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既应做到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强,保证教学质量;又应克服贪多求全的心理,真正做到精讲精练,彻底挣脱“题海”的束缚。本文就高中数学教材和大纲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在高中数学教学、教研实践中如何实现“高效低负”的体会,认为教学活动中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 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能力。
智能资源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人们指出了知识需随时更新与换代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让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些公式或定理等结论或仅用于解数学题的解题术(死方法),则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何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很少用上高中及以上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知识大部分都会忘记。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就会把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相关专业领域中去,在工作中把这种数学能力转化成其相关的工作能力。并用思维这把“钥匙”去打开其未知的知识宝库,适应科技更新与换代的需要。因而开发智能资源,必须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应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进行。
二、 精心构想教法,分步实现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或证明等,通过教师讲评而听懂后,往往条件反射式地把“重心”转移到结论本身或利用结论解题上去,对数学方法也往往只注意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而对此方法的依据不重视。学生最初虽听懂了,但并未彻底掌握,更因以后“重心”转移而遗忘。如正、余弦定理,绝大部分高中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但若问如何证明,高三大部分学生短时内都反应不过来,等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是中学生学习的一共性,故教师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大部分知识或方法,若因过程不清就无法解题或直接影响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应淡化结论,把过程讲透,并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反复强调和运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恰当设问,创设思维情境,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过程上来。
三、 建立数学思想,指导学习方法。
开发数学智能,还在于建立数学思想。没有思想,则近乎于木偶。“重技巧、轻思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又一共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解题技巧,或来自于课外读物,或来自于少部分优生的发现与创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赞赏之后,应紧接着分析其使用的条件,对其中常规、常用的应加以推广,但对部分过余特殊化的,则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巧解或“灵感”是知识和方法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现,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巧解,而应把重点放在“通性通法”上,并将这种熟练程度再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高于技巧的技能。
弄清教材程序,了解编者的意图或介绍数学各分支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想。如解析几何中“前言”这节课,可适当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明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是为了通过坐标系把代数与几何两大领域联系起来,并可借恩格斯对笛卡尔工作的评价帮助学生把运动和辩证法带入数学,进一步认识变量数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解析法,也有利于学生重新理解前面的函数知识与方法,从而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四、 配合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要成材,先成人。”教书要育人,管理出效益。老师参与或配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搞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结合其学科特点、社会需要、生活实践、学生个性特点及个人需要(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理想),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前途、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健康、全面发展。否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数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其本身内容的丰富性、逻辑的严密性及思维的灵活性均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数学研究的对象及数学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高考题的研究和开发等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材料。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正是当前这一主要矛盾推动了现行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符合教育三个面向及民族的需要,不是仅为了考试而教学,就不会走向应试教育这一弊端。处理好教学与考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不考的内容是否一定不教学。如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列部分出现了由线性递推公式推证通项公式的习题,超过了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控制了的难度要求,而处理此问题所用的待定系数法及等比数列等知识又是必须要求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故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处理线性递推等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总之,教学改革既不是照他人的样而依样画葫芦,成了东施效颦;更不是墨守成规,只按惯例或教参课时安排教学。而应是在广泛吸取传统和他人教学营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教学原则,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高素质必好成绩,高分也必高能。
一、 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数学能力。
智能资源的核心是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对人们指出了知识需随时更新与换代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若让学生得到的仅是一些公式或定理等结论或仅用于解数学题的解题术(死方法),则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更何况绝大部分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都很少用上高中及以上的数学知识,久而久之,所学知识大部分都会忘记。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就会把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迁移到其相关专业领域中去,在工作中把这种数学能力转化成其相关的工作能力。并用思维这把“钥匙”去打开其未知的知识宝库,适应科技更新与换代的需要。因而开发智能资源,必须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理论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思维品质应在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进行。
二、 精心构想教法,分步实现目标。
学生学习数学,对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或证明等,通过教师讲评而听懂后,往往条件反射式地把“重心”转移到结论本身或利用结论解题上去,对数学方法也往往只注意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而对此方法的依据不重视。学生最初虽听懂了,但并未彻底掌握,更因以后“重心”转移而遗忘。如正、余弦定理,绝大部分高中生已能较熟练地运用,但若问如何证明,高三大部分学生短时内都反应不过来,等等。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是中学生学习的一共性,故教师应加强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大部分知识或方法,若因过程不清就无法解题或直接影响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情况下,一开始就应淡化结论,把过程讲透,并在相关知识的教学中反复强调和运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并通过恰当设问,创设思维情境,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到过程上来。
三、 建立数学思想,指导学习方法。
开发数学智能,还在于建立数学思想。没有思想,则近乎于木偶。“重技巧、轻思想”是中学生学习的又一共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解题技巧,或来自于课外读物,或来自于少部分优生的发现与创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赞赏之后,应紧接着分析其使用的条件,对其中常规、常用的应加以推广,但对部分过余特殊化的,则应向学生指出,这种巧解或“灵感”是知识和方法熟练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思维的“火花”闪现,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我们不应刻意追求巧解,而应把重点放在“通性通法”上,并将这种熟练程度再上升到一种近乎于“自动化”的程度,就形成了一种高于技巧的技能。
弄清教材程序,了解编者的意图或介绍数学各分支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思想。如解析几何中“前言”这节课,可适当让学生了解一点数学发展史,明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是为了通过坐标系把代数与几何两大领域联系起来,并可借恩格斯对笛卡尔工作的评价帮助学生把运动和辩证法带入数学,进一步认识变量数学。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后面的解析法,也有利于学生重新理解前面的函数知识与方法,从而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及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四、 配合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要成材,先成人。”教书要育人,管理出效益。老师参与或配合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搞好教学常规,保证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应结合其学科特点、社会需要、生活实践、学生个性特点及个人需要(包括近期目标与远期理想),对学生进行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前途、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健康、全面发展。否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数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其本身内容的丰富性、逻辑的严密性及思维的灵活性均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思想与方法、数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数学研究的对象及数学的作用、生活中的数学、数学高考题的研究和开发等等,都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材料。
考试是教学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既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正是当前这一主要矛盾推动了现行教育的发展。只要我们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符合教育三个面向及民族的需要,不是仅为了考试而教学,就不会走向应试教育这一弊端。处理好教学与考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不考的内容是否一定不教学。如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列部分出现了由线性递推公式推证通项公式的习题,超过了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控制了的难度要求,而处理此问题所用的待定系数法及等比数列等知识又是必须要求的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故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处理线性递推等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总之,教学改革既不是照他人的样而依样画葫芦,成了东施效颦;更不是墨守成规,只按惯例或教参课时安排教学。而应是在广泛吸取传统和他人教学营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按教育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教学原则,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高素质必好成绩,高分也必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