不被抑制,教师指导起作文来怎能不困难呢?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变教师的核心作用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会说一句通顺的话,将他们观察到的、想到的,能用一句或几句话表述出来。到了中年级就要加强片段作文的指导,这段时间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所感或近段时间喜闻乐见的事情口头表述出来,连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用文字写下来,成就片段作文。这样,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何愁学生写不出三、四百字的片段作文呢?更何惧已有一定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写不出五、六百字的作文呢?主要学生会说了、能写了,他们不就对作文产生兴趣了吗?有了“兴趣”这位老师,我们指导起作文来还有何困难可讲呢?
二、注重生活体验,充实作文内容
兴趣减轻了学生“写”的压力,而作文内容的积累,则需要将功夫花在平时。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和学校里,生活中不可能经常出现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他们往往又会有错误的理解,觉得也许只有这样的事情才可以作为作文的题材。所以,首先在题材上要给儿童定个位,让儿童知道生活处处有文章,作文就是写写生活中的事情,如自己的感受、想像、愿望,或者是因生活学习需要写写书信、赠言、留言条等等。缩短了“生活”和“作文”的距离,也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儿童的生活空间虽然相对而言比较单调和狭窄,但在他们单调的生活里一样能产生喜怒哀乐,狭小的天地里同样能发现善恶美丑,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作文里鲜活的素材,也能够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关注儿童的需要,善于对学生生活中这些热点进行探索,焦点进行挖掘,然后可以通过生活再现,指导儿童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把他们的生活兴趣与需要迁移到写作上来,同时也让他们逐渐理解,平常的生活一样有亮点,有生活就有作文,作文是件愉快的事。由于小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限,作文常出现写不具体、突出不了重点等毛病。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教师在讲授课文或指导课外阅读时应该注意引导他们去细嚼、品味文章的内容及精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布置他们在课后找一些同类的文章阅读或在班上朗读,模仿说、写。另外,要尊重他们在体验生活中的独特感受,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发现平时生活中易忽略的细节并从中感受深刻的韵味,鼓励他们勇于探索生活的奥秘,找寻到新鲜的作文题材。
三、丰富生活积累,发掘作文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深入生活、学到新知识、有所感悟时,及时做好生活积累记录。否则,很多信息会在短时间内被淡忘,临写作时一样无话可说,或者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之前的积累也就付之东流。因为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仔细、全面、深入的观察,而生活中的素材往往又是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情,很难引起学生的有意观察,不经意间就会从学生的视线溜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小学生写作文,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记录生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摘抄词句、剪贴报刊杂志、资料卡片、轮流日记等,根据生活素材的类型还可以分为生活见闻、动植物趣闻、自然风景等等。不管使用什么方式,内容属于哪一方面,都要做到每天写一些学到的知识、学校的见闻或实践感受等等,篇幅内容不限,这同时也是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和思考。
四、走进大自然,激活灵感之源
农村小学地处广阔田野之中,学生每天都置身于大自然之中,随时可以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这是城里小学所不能比拟的。所以,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自然优势,引导学生在接触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中,在认识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中,在感受漫山遍野的花草树木、山间清澈见底的溪水、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中,开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源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悟出自然生活的乐趣,真实地再现内心的体验。如指导学生写《蜜蜂的辛勤劳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蜜蜂的勤劳酿蜜,进而联想到蜜蜂勤劳酿蜜的原因是为了一年到头有甜蜜的蜂蜜吃,再迁移到现实生活——人们只有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才能过上甜蜜幸福的好日子。指导学生写《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则引导学生从挂满枝头的满山瓜果体会到:人们只有靠辛勤的劳动、靠科学的技术才能喜获丰收,没有春天的劳作就不会有秋天的收获,既唤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又引导学生珍惜今天的学习生活,为美好未来奠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自己在自然、生活当中所看到的、体验到的和想到的东西写到自己的作文里。此举,既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观察的习惯,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塑造了学生的心灵,写出的作文也才会达到言而有物、言而有序、言而有理之目的。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指导,就是要引导学生亲自去观察、体验、感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并将目之所见,耳之所闻,心有所感,写到作文里,则我们就离作文教学的初衷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