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人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高校的语文教学在其教育功能上,过多地偏重于教学功能、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作为深层次的德育与审美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创设美学教育场景,引入中西方美学理论,综合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语文 审美功能
引言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在其教育功能上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严重不足,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到的往往是一些机械化的书面知识,而没有获得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对美的判断与创造能力,导致在以后生活中生活趣味的缺失,忽略对生活美的审视和挖掘。因此,如何构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框架,让美重新融入文学,让文学审美教学成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审美功能的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美,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之美,通过对美的体验与领悟,进而让学生美学意识升华,认识与理解生活之美,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使他们增加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去欣赏美,践行美,珍惜人生的幸福,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1]在文学作品中,诗歌蕴涵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通过加强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并在鉴赏过程中受到文学作品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道德精神的浸润和净化,从而达到不断锤炼学生心智的目的。[2]
(二)有助于摆脱语文教学枯燥的困境
当前大学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语文教学枯燥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双低下,达不到语文教育的预期教育效果。导致语文教学枯燥的主要原因:当前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将一篇篇蕴含情思的完整课文碎片化,将其肢解为一个个孤立乏味的知识要点,将饱含人生感悟与理解的文学作品简化为单调枯燥的知识图解,过度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忽略其非知识性的德育、美育、情感体验等,使语言文字丧失了活力与生命。想要摆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枯燥困境,就必须重视语文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凸显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具体来说,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创造美的境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增加审美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力,践行人文主义的大语文教育观念。[3]
二、大学语文教学发挥审美功能应坚持的原则
审美,主要是指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展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联。就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而言,是指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在此过程中传授审美知识,进行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我们要发挥审美功能,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而文学艺术是进行审美教育最凝练的方式,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大学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的认知与传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意识,激发起审美创造力,使其日常感性不断升华为艺术感性,走上审美超越之途。
大学语文审美功能有其一定的教学规律,依据一定的科学原则。一是直观性原则。美包含两重性,既是直观的,又有间接性。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功能实施媒介的审美对象,是具体的、直观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众多直观描述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的景物描摹,蕴含其中的情感体验、人生思索都必须从最基本的直观性开始,因此,大学语文审美功能具有直观性原则。二是情感性原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学也是如此,语文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是作者意志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共鸣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性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审美判断力,在情感上产生爱憎,在理智上明辨是非,进而养成社会审美能力。三是反思性原则。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实施触及感性的同时,自然也必须诉诸于理性,使人们能够在审美中反思世界,反思自我,这就是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反思性原则。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美的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它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的本质,进行美的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审美形象都启迪着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在净化情感的同时,形成关照世界、反思人生的情愫。
三、大学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情感融入,创设审美场景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审美过程是学生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审美效果就无法达成。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之前必先入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教师辅以合适的氛围,充满感情的语言交流,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帮助他们营造审美心境,强化他们的审美欲望,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二要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适度地自主阅读,进行自我体验,感受审美情感。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感受审美客体的有效方法是切身体验。言是文学之魂,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让学生自己在与优秀文学作品对话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它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经由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进而领悟到作品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只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去共鸣。 (二)发挥想象力,增强审美判断力
想象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并作出审美判断。在文学判别中学会明辨美丑,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得以提升,需要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力。丰富美感想象在文学鉴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想象,教师要为学生张开想象力的翅膀提供足够的空间,创设一定的审美场景,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力,不要用自己或别人的理解来限制学生,积极培养学生想象的自信和胆量;其次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想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想象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想象的源头是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想图景,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对作品形象进行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最后,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方法和规律,使得发散性的联想与想象得以聚焦,使得感性的情感体验与理性的理解分析相结合,从而丰富美感,提高审美的层次,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更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中。
(三)鼓励创新,增强审美创造力
大学语文教育审美功能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创新精神,形成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文学阅读与鉴赏,不仅阅读“文”,还要阅读“人”,阅读社会,阅读生活,阅读真善美,阅读假恶丑,形成道德审美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形成一种主人翁意识,表达自己的教学要求。创造美需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对审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出答案,最佳的选择是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作用。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主动参与,调动积极性,慢慢养成热爱思考、善于审美、敏于求实、乐于创新的精神。教学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应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眼前的景、心中的情,都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去欣赏。美的创造由此开始,审美教学的目的就会达到。[4]
结语
从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观念出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认识,将审美功能的养成与发挥落到实处。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因素,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引入美学理论,创设美学情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美学创造力,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兴趣性,使语文学习从枯燥乏味变为愉悦的心灵享受,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2]刘海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9).
[3]李轩.论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J].世界教育信息,2011(04).
[4]魏向阳.大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审美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12).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语文 审美功能
引言
目前,大学语文教学在其教育功能上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严重不足,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学到的往往是一些机械化的书面知识,而没有获得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对美的判断与创造能力,导致在以后生活中生活趣味的缺失,忽略对生活美的审视和挖掘。因此,如何构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框架,让美重新融入文学,让文学审美教学成为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审美功能的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美,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内容、意境、情感之美,通过对美的体验与领悟,进而让学生美学意识升华,认识与理解生活之美,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使他们增加对生活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去欣赏美,践行美,珍惜人生的幸福,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1]在文学作品中,诗歌蕴涵着深刻的美学思想。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通过加强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加强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并在鉴赏过程中受到文学作品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道德精神的浸润和净化,从而达到不断锤炼学生心智的目的。[2]
(二)有助于摆脱语文教学枯燥的困境
当前大学语文课堂存在诸多问题,语文教学枯燥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双低下,达不到语文教育的预期教育效果。导致语文教学枯燥的主要原因:当前许多大学语文教师将一篇篇蕴含情思的完整课文碎片化,将其肢解为一个个孤立乏味的知识要点,将饱含人生感悟与理解的文学作品简化为单调枯燥的知识图解,过度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知识性,忽略其非知识性的德育、美育、情感体验等,使语言文字丧失了活力与生命。想要摆脱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枯燥困境,就必须重视语文所承载的审美内涵,凸显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具体来说,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需要共同创造美的境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增加审美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创造力,践行人文主义的大语文教育观念。[3]
二、大学语文教学发挥审美功能应坚持的原则
审美,主要是指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之间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展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关联。就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而言,是指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在此过程中传授审美知识,进行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我们要发挥审美功能,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净化和升华人的情感意绪,并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全面发展,而文学艺术是进行审美教育最凝练的方式,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大学语文教学通过文学作品的认知与传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意识,激发起审美创造力,使其日常感性不断升华为艺术感性,走上审美超越之途。
大学语文审美功能有其一定的教学规律,依据一定的科学原则。一是直观性原则。美包含两重性,既是直观的,又有间接性。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功能实施媒介的审美对象,是具体的、直观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众多直观描述的人物形象以及大量的景物描摹,蕴含其中的情感体验、人生思索都必须从最基本的直观性开始,因此,大学语文审美功能具有直观性原则。二是情感性原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文学也是如此,语文教材中的大量课文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是作者意志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共鸣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功能。大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性原则,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产生审美判断力,在情感上产生爱憎,在理智上明辨是非,进而养成社会审美能力。三是反思性原则。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实施触及感性的同时,自然也必须诉诸于理性,使人们能够在审美中反思世界,反思自我,这就是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反思性原则。优秀的文艺作品是美的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它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的本质,进行美的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审美形象都启迪着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在净化情感的同时,形成关照世界、反思人生的情愫。
三、大学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情感融入,创设审美场景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审美过程是学生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审美效果就无法达成。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入情之前必先入情,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教师辅以合适的氛围,充满感情的语言交流,把学生引入到美的境界。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要使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情,帮助他们营造审美心境,强化他们的审美欲望,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可以结合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二要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适度地自主阅读,进行自我体验,感受审美情感。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感受审美客体的有效方法是切身体验。言是文学之魂,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语言的表现力量。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让学生自己在与优秀文学作品对话的过程中,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形成对作品的审美感受,它能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学生经由感知作品的声韵节奏,进而领悟到作品的整体风格、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绝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而只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去感受、去共鸣。 (二)发挥想象力,增强审美判断力
想象力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作品,并作出审美判断。在文学判别中学会明辨美丑,获得理智上的满足、情感上的愉悦,获得审美的享受。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得以提升,需要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力。丰富美感想象在文学鉴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鼓励学生想象,教师要为学生张开想象力的翅膀提供足够的空间,创设一定的审美场景,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力,不要用自己或别人的理解来限制学生,积极培养学生想象的自信和胆量;其次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想象。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想象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想象的源头是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理想图景,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与作者情感,对作品形象进行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最后,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方法和规律,使得发散性的联想与想象得以聚焦,使得感性的情感体验与理性的理解分析相结合,从而丰富美感,提高审美的层次,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更要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中。
(三)鼓励创新,增强审美创造力
大学语文教育审美功能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审美创新精神,形成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文学阅读与鉴赏,不仅阅读“文”,还要阅读“人”,阅读社会,阅读生活,阅读真善美,阅读假恶丑,形成道德审美能力。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形成一种主人翁意识,表达自己的教学要求。创造美需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对审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出答案,最佳的选择是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发挥群体作用。要使学生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主动参与,调动积极性,慢慢养成热爱思考、善于审美、敏于求实、乐于创新的精神。教学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身边存在着丰富多彩的美,应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人、生活中的事、眼前的景、心中的情,都尝试着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去欣赏。美的创造由此开始,审美教学的目的就会达到。[4]
结语
从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观念出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语文教学审美功能的认识,将审美功能的养成与发挥落到实处。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因素,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掘教材的审美价值,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引入美学理论,创设美学情景,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美学创造力,使语文教学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兴趣性,使语文学习从枯燥乏味变为愉悦的心灵享受,达到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79.
[2]刘海霞.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9).
[3]李轩.论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J].世界教育信息,2011(04).
[4]魏向阳.大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审美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