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军训是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军训的合理化建设是规范高校学生的重要内容。本课题基于对z大学军训的个案研究,考察其军训的运作模式及实施情况,分析高校军训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及成因。通过对政府、学校、学生三个维度的分析,对照现有的改革措施,本文提出政府、学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互相了解需求,并通过沟通对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从三个维度的同时改革,才能有效实现高校军训的目标。
关键词 军训 治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06
1关于高校军训的重要性
高校军训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当然也是国家培养国防后备人才的长远战略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高校军训既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高校军训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新时期改革的重要手段,治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治理理念、环境、目标、主体、客体、资源、方式、模式、结构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军训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军同时也能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与协作的精神,使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生活作风。另外,军训工作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军训有利于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军训为学生教员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军训培养了一批学生工作骨干,巩固了军训成果,促进了学风校风建设。军训结束后,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研究表明,高校军训对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思想认识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高校军训还为社会、国家输送了大批量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关于高校军训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军训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军队等多个部门的密切协调,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才能圆满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军训工作正常发展的障碍。
部门设置的不合理,军训内容设置单调,军训制度不健全,都大大降低了军训的可操作性。李伟,李鸿,严华(2009)认为,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对高校军训工作的协调和监督也就是捉襟见肘了。另外,政府在资金保障方面又起到了主要的决策作用,经费又决定了军训整个过程的质量。曹海兰(2008)认为,高校军训经费仅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尤其就民办高校而言,经费问题大多自行解决。王敏达,张新宁(2007)认为,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王红康(2008)表明,高校新生数量不断增长,下拨学生军训经费还停留在原水平,供需矛盾突出。
在军训过程中,各大高校又成了实施军训的最直接主体,高校的军训实施方案,重视程度以及师资力量又对军训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训师资不足,影响军事教学效果,多数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理论教师。
作为军训的参与者,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军训体制的运行,而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所在教育背景又对其军训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伟、胡丽慧(2012)指出,大学生思想懒惰,基本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难以承受较为严格的约束。胡亚军(2005)、祝志高(2010)也赞同了以上的观点。因此,高校军训,不应该只是政府的一项政策,也不应该仅是高校的一项教学计划,更不应该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协调管理,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有目标性地进行军训工作。
3关于高校军训改革的探究
构建高校军训的有效机制,解决军训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实现高校军训的改革,是现代化社会高校军训的当务之急。
政府,在高校军训中作为最上层的领导机构,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许多学者对政府如何有效施行军训工作进行了探究。其中,刘宝昌(2005)、尹建强(2007)、李永宝,范双利(2014)一致认为,现代高校军训应该打破单一枯燥的模式,与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同向,大学生军训要与“中国梦”同行。陆保生、刘长文、尚云海、吴忠国(2004)指出,政府应该做好军训经费的保障工作,加大投资力度。
学校,作为政府制度政策的实行者,在改革中也体现了其必不可少的地位。有学者指出高校應该开创自己独特的主题军训模式,应该在军训前向广大新生大力宣传军训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让新生在心理上得到准备。
学生的自生原因也是军训改革中的一大困境,并且学生的这些因素存在着太多的主观能动性。郭旭娟、姚忠保、张海军、李磊(2014)认为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对军训的积极性。徐辉升、王海涛(2009)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积极锻炼好身体,为军训打好基础,并且改掉身上恶习,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4高校军训的产生与实施
军训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之后各朝各代都基本出现过对官宦子弟军训的相关记载。当时的军训大多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而被统治者所重视,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贵族官宦子弟都需要进行军训。
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的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内容主要为射箭。后春秋时期,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此外,练习战斗舞蹈也是春秋时期军事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192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实行童子军训练制度,后又令全国学校实行军训,一战结束后,教育界认为军国民教育不符合民本主义,后将“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
1929军事教育复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严格军事训练。1931年又颁布相关法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国防能力。后抗日战争爆发,军训一直停滞至抗战胜利后才重新开始。
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一系列学校试点后,军训普遍开展。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军训开展日趋成熟。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单列一章,充分体现出了国家对军训的重视。
5高校军训的内容及变化
高校军训发生的变化和改革大多发生在建国之后,从军训第一次出现在兵役法中到兵役法的修改,再到军训的试点以及普及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说明了军训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
高校军训最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军训的项目内容以及持续时间上,不同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当然军训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60年代,军训的项目主要是队列队姿、投掷手榴弹、实弹射击、拉练以及军事理论。当时的军训时长约为一个月,另外军事理论的也是学习防空课程以及枪械的构造。当时的军训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军训也十分辛苦,但是当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本上都干过农活,所以学生们还是欣然接受的。
70年代,军训的项目和军训时间较之于60年代并无差别,这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年代,所以军训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国防,针对美帝苏,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参加的军训更为严厉苛刻,军训的教官大多是武装部在职干部或者是退伍军人。
80年代,军训的主要内容是军容风纪、队列队姿、内务卫生、军体拳、拉练以及军事理论。军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让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在这个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年代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都会领取相同的军训物资:军装、水壶、被套、床单等等。当时的军训时兴“大一统”,例如头发和着装,必须完全按照规定男生剃平头,女生剪短发。
90年代以及20世纪,军训在内容方面做出了些许调整,除了之前都有的军容风貌、队列队姿、内务卫生、军体拳、拉练、军事理论之外,部分学校还增设了消防知识培训及演习、歌咏比赛、急救应急演练、安全知识讲座等等,90年代初军训时间为一个月,后慢慢发展至二至三周,军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学会独立自主的品质,但是传统的踢正步、站军姿、走方阵等还是照常进行着,军训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从60年代至今,军训的发展改革是已经50多年了,军训内容从开始的队列队姿、实弹射击、拉练、军事理论等到现在增加的歌咏比赛、安全知识讲座等。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军训在项目内容方面已经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步适应学生的需求,但是类似于站军姿、走方阵、打军体拳这类的老一套内容至今未被淘汰,这些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代学生的需要。
军训目的从开始的为了巩固国防,到现在的为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不同,军训的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训目的逐渐向学生靠拢,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
另外,军训时间从60年代的一个多月,到现在的两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缩减,这一点更是结合了当代学生的体质,适应了当代学生的需要。
在目前的高校军训中,作为参与主体的政府、学校、学生在参与军训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军训又对大学生自身至关重要。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得出,政府、学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互相了解需求,并通过沟通對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从三个维度的同时改革,才能有效实现高校军训的目标。
6总结
综合目前对大学生军训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是站在思政教育角度上研究军训的改革,较少有站在管理层面上的研究,对一些具体发生的案例以及军训素材分析不足。其次,目前较多的研究立足点更多地站在国防教育以及政府层面,对于军训的直接参与者学生分析不足。再次,许多学者就高校军训的意义进行研究,少有对其困境进行深入探索的。最后,文献中对高校军训提出的改革策略,许多建议多为空话、套话,可行性及实用性不足,对具体实施的指导借鉴意义不大。
所以基于对文献的研究,针对目前文献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查,以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反映军训过程中的共性的、本质的问题,从军训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调查。在对高校军训困境的研究中,重点研究目前军训的内容架构,军训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找其解困之道,从而促进高校军训的良性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军训 治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06
1关于高校军训的重要性
高校军训是大学生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当然也是国家培养国防后备人才的长远战略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们,高校军训既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又增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高校军训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新时期改革的重要手段,治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由治理理念、环境、目标、主体、客体、资源、方式、模式、结构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军训能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军同时也能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与协作的精神,使同学们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生活作风。另外,军训工作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军训有利于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军训为学生教员提供了锻炼自己的舞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提供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军训培养了一批学生工作骨干,巩固了军训成果,促进了学风校风建设。军训结束后,可充分发挥学生教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研究表明,高校军训对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思想认识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高校军训还为社会、国家输送了大批量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关于高校军训所面临的困境
高校军训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军队等多个部门的密切协调,相互合作,共同参与才能圆满成功。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有些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军训工作正常发展的障碍。
部门设置的不合理,军训内容设置单调,军训制度不健全,都大大降低了军训的可操作性。李伟,李鸿,严华(2009)认为,不少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对高校军训工作的协调和监督也就是捉襟见肘了。另外,政府在资金保障方面又起到了主要的决策作用,经费又决定了军训整个过程的质量。曹海兰(2008)认为,高校军训经费仅靠政府拨款是不够的,尤其就民办高校而言,经费问题大多自行解决。王敏达,张新宁(2007)认为,高校学生连年扩招,我国每年参训的学生近100万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王红康(2008)表明,高校新生数量不断增长,下拨学生军训经费还停留在原水平,供需矛盾突出。
在军训过程中,各大高校又成了实施军训的最直接主体,高校的军训实施方案,重视程度以及师资力量又对军训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军训师资不足,影响军事教学效果,多数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理论教师。
作为军训的参与者,学生更多的是接受军训体制的运行,而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所在教育背景又对其军训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伟、胡丽慧(2012)指出,大学生思想懒惰,基本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难以承受较为严格的约束。胡亚军(2005)、祝志高(2010)也赞同了以上的观点。因此,高校军训,不应该只是政府的一项政策,也不应该仅是高校的一项教学计划,更不应该是学生的被动参与,而应该是多方面的协调管理,多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有目标性地进行军训工作。
3关于高校军训改革的探究
构建高校军训的有效机制,解决军训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实现高校军训的改革,是现代化社会高校军训的当务之急。
政府,在高校军训中作为最上层的领导机构,其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许多学者对政府如何有效施行军训工作进行了探究。其中,刘宝昌(2005)、尹建强(2007)、李永宝,范双利(2014)一致认为,现代高校军训应该打破单一枯燥的模式,与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同向,大学生军训要与“中国梦”同行。陆保生、刘长文、尚云海、吴忠国(2004)指出,政府应该做好军训经费的保障工作,加大投资力度。
学校,作为政府制度政策的实行者,在改革中也体现了其必不可少的地位。有学者指出高校應该开创自己独特的主题军训模式,应该在军训前向广大新生大力宣传军训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让新生在心理上得到准备。
学生的自生原因也是军训改革中的一大困境,并且学生的这些因素存在着太多的主观能动性。郭旭娟、姚忠保、张海军、李磊(2014)认为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对军训的积极性。徐辉升、王海涛(2009)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积极锻炼好身体,为军训打好基础,并且改掉身上恶习,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4高校军训的产生与实施
军训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的奴隶社会,之后各朝各代都基本出现过对官宦子弟军训的相关记载。当时的军训大多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而被统治者所重视,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贵族官宦子弟都需要进行军训。
从西周开始,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据《礼记》《周礼》等记载,西周的大学,以习武为主,教师一般由军官担任,军训内容主要为射箭。后春秋时期,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通过参与田猎活动来实现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此外,练习战斗舞蹈也是春秋时期军事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项目。 192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实行童子军训练制度,后又令全国学校实行军训,一战结束后,教育界认为军国民教育不符合民本主义,后将“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
1929军事教育复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虎视眈眈,民国政府规定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严格军事训练。1931年又颁布相关法令,希望通过军事训练,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以及国防能力。后抗日战争爆发,军训一直停滞至抗战胜利后才重新开始。
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在一系列学校试点后,军训普遍开展。20世纪80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政治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军训开展日趋成熟。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颁布了新的兵役法,把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训单列一章,充分体现出了国家对军训的重视。
5高校军训的内容及变化
高校军训发生的变化和改革大多发生在建国之后,从军训第一次出现在兵役法中到兵役法的修改,再到军训的试点以及普及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说明了军训的改革是与时俱进的。
高校军训最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军训的项目内容以及持续时间上,不同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当然军训的内容及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60年代,军训的项目主要是队列队姿、投掷手榴弹、实弹射击、拉练以及军事理论。当时的军训时长约为一个月,另外军事理论的也是学习防空课程以及枪械的构造。当时的军训主要是为了巩固国防,军训也十分辛苦,但是当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基本上都干过农活,所以学生们还是欣然接受的。
70年代,军训的项目和军训时间较之于60年代并无差别,这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年代,所以军训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国防,针对美帝苏,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参加的军训更为严厉苛刻,军训的教官大多是武装部在职干部或者是退伍军人。
80年代,军训的主要内容是军容风纪、队列队姿、内务卫生、军体拳、拉练以及军事理论。军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让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在这个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年代里,来自天南海北的学生都会领取相同的军训物资:军装、水壶、被套、床单等等。当时的军训时兴“大一统”,例如头发和着装,必须完全按照规定男生剃平头,女生剪短发。
90年代以及20世纪,军训在内容方面做出了些许调整,除了之前都有的军容风貌、队列队姿、内务卫生、军体拳、拉练、军事理论之外,部分学校还增设了消防知识培训及演习、歌咏比赛、急救应急演练、安全知识讲座等等,90年代初军训时间为一个月,后慢慢发展至二至三周,军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学会独立自主的品质,但是传统的踢正步、站军姿、走方阵等还是照常进行着,军训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从60年代至今,军训的发展改革是已经50多年了,军训内容从开始的队列队姿、实弹射击、拉练、军事理论等到现在增加的歌咏比赛、安全知识讲座等。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军训在项目内容方面已经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步适应学生的需求,但是类似于站军姿、走方阵、打军体拳这类的老一套内容至今未被淘汰,这些内容已经不符合当代学生的需要。
军训目的从开始的为了巩固国防,到现在的为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自身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不同,军训的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军训目的逐渐向学生靠拢,重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优秀品质。
另外,军训时间从60年代的一个多月,到现在的两周,发生了很大程度的缩减,这一点更是结合了当代学生的体质,适应了当代学生的需要。
在目前的高校军训中,作为参与主体的政府、学校、学生在参与军训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军训又对大学生自身至关重要。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得出,政府、学校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合作,互相了解需求,并通过沟通對相关政策制度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从三个维度的同时改革,才能有效实现高校军训的目标。
6总结
综合目前对大学生军训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是站在思政教育角度上研究军训的改革,较少有站在管理层面上的研究,对一些具体发生的案例以及军训素材分析不足。其次,目前较多的研究立足点更多地站在国防教育以及政府层面,对于军训的直接参与者学生分析不足。再次,许多学者就高校军训的意义进行研究,少有对其困境进行深入探索的。最后,文献中对高校军训提出的改革策略,许多建议多为空话、套话,可行性及实用性不足,对具体实施的指导借鉴意义不大。
所以基于对文献的研究,针对目前文献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实地调查,以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反映军训过程中的共性的、本质的问题,从军训参与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与调查。在对高校军训困境的研究中,重点研究目前军训的内容架构,军训过程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寻找其解困之道,从而促进高校军训的良性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