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空间的物质功能、精神建构和文化认同体现了土家族的特色文化。调研发现,通过对吊脚楼的文化内涵、吊脚楼建筑场所文化归属进行研究,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风土民俗,还能进一步找到建筑营造的民族性文化空间,发现其对于民族团结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拓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115-02
一、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中的文化内涵
(一)“场域—惯习”与吊脚楼营造文化空间
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布迪厄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空间, 确切地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场域性的惯习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 “地方性” 文化内涵。吊脚楼中的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都是一种场域性的惯习、一种空间宇宙化观念。这些地方性知识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如土家族上梁仪式歌表现得十分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是社会惯习交织的空间,民族文化在其中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自然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二)声景文化在吊脚楼建筑场所空间中的艺术作用
一方面,声景文化与吊脚楼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价值,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则更是这样。经过调查,在我国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有很多,通过口述历史记载,传承了很多重要文化。与此同时,这种方式更加生动、鲜活,能够客观呈现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特点,将声音传述与文字记载结合起来,使历史文化传播更具特色。另一方面,在我国一些乡镇地区之中,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在文献记载等方面存在文字表达不足等问题。而声景文化则是将口述历史的方式与文献记载有效结合,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方便人们传承文化。其中,通常情况下,音乐形式的声景文化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用言语记载了歌曲以及歌曲中的内容。然后,通过具体的记录和传承,不仅全面、客观地保存了某一地区的文化与历史故事,还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历史内容以及生活劳动知识等。
因此,我国土家族老百姓就会用歌曲形式记录这些文化与历史,“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修转阁楼,岩匠难凿岩狮子,铁匠难打铁绣球”。在土家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论是湖北长阳土家族的“撒叶儿嗬”祭祀歌舞,还是“哭嫁歌”,都属于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内容,都是通过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一些历史故事传承下来。吊脚楼作为重要的精神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声景文化在吊脚楼中具有文化归属价值。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音乐形式,在民族之中都是重要的存在,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而且,这些形式也可以很好地区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通过对语言和音乐的识别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区分区域间的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别。语言和音乐对于当地或是民族来说,不仅具有代表作用,而且也增强了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些声景文化中,不仅有曲艺形式,还有很深的声乐语言韵味。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中,当地受到敬重的掌墨师用“说福事”来凝聚劳动力量,这种“说福事”在建造过程中成为吊脚楼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说福事”中的说辞、咒语等实际是融合了土家族地方语言艺术、建造技术要领、精神内涵、神灵崇拜的文本价值。“说福事”内容庄重,文辞精练,句式有长有短,顺口有韵。这种传统习俗的声景文化语言,就会令人产生很强的地域认同感。
与此同时,围绕吊脚楼展开的居住空间地方戏曲和音乐,以及当地的民俗意识,这些因素构成的声景文化,产生了民族文化中心内涵,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增强了他们对区域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了民族、区域的团结。声景文化具有很强的价值归属感。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这些文化因素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也可以从地区民俗中看出来,或是在地区的文化特色中体现出来,早已经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吊脚楼建造中的仪式歌曲、音乐,比建造的工艺更为重要,是融入了当地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当地文化的象征。通过这些声景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还有它们的民俗特点。而对于当地人们来说,这些都是声景文化的归属价值,能够使人们在文化传承中带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
(三)仪式文化在吊脚楼建筑空间中的重要传承价值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文化事项,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强烈仪式感。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化中,主要分为传承仪式、祭祀仪式和建造仪式等三大类仪式。
1.传承仪式。特别是技艺学成后的出师仪式很庄重严肃,需要選定特殊的日期、场地,一般在徒弟建造自己的房屋上梁时或者在别家建造房屋上梁时进行过职仪式。
2.祭祀仪式。包括选择屋场、动土挖地基、伐青山、上梁、装神壁、做大门、踩财门等贯穿在建造过程中的众多仪式。
3.建造仪式。在土家族地区,在建造吊脚楼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的仪式,诸如地基开挖仪式、匠人进屋仪式、砍梁树仪式、开梁口仪式、上梁仪式、安装神壁仪式、 踩财门仪式等。
二、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营造文化空间的传承与保护
(一)严格遵守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
国家已经出台了多方面的保护法律,地方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条例,例如,恩施州就有《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在这些法律法规条例中,需要明确规范每项工作内容的流程,使土家族吊脚楼保护工作更具有法制性。
(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来说,保护土家族吊脚楼更要保护它的营造技艺和文化
“以政府资助为辅,个人保护为主”,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家族吊脚楼保护模式,但需要不断地适应土家人现在的生活、居住新模式。随着现代机械化的发展,建造方式越来越简便,居民要求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吊脚楼的建造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钢筋水泥和手工木结构综合建造的吊脚楼,是土家人传承和发展文化记忆的新方法。但从文化角度来说,在建造和维护土家族吊脚楼的过程中,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工艺、仪式、禁忌系统尤为重要,蕴含于吊脚楼当中的文化传统利用数字化、媒体化、文本化的方式也更便于留存。 (三)保护吊脚楼非遗传承技艺的人才
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营造工艺来说,保护吊脚楼非遗传承技艺的人才更为重要。笔者调研发现,土家族营造技艺传承人,都对应有相应级别,如国家级传承人、省州级传承人、市县级传承人等,政府会对吊脚楼建筑工艺传承人给予一定的保护与资助,令他们享受不错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使他们衣食无忧,并鼓励他们多收徒,做好文化传承工作。鄂西地区有精湛工艺的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了,据调查,恩施州咸丰县文化馆对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人,做了大量的有价值工作。
(四)合理开发吊脚楼的文化经济空间,加强土家族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方面,多民族乡镇地区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扩大文化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民间资金筹集,建立更多的吊脚楼传承与学习场所,保证土家族吊脚楼有专门的传承场地。与此同时,将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相挂钩,植入一些乐曲和戏曲类型的声景文化。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将其作为载体,开展表演活动。将这些活动和旅游业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吊脚楼的文化保护和新农村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价值,相关部门和学者走进了土家村寨里的吊脚楼,吊脚楼文化正在得到有效的抢救与保护。鄂西的传统吊脚楼建筑群与土家族村寨一同成长,这是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尊重土家族风俗习惯,不断研究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空间,科学管理、安全整修、加强维护和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等都是重要的手段,能够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世學.论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态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43-48.
[2]谢一琼.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4:土家族吊脚楼·以咸丰土家族吊脚楼为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20-22.
Protection and Expansion of Cultural Space in Stilted Buildings of Tujia Ethnic Minority in Western Hubei
DAI Fei
(School of Desig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China)
Abstract: The material function, spiritu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Tujia ethnic minority.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stilted buildings, we can not only feel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s intuitively, but also find the ethnic cultural space created by architecture, discovering it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 Tujia ethnic minority; stilted buildings; cultural heritage; expansion
收稿日期:2020-02-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乡镇声景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编号:16YJC760009)
作者简介:戴菲(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
关键词: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拓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2-0115-02
一、吊脚楼营造技艺传承中的文化内涵
(一)“场域—惯习”与吊脚楼营造文化空间
在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中,客观性的场域和主观性的惯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布迪厄认为,场域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社会空间, 确切地说是一个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场域性的惯习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
吊脚楼有着丰厚的 “地方性” 文化内涵。吊脚楼中的注重龙脉、依势而建和人神共处的神化现象,都是一种场域性的惯习、一种空间宇宙化观念。这些地方性知识是民族精神的代表,如土家族上梁仪式歌表现得十分明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家族吊脚楼是社会惯习交织的空间,民族文化在其中变得更接近、更亲密,从而使房屋、人、自然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二)声景文化在吊脚楼建筑场所空间中的艺术作用
一方面,声景文化与吊脚楼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价值,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则更是这样。经过调查,在我国南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这种形式的传播方式有很多,通过口述历史记载,传承了很多重要文化。与此同时,这种方式更加生动、鲜活,能够客观呈现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特点,将声音传述与文字记载结合起来,使历史文化传播更具特色。另一方面,在我国一些乡镇地区之中,人们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在文献记载等方面存在文字表达不足等问题。而声景文化则是将口述历史的方式与文献记载有效结合,在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方便人们传承文化。其中,通常情况下,音乐形式的声景文化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与发展,用言语记载了歌曲以及歌曲中的内容。然后,通过具体的记录和传承,不仅全面、客观地保存了某一地区的文化与历史故事,还能很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历史内容以及生活劳动知识等。
因此,我国土家族老百姓就会用歌曲形式记录这些文化与历史,“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修转阁楼,岩匠难凿岩狮子,铁匠难打铁绣球”。在土家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论是湖北长阳土家族的“撒叶儿嗬”祭祀歌舞,还是“哭嫁歌”,都属于声景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内容,都是通过雅俗共赏的方式将一些历史故事传承下来。吊脚楼作为重要的精神场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声景文化在吊脚楼中具有文化归属价值。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音乐形式,在民族之中都是重要的存在,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而且,这些形式也可以很好地区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不同,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通过对语言和音乐的识别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区分区域间的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别。语言和音乐对于当地或是民族来说,不仅具有代表作用,而且也增强了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在这些声景文化中,不仅有曲艺形式,还有很深的声乐语言韵味。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中,当地受到敬重的掌墨师用“说福事”来凝聚劳动力量,这种“说福事”在建造过程中成为吊脚楼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说福事”中的说辞、咒语等实际是融合了土家族地方语言艺术、建造技术要领、精神内涵、神灵崇拜的文本价值。“说福事”内容庄重,文辞精练,句式有长有短,顺口有韵。这种传统习俗的声景文化语言,就会令人产生很强的地域认同感。
与此同时,围绕吊脚楼展开的居住空间地方戏曲和音乐,以及当地的民俗意识,这些因素构成的声景文化,产生了民族文化中心内涵,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增强了他们对区域和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了民族、区域的团结。声景文化具有很强的价值归属感。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这些文化因素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也可以从地区民俗中看出来,或是在地区的文化特色中体现出来,早已经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吊脚楼建造中的仪式歌曲、音乐,比建造的工艺更为重要,是融入了当地文化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当地文化的象征。通过这些声景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还有它们的民俗特点。而对于当地人们来说,这些都是声景文化的归属价值,能够使人们在文化传承中带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性。
(三)仪式文化在吊脚楼建筑空间中的重要传承价值
吊脚楼不仅是一种建筑样式,更为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文化事项,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强烈仪式感。在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文化中,主要分为传承仪式、祭祀仪式和建造仪式等三大类仪式。
1.传承仪式。特别是技艺学成后的出师仪式很庄重严肃,需要選定特殊的日期、场地,一般在徒弟建造自己的房屋上梁时或者在别家建造房屋上梁时进行过职仪式。
2.祭祀仪式。包括选择屋场、动土挖地基、伐青山、上梁、装神壁、做大门、踩财门等贯穿在建造过程中的众多仪式。
3.建造仪式。在土家族地区,在建造吊脚楼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的仪式,诸如地基开挖仪式、匠人进屋仪式、砍梁树仪式、开梁口仪式、上梁仪式、安装神壁仪式、 踩财门仪式等。
二、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营造文化空间的传承与保护
(一)严格遵守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保护的相关法律条例
国家已经出台了多方面的保护法律,地方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条例,例如,恩施州就有《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在这些法律法规条例中,需要明确规范每项工作内容的流程,使土家族吊脚楼保护工作更具有法制性。
(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来说,保护土家族吊脚楼更要保护它的营造技艺和文化
“以政府资助为辅,个人保护为主”,是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家族吊脚楼保护模式,但需要不断地适应土家人现在的生活、居住新模式。随着现代机械化的发展,建造方式越来越简便,居民要求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吊脚楼的建造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钢筋水泥和手工木结构综合建造的吊脚楼,是土家人传承和发展文化记忆的新方法。但从文化角度来说,在建造和维护土家族吊脚楼的过程中,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工艺、仪式、禁忌系统尤为重要,蕴含于吊脚楼当中的文化传统利用数字化、媒体化、文本化的方式也更便于留存。 (三)保护吊脚楼非遗传承技艺的人才
从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营造工艺来说,保护吊脚楼非遗传承技艺的人才更为重要。笔者调研发现,土家族营造技艺传承人,都对应有相应级别,如国家级传承人、省州级传承人、市县级传承人等,政府会对吊脚楼建筑工艺传承人给予一定的保护与资助,令他们享受不错的经济和政治待遇,使他们衣食无忧,并鼓励他们多收徒,做好文化传承工作。鄂西地区有精湛工艺的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了,据调查,恩施州咸丰县文化馆对土家族吊脚楼技艺传承人,做了大量的有价值工作。
(四)合理开发吊脚楼的文化经济空间,加强土家族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方面,多民族乡镇地区需要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扩大文化活动的空间范围。可以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民间资金筹集,建立更多的吊脚楼传承与学习场所,保证土家族吊脚楼有专门的传承场地。与此同时,将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相挂钩,植入一些乐曲和戏曲类型的声景文化。同时,还要注重发挥传统节日的作用,将其作为载体,开展表演活动。将这些活动和旅游业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吊脚楼的文化保护和新农村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价值,相关部门和学者走进了土家村寨里的吊脚楼,吊脚楼文化正在得到有效的抢救与保护。鄂西的传统吊脚楼建筑群与土家族村寨一同成长,这是土家族人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尊重土家族风俗习惯,不断研究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空间,科学管理、安全整修、加强维护和建立数字化信息档案等都是重要的手段,能够为后代留下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世學.论土家族吊脚楼的生态价值[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43-48.
[2]谢一琼.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2014:土家族吊脚楼·以咸丰土家族吊脚楼为例[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 20-22.
Protection and Expansion of Cultural Space in Stilted Buildings of Tujia Ethnic Minority in Western Hubei
DAI Fei
(School of Desig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56, China)
Abstract: The material function, spiritu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space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Tujia ethnic minority.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of stilted buildings, we can not only feel th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stoms intuitively, but also find the ethnic cultural space created by architecture, discovering it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unity.
Key words: Tujia ethnic minority; stilted buildings; cultural heritage; expansion
收稿日期:2020-02-1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乡镇声景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编号:16YJC760009)
作者简介:戴菲(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