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师生健康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cbr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马鞍山实验小学隶属市教育局。创建于1960年9月,1985年被命名为马鞍山市第一实验小学,1992年6月被省教委命名为安徽省实验小学。
  建校四十多年来,在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历任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被命名为“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实验小学”、“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首批“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实验学校”、“十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优秀组织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培训基地”等殊荣。
  学校坚持“创新、实践、和谐、发展”的校训,确立现代教育思想,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特色,实施和谐教育,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把真知和信心留给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四有”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根据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且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此学校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规范教育,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广大师生能够在健康的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快乐成长。
  
  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建立和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奠基石。主要包括基本的法律法规、条例、学校规章制度、班级公约、卫生公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并以之为起点,搞好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校园人际关系建设,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走廊楼道上,悬挂学生的书画作品,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等使校园内充满亲情,洋溢着欢笑的和谐、民主、理解、宽容的德育文化氛围。
  
  构建美丽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无疑会使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校内拥有多种树木、花草、假山、古树参天,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文化长廊别具一格,亭台盆景相映生辉。塑胶运动场上,体育设施一应俱全。环境优美,构成了花园式的校园。
  
  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学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和教学工作,除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灌输艺术知识外,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
  学校的“红领巾艺术团”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成了舞蹈、合唱、礼仪、演讲、摄影、绘画、器乐、武术、电脑等文艺队。多年来,艺术团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形成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校园法制教育
  学校经常利用班会、团队会和一切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基础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基础道德教育重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训练上。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禁烟”,“禁毒”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资料片和图片展,并请司法人员进校做法制报告,使广大学生提高知法、守法、用法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在班主任老师及年级组长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办各种类型的法制教育手抄报,学生们通过收集法律、法规材料到撰写遵纪守法小征文以及排版、抄写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健康成长的经历。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学校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有学生心理咨询站一个,配有专业心理学老师6名,她们利用课余时间为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此外,此外,我们还常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举办心理讲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使广大学生在我校健康成长。
  “以人的发展为本”,关注人、激励人、培育人、提升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马鞍山实验小学充分关注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特色,以健康、绿色为理念,充分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中,提高办学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如今,人人懂文明、处处有美景、师生和谐共处,快乐健康成长,已成为马鞍山乃至安徽省的一道温馨、靓丽的风景线。
其他文献
石家庄市十七中学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为石家庄市女子中学,是石家庄市建校最早的三所学校之一,在59年办学历程中,这所与共和国同步成长起来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秉承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严谨高效、创新进取的精神品质,以求真务实的办学态度、稳定过硬的教学质量,文明健康的校风学风,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教育
期刊
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是1995年与太原外国语学校机构分设后重组的一所以外语为特色的市属完全中学、山西省示范高中。多年来,二外一直坚持“面向全体,整体优化;面向社会,发展专长;面向未来,提高素质”的办学方针,遵循“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外语为特色,以成才为目标”的办学思路,制定了“一切为了师生的健康发展”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今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已成为学校的“精品项目”,
期刊
左小强,现年37岁,华师在读研究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全国教育科研协作体”高级参事,现任广水市二中校长。先后获得“广水市先进教研员”“广水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广水市教育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广水市防控非典先进工作者”“广水市第三届十大杰出青年”“广水市开明诚信广水人标兵”“广水市支持工会工作优秀校长”“随州市教育行风建设先进个人”“随州市优秀教师”“随州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期刊
张文彬,中国民办教育家联谊会副会长、民建福建省委执委、福建省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会长、福清市政协常委、西山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校长。  张文彬1994年创办福建西山学校,并先后创办了福清西山高级中学、福清西山职业中专、女皇西山国际教育中心、江西省西山国际学校、南昌市西山高级中学等学校,并正在建设东南职业学院(厦门),构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完整的办学体系。其办学事迹已载入《中华武术》、《中国
期刊
李影,临泉县第六、第七届委员会政协常委、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阜阳市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安徽省第十届人大代表。曾先后荣获安徽省第四届“江淮十大女杰”、安徽省“三八红旗手”、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第六届“全国创业之星”、第三届“全国民办教育十大杰出人物”、首届“中国百名优秀母亲”、“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卓越人物”、“首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十佳卓越校长”等荣誉称号。    李影,安徽
期刊
在山西省长治市教育界,赵书通这个名字无人不知。他妙手回春的管理才能不仅令一所濒临绝境的学校起死回生、焕发新颜,并且以让人瞠目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长治市名校长、山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长治市“2004年感动校园十大人物”、全国煤炭系统百名优秀校长,种种殊荣,都赋予了赵书通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中学校长。    一    赵书通自1976从事教育事业,至今已历经整整30年。在教育战线上,他努力耕耘,勤
期刊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重庆市立女子中学校。1953年更名为重庆第四女子中学校,1969年更名为重庆第四中学校,1997年经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市教委批准,改制为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02年1月学校顺利进行了资产重组,分别由南岸区政府、宏声集团、北京同景集团合资共同管理学校。同景集团董事长吴先红博士任学校校长。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首批授予的
期刊
山西太原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始建于1907年,现占地约6000平方米,教学班50个,学生2950人,教师141人。潇潇春雨滋润着名校丰厚的文化底蕴,悠悠岁月镌刻着名校为国植贤的风范。  近年来,这所百年名校在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下,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12355”特点的办学思想,树立了“名校做强,品牌做精”的意识。   “12355”特点的办学思想就
期刊
上海市崇明中学创建于1915年,是一所现代化的寄宿制高中。学校占地面积265亩,绿化面积5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1千多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先进,生活设施齐全,建筑雄伟、壮观,学校设有校园电视台、广播站、多功能报告厅、电子阅览室、心理咨询中心、模拟驾驶室、学生语音室和理化生等30余个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现有藏书10多万册,杂志785种,报纸156种。校园文化氛围浓烈,生态气息浓厚。  上海市崇明中
期刊
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小学是一所创建于1905年的百年老校。历史的积淀赋予了她深厚的底蕴,岁月的沧桑难掩她新锐的光芒。在上级政府、主管部门及领导的热忱关心下,为了满足老百姓对教育优质资源的需要,2004年学校新开南校区。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为办学目标,以“师德优秀、业务强手”的师训激励教师,以“爱祖国、学做人”的校训启迪孩子,通过“课外阅读”和“艺术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