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19日,对于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公司生产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上充泵获得“准生证”。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兴奋地说:“这是首台国产上充泵,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重庆水泵一跃冲天的背后,是14年自主创新的坚守。
瞄准目标
“研制上充泵,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我们精心瞄准的项目。”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晴说。
1995年陈晴走马上任时,账上资金只有两万元。面对窘况,陈晴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干部职工讨论发展思路。
“金字塔理论显示,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产业需求大,但是竞争者多;处于中高端的竞争者少,上坡难度大,但利润高。”在他的启发下,干部职工最终认准一条道——走自主创新的研发道路。“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干,我们紧盯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陈晴说,“我们每年坚持把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国外占据垄断地位的产品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
在查阅核电站用上充泵资料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事件深深震撼了陈晴:“当时有八吨多的强辐射物在事故中泄漏,如果使用了上充泵,就能有效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上充泵,是压水堆核电站安全的关键设备,俗称为核电站的“防爆员”,在核反应堆内部出现停机、高温等意外时应急冷却,向反应堆快速注水防止爆炸,在平时则担当循环冷却供水的角色。
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涌上陈晴的心头:过去,该产品仅有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能够制造,中国核电站使用的上充泵全部依賴进口,最贵的一台卖到了7000万元!“这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陈晴瞄准了目标。
自主研发
启动上充泵项目之前,新组建的研发团队曾小试牛刀。
昆钢距离矿区有178公里,过去矿石都是靠汽车运输到炼钢车间,每吨运费高达132元,且沿途污染严重。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市场人员反馈信息后,重庆水泵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输送泵,不仅让昆钢的每吨矿石运输成本降低到30元,还解决了污染问题。更令人兴奋的是,这项发明打破了荷兰公司对这一技术数十年的垄断。
“这次成功,让我对研发团队充满了信心。”陈晴坦言,“我们有信心搞出中国的上充泵。”
从2005年开始,重庆水泵向上充泵发起冲锋。
“上充泵是公司成立以来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项目,前后历时四年。”公司总经理赵自成说,“我们没有摹仿国外产品,全靠自己摸索。”
在四年时间里,研发团队光模型就做了200多个,实验失败了数百次,耗资8500万元。“我们也走过弯路,到2007年才发现原来的设计方案行不通,只好推倒重来。”赵自成说,“在科学面前,掺不得一点水。”
2008年重新设计方案,对关键技术反复攻关,到年底终于获得重大突破。2009年6月,上充泵样机获得国家核安全局审核通过。消息传到公司,研发人员相拥而泣。“这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打破国外对上充泵的垄断局面,而且在安全的可靠性上我们更有把握。”想起那一幕,陈晴两眼噙满泪水。
前景看好
上充泵研制成功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海外引发“蝴蝶效应”,国外上充泵供应价格立马从3000多万元下降到1500万元左右。
“重庆水泵厂的上充泵投入市场后,每台价格只有1000多万元,能降低上充泵的采购成本50%以上,凭借良好的性价比优势,有望迅速占领并垄断高端市场。”陈晴对上充泵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他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发展核电站的战略部署,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建设50座核电站,每座核电站按两套机组、每套机组配套三台上充泵,就有300台上充泵的需要量,蕴藏着近百亿元的市场。“而目前国内仅我们能制造,重庆将成为国内核泵的主力供应地!”陈晴自豪地说。
“通过14年的自主创新,我们累计申请各种类型专利32件,有多项产品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陈晴说,“对知识产权的良好运用,不仅让企业跻身于同行业的前列,也让企业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趁全球金融危机之机,重庆水泵正积极扩充产能,抢占市场。
位于沙坪坝井口工业园区的新厂区,占地12.8万平方米,年产能为900套水泵,将形成十亿元左右的年产值。
从去年开始,重庆水泵已经为秦山、大亚湾核电站配套,生产上充泵和水压试验泵等核电用泵产品。“从今年开始我们就能向核电站提供五亿元核泵产品,而我们的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从用户反馈的情况来看,质量比国外生产的还好。”公司副总经理周德良说。
目前,重庆水泵在国内高端水泵产品中的份额为25%。其中,在轧钢除鳞、稀有金属冶炼上已全部取代国外产品,并先后开辟了伊朗、泰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实现泵产品年出口6000万元。“这标志着重庆企业已具备在高端泵制造领域向国外企业叫板的实力。”陈晴胸有成竹地说。
重庆水泵一跃冲天的背后,是14年自主创新的坚守。
瞄准目标
“研制上充泵,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我们精心瞄准的项目。”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晴说。
1995年陈晴走马上任时,账上资金只有两万元。面对窘况,陈晴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干部职工讨论发展思路。
“金字塔理论显示,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产业需求大,但是竞争者多;处于中高端的竞争者少,上坡难度大,但利润高。”在他的启发下,干部职工最终认准一条道——走自主创新的研发道路。“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干,我们紧盯国家的产业政策调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陈晴说,“我们每年坚持把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国外占据垄断地位的产品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
在查阅核电站用上充泵资料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事件深深震撼了陈晴:“当时有八吨多的强辐射物在事故中泄漏,如果使用了上充泵,就能有效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上充泵,是压水堆核电站安全的关键设备,俗称为核电站的“防爆员”,在核反应堆内部出现停机、高温等意外时应急冷却,向反应堆快速注水防止爆炸,在平时则担当循环冷却供水的角色。
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涌上陈晴的心头:过去,该产品仅有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能够制造,中国核电站使用的上充泵全部依賴进口,最贵的一台卖到了7000万元!“这就是我们研发的方向。”陈晴瞄准了目标。
自主研发
启动上充泵项目之前,新组建的研发团队曾小试牛刀。
昆钢距离矿区有178公里,过去矿石都是靠汽车运输到炼钢车间,每吨运费高达132元,且沿途污染严重。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市场人员反馈信息后,重庆水泵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输送泵,不仅让昆钢的每吨矿石运输成本降低到30元,还解决了污染问题。更令人兴奋的是,这项发明打破了荷兰公司对这一技术数十年的垄断。
“这次成功,让我对研发团队充满了信心。”陈晴坦言,“我们有信心搞出中国的上充泵。”
从2005年开始,重庆水泵向上充泵发起冲锋。
“上充泵是公司成立以来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项目,前后历时四年。”公司总经理赵自成说,“我们没有摹仿国外产品,全靠自己摸索。”
在四年时间里,研发团队光模型就做了200多个,实验失败了数百次,耗资8500万元。“我们也走过弯路,到2007年才发现原来的设计方案行不通,只好推倒重来。”赵自成说,“在科学面前,掺不得一点水。”
2008年重新设计方案,对关键技术反复攻关,到年底终于获得重大突破。2009年6月,上充泵样机获得国家核安全局审核通过。消息传到公司,研发人员相拥而泣。“这是一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打破国外对上充泵的垄断局面,而且在安全的可靠性上我们更有把握。”想起那一幕,陈晴两眼噙满泪水。
前景看好
上充泵研制成功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海外引发“蝴蝶效应”,国外上充泵供应价格立马从3000多万元下降到1500万元左右。
“重庆水泵厂的上充泵投入市场后,每台价格只有1000多万元,能降低上充泵的采购成本50%以上,凭借良好的性价比优势,有望迅速占领并垄断高端市场。”陈晴对上充泵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他算了一笔账:根据国家发展核电站的战略部署,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建设50座核电站,每座核电站按两套机组、每套机组配套三台上充泵,就有300台上充泵的需要量,蕴藏着近百亿元的市场。“而目前国内仅我们能制造,重庆将成为国内核泵的主力供应地!”陈晴自豪地说。
“通过14年的自主创新,我们累计申请各种类型专利32件,有多项产品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陈晴说,“对知识产权的良好运用,不仅让企业跻身于同行业的前列,也让企业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机会。”
趁全球金融危机之机,重庆水泵正积极扩充产能,抢占市场。
位于沙坪坝井口工业园区的新厂区,占地12.8万平方米,年产能为900套水泵,将形成十亿元左右的年产值。
从去年开始,重庆水泵已经为秦山、大亚湾核电站配套,生产上充泵和水压试验泵等核电用泵产品。“从今年开始我们就能向核电站提供五亿元核泵产品,而我们的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三分之一,从用户反馈的情况来看,质量比国外生产的还好。”公司副总经理周德良说。
目前,重庆水泵在国内高端水泵产品中的份额为25%。其中,在轧钢除鳞、稀有金属冶炼上已全部取代国外产品,并先后开辟了伊朗、泰国、日本等国外市场,实现泵产品年出口6000万元。“这标志着重庆企业已具备在高端泵制造领域向国外企业叫板的实力。”陈晴胸有成竹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