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年级字词教学富有情趣和内涵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4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各学段从识写到理解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教师们也很重视。然而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识字、写字为主的低年级,教师可以通过图、动画、儿歌、谜语等手段将字词教得是“有声有色”,而到了高年级字词的学习就变得机械、呆板,多数是集中呈现直接理解,学起来枯燥无味,如何让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既富有情趣,又上出内涵和文化气息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巧用联想,让字词教学富有情趣和文化气息。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正因为它有这一特点,所以字词的教学不应是独立的,教者完全可以利用高年级学生知识丰富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在字词的音形意上做文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巧妙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学起来将会趣味盎然。例如,在教学“国标本苏教版六上”巴金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文中有个生词“郭小娟”,其中“娟”是生字。笔者是这样教的:
  师:我发现巴金爷爷很在意同学们的感爱,有一位同学的姓名,很幸运地出现在了信中,她叫……(生答:郭小娟。屏显)师:谁给大家读一读。(生读)师:猜猜她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生:她是女同学。师:你怎么猜得这么准?生:“娟”是“女”字旁,与女孩子有关,这个字只有女孩子才用。师:你不仅擅于观察,还擅于分析,抓住了汉字的特点,你能组个词吗?生:娟秀。师:女孩子长得娟秀,字写得娟秀,还有呢?(生一时答不上来)师提醒:我们学过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有这么一句“但愿……”生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呈现“婵娟”一词)
  此处联想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同时还赋予字词于独特的文化背景。
  
  二、巧设情境,用字词来激励学生。
  
  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之所以枯燥,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经很强,不需要再采用什么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词。许多教师教字词,只为了让学生掌握字词,这种孤立地教学字词的方法是很不利用学生学习汉字,理解汉字的,学生更不会对汉字产生感情。如果教师在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创设一些词语运用的情境,采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将会大大调动学生学好汉字的热情,同时也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例如,笔者在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中“羡慕”一词时是这样教的:
  师:同学们,家乡的孩子们收到了大作家的信,你们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的感受吗?生:羡慕。师:会写这个词吗?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书空(师范写“羡慕”)师:评一评老师的字。(生用“羡慕”赞美一番)师:你也能将这个词写得让你的同桌或好朋友羡慕吗?写一写。(生认真书写)
  此处的词语教学,不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词语,我想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是教者所无法估量的。
  
  三、巧用错误,在辨析中让字词富有内涵。
  
  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把词语特别是多音字读错,这是常见的事,许多教师都会很耐心地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过来,然后再让学生多读几遍,把它记牢了。但是我们会发现,没过多久,这些学生又会读错。许多教师常抱怨:纠正了这么多次,为什么还会读错?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这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探究,学生学得不透彻,当然记忆起来就会困难重重。如果教师在教学这些易读错的字词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将易读错的字词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一下,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一番,我想学生不仅会将这个词记得很牢,还会将此语境深深地记在脑中。例如,笔者请学生读《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发现学生把文中“结果”的“结”字读成了第二声,当时笔者立即把这个词写在了黑板上,等学生书读完后,笔者是这样指导的:
  师:结果”这个词怎么读?。有的学生把 “结”读成第二声,有的读成第一声。师:都对。(生愕然)师接着问:但在文中应怎么读呢?把文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原句: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学生读到“开花结果”立即明白这里应读第一声,是“结出果实”的意思。师又问:如果读第二声又是什么意思?生:是事情的最后结局。接着师又让学生用此意说了一句话。师:你知道文中的“结果”指什么吗?生:这里的结果指为社会做贡献,添光彩。
  学生通过自主辨析,不仅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读法,了解了这个词的不同含义,还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体会更加深入,同时在整个学词的过程中也赋予了词语新的内涵。
  字词是学习语文的基石,高年级教师只有将字词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创设情景,寻求关联,使学生不知不觉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才能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字词的学习和训练中不断迸发出
  智慧的火花,只有这样,高年级的字词教学才会更加生动且富有文化气息。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高旺小学
  
其他文献
所谓问题,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问题就像是连接已知和未知的桥梁,人类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向前发展的。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并不是由解决问题的人促成的,而是由发现问题的人在平常中看出异常而促成的。提出正确的问题比起寻找它的答案来说,常常是更为困难和更有创见性。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是科学研究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
期刊
新语文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要适应新语文课标要求,就必须改变当前陈旧落后的教学观,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方式,就得使课堂变成开放的、动态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多读、多问”的好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效率,变枯燥无味为兴趣盎然。     一、多读 ——读中感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
期刊
科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教学,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科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历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教材、预测学情,并根据课堂探究情况的变化,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
期刊
新《纲要》再次把幼儿早期阅读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早期阅读是幼儿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或成人读讲来理解以图为主的活动。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还不完善,知识经验简单、孤立,还处在认知事物阶段,因此在幼儿园开展早期阅读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创设是基础    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阅读环境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部台阶,使他们认识
期刊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邈远深刻的思想情感浸润着读者,以其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启迪着后学者,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艺术宝库。古典诗词情感的表达从大的方面来说,无非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就是直接表达,感情一览无遗;间接抒情就委婉含蓄、曲折深藏得多了。这里笔者欲就古典诗词里一种比较别致的手法来谈谈它表达情感的方式,为我们的鉴赏或创作提供一些帮助。  什么手法呢?让我们先来看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思乡怀人名作: 
期刊
走出课堂,我们很多时候会感叹学生是多么的不投入、不专注,大呼一堂课累坏了自己。归结起来想想,问题不在孩子,而应该是在于教学设计,在于自己的组织方式。课上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学生大眼瞪小眼无从应对;问题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的,学生随口应对根本不走心;中年级重视课堂朗读,但毫无要求与目的地读,学生自然索然无味……无效的朗读,无效的讨论,无效的对话,构成了课堂教学的种种无效与无奈。归结一下,总会有以下现象: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显而易见,只有学生爱上了作文,有了习作的兴趣,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但事实上,许多同学都感到作文是一件苦差事,对写作文“爱”不起来,老师们也觉得教好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体验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离开课文、不离开读书,从课文中提出问题,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悟性、灵性、创造性。    一、授人以渔,读中感知文本的“原汁”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以读为中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即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其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