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合理见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比较天真浪漫,看问题难免会不全面,有时甚至有点幼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理解片面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要抓好校风、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又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二、提高思想品德建设的实效性
1 教学要有针对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各省、市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同,学生心理特征、成熟程度、认知水平等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师必须正确制订教学计划,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明显的进步。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教学,把教材中所阐述的社会道德伦理转化为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时代的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引趣、设疑引趣、实验激趣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把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每节课都要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登记与统计,定期进行评比。同时,要及时反馈调节,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以指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会自我肯定,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3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强思想品德建设的开放性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但其内容的构建不单单依据于某个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采用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有机融合各领域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这门课程的评价更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评价。教师要注重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参与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施展才能。
四、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要求。比如:上课铃声响后应快速地进教室并安静下来,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守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要使用文明语言,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自身行为的细节,如当发现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应赶紧捡起,发现教室桌凳歪斜时应主动上前摆整齐。对于这些,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着去做。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深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初中学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合理见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学生比较天真浪漫,看问题难免会不全面,有时甚至有点幼稚,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理解片面的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营造出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校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要抓好校风、班风、学风、教风建设。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又有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和道德规范的形成。
二、提高思想品德建设的实效性
1 教学要有针对性。思想品德教材内容的普遍性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各省、市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同,学生心理特征、成熟程度、认知水平等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针对性。
教师必须正确制订教学计划,因材施教,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使不同的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有明显的进步。思想品德教育是通过教学,把教材中所阐述的社会道德伦理转化为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时代的社会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引趣、设疑引趣、实验激趣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可把学生参与课堂的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每节课都要对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登记与统计,定期进行评比。同时,要及时反馈调节,积极评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以指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学会自我肯定,强化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最终让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3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的品质。也就是说,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加强思想品德建设的开放性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社会生活、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但其内容的构建不单单依据于某个系统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采用综合主题的构建方式,有机融合各领域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构建。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方式是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这门课程的评价更侧重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的评价。教师要注重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的参与评价,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不是为了给学生下结论、分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生存体验,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施展才能。
四、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要求。比如:上课铃声响后应快速地进教室并安静下来,做好课前准备;上课守纪律,认真听教师讲课,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要使用文明语言,注意语言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自身行为的细节,如当发现教室地面上有纸屑时应赶紧捡起,发现教室桌凳歪斜时应主动上前摆整齐。对于这些,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着去做。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只有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才能学会认知、学会合作、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深切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关键。初中学生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才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