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我们正逐步走向信息化时代,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然而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形式来看,不容乐观,还需更进一步的完善或有所突破。
一、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突出矛盾
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尚较陈旧、烦琐,语言乏味,像“使用说明书的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强调不够,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局限于讲授几个工具性的软件,没有指向学生将来实际的学习、工作,和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尚有差距。
在系统上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且深度不够。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应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然而现有教材大多讲计算机的使用,对网络安全、网络伦理、与技术相关的人文道德等内容涉及得较少,并且在计算机使用里文字处理、打字等篇幅较长。同时,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应用和操作。
学习信息技术课主要目的不单纯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与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教材的活动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显示出不足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部分,各个领域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学习到运用的顺序分为若干水平层次,可以说完全符合了作为培养对象的“人”素质发展的层次和规律。布鲁姆把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水平层次。在他的思想倾向影响下,后人经过发展,把动作技能领域分为模仿、独立、熟练三个水平层次;把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态度三个水平层次。以其“层次清楚”、“外显可视”、“可操作”、“可测量”等特点,成为了现代教育科学化的最高峰。对比布氏的教育目标标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集中在“识记、理解”、“模仿”、“接受”低级的层次水平上,很少涉及到较高的目标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提出人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认为一般人至少有四种以上的智能,而目前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局限在“数理—逻辑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从以上教育理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比较低、教育面比较窄。怎么信息技术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训更多的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要求呢?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道鸿沟。当前“主题式”、“活动式”教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入到了教材中。
三、主题活动体现魅力
从孩子的身边事、孩子喜闻乐见的事着手做起,提出主题式活动。结合信息技术知识点学生可以制作邮票、电脑桌面、标志牌、地图、海报、明信片、广告、新闻等主题活动。
一个主题是指聚焦于一个较大的理念或较宽泛的概念的一组活动或一系列课。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一个主题可以让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得以应用,并且还可以为各种活动项目提供良好的主题。主题式教学通常以学生完成一组活动或一系列课开始,在活动活课中,包含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就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找出答案。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完成信息技术课堂所提出来的技术要点,而且经过主题讨论分享培养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其他方面的思维,并且通过分析、解决、完善、分享培养学生高阶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主题式教学对增进学生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显然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主题的确定要符合以下原则:
(1)自为性原则,学生在学习时“自觉自为”,自主地实践、体验、总结和创新,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只是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相关的帮助。
(2)生活化原则。学习主题的确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要学习的知识融入生活问题之中,以具体真实和活化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实践和探索。
(3)整合性原则。学习以主题为纲,把多种知识点融会在一起,这在学习内容上是整合的;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既要思,又要做,还要创,学生的感官全面参与,形或富有个性的认识和体验,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整合。
(4)创新性原则。主题学习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放的,不少问题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因此,鼓励学生者大胆创新,寻找一切可能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主题式教学特点,设计出如下课程的教学步骤
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是:(1)学习情景真实而具体。项目学习按学习的需求立项,一般取材于生活,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而不是被“挤干”了各种复杂因素的单纯而抽象的某个学习问题。
(2)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项目学习所涉及到的问题不论大与小,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说它综合.是因为它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个个项目之中,包容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项目学习往往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学习书本知识、创造想象等多种途径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3]《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8期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独创性的学科,它有太多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信息技术教育,是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锻炼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然而就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形式来看,不容乐观,还需更进一步的完善或有所突破。
一、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突出矛盾
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尚较陈旧、烦琐,语言乏味,像“使用说明书的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观强调不够,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局限于讲授几个工具性的软件,没有指向学生将来实际的学习、工作,和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尚有差距。
在系统上未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且深度不够。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应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然而现有教材大多讲计算机的使用,对网络安全、网络伦理、与技术相关的人文道德等内容涉及得较少,并且在计算机使用里文字处理、打字等篇幅较长。同时,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忽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应用和操作。
学习信息技术课主要目的不单纯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与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教材的活动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
二、理论分析显示出不足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部分,各个领域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学习到运用的顺序分为若干水平层次,可以说完全符合了作为培养对象的“人”素质发展的层次和规律。布鲁姆把认知领域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水平层次。在他的思想倾向影响下,后人经过发展,把动作技能领域分为模仿、独立、熟练三个水平层次;把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态度三个水平层次。以其“层次清楚”、“外显可视”、“可操作”、“可测量”等特点,成为了现代教育科学化的最高峰。对比布氏的教育目标标准,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集中在“识记、理解”、“模仿”、“接受”低级的层次水平上,很少涉及到较高的目标水平。
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加德纳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提出人有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该理论认为一般人至少有四种以上的智能,而目前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局限在“数理—逻辑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从以上教育理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信息技术教育层次比较低、教育面比较窄。怎么信息技术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训更多的智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要求呢?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道鸿沟。当前“主题式”、“活动式”教材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将学习与生活实际引入到了教材中。
三、主题活动体现魅力
从孩子的身边事、孩子喜闻乐见的事着手做起,提出主题式活动。结合信息技术知识点学生可以制作邮票、电脑桌面、标志牌、地图、海报、明信片、广告、新闻等主题活动。
一个主题是指聚焦于一个较大的理念或较宽泛的概念的一组活动或一系列课。学生围绕某一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一个主题可以让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得以应用,并且还可以为各种活动项目提供良好的主题。主题式教学通常以学生完成一组活动或一系列课开始,在活动活课中,包含了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就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提出自己的困惑并找出答案。在主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完成信息技术课堂所提出来的技术要点,而且经过主题讨论分享培养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其他方面的思维,并且通过分析、解决、完善、分享培养学生高阶性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主题式教学对增进学生的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显然确定什么样的主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主题的确定要符合以下原则:
(1)自为性原则,学生在学习时“自觉自为”,自主地实践、体验、总结和创新,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只是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相关的帮助。
(2)生活化原则。学习主题的确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要学习的知识融入生活问题之中,以具体真实和活化的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实践和探索。
(3)整合性原则。学习以主题为纲,把多种知识点融会在一起,这在学习内容上是整合的;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时,既要思,又要做,还要创,学生的感官全面参与,形或富有个性的认识和体验,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整合。
(4)创新性原则。主题学习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开放的,不少问题的结果也不是唯一的,因此,鼓励学生者大胆创新,寻找一切可能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主题式教学特点,设计出如下课程的教学步骤
项目学习的基本特点是:(1)学习情景真实而具体。项目学习按学习的需求立项,一般取材于生活,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而不是被“挤干”了各种复杂因素的单纯而抽象的某个学习问题。
(2)学习内容综合而开放。项目学习所涉及到的问题不论大与小,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说它综合.是因为它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于一个个项目之中,包容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3)学习途径多样而协同。项目学习往往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学习书本知识、创造想象等多种途径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美]LindaCampbellBruceCampellDee.Dickinson.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3]《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8期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