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关键也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的是策略,而不是反复练习,反復训练看似熟能生巧,但实际是低效甚至无效的。真正的解题能力,是需要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生成解题经验,并从心理过程和智力活动上进行有效匹配。教师不但要多加研究,也要运用智慧。文章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明确的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策略和方法,为小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1.以学生错误角度为基础,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问题的进行较为抽象的一种总结,而古人在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总结时,也会遇到很多分歧和问题,也会存在一定的错误理解等现象。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会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却并未能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而那些错误的解法又为什么会错,使得学生在解题时,虽然知道了问题答案,但却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以及含义,一旦问题运用领域中形式呈现出来后,学生就很难理解,甚至是又会做错。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乘法知识时,布置了习题为2乘8等于多少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正确,但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却算出答案为14,这时教师问学生答案为什么是14,这名学生说“我用手指数的,先摆出一个8,然后再数出另一个8,结果等于14”,教师通过让学生现场演示一下自己的计算形式,发现学生在最后读数时发生了错误,教师应纠正学生错误读数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很快学生就答对了这一题,而且在解决类似问题时,错误率也有所降低。
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开展及时的帮助,并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解题思路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增强数学解题思路的理解,并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另外教师也应让学生能够去发现错误,并养成正确的总结经验的习惯,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在解答练习题“长10米的木材有4根,建筑房屋要用8米长的木材,问能够裁剪多少根8米长的木材?”时,一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认为“将所有的木材总长加在一起为40米,而裁剪8米的木材能够裁剪5根”,而对于这些学生的做法是与实际不符的,可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和错误,通过让学生自己开展模拟木材的裁剪工作,这时学生能够发现,在剪裁时能够剪出4根8米的,而第五根木材却是4根2米的木材,这与实际要求是不符的,通过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确,应用数学题和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简单地进行数学计算活动,更要将实际情况融合到问题当中,从而降低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犯错率。
2.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因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注重学生实践体验,这样才能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小学生因年纪较小,生活阅历较少,因此不怎么了解生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时,会发生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开展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明确了生活常识的同时,更好地解答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克”与“千克”的知识时,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的重量单位是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接触克与千克,对其代表的含义也不是特别了解,如,要求学生估计鸡蛋的重量,鸡蛋重是100( ),让学生来填写括号中的重量单位,一些学生会填写克,还有些学生会填写千克,这是由于学生未能了解生活的常识,对此,教师应向学生先介绍一些生活上的常识,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寻这些常识知识,让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克与千克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3.开展梯度训练活动,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对于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工作,教师应转变以往题海战术,但并不是不开展练习活动,而是为学生开展系统化的练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梯度式练习中掌握更多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开展三个阶段的训练活动,应开展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基础性知识,之后再开展拓展性练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有效地为学生设计教学策略,并根据小学生在解题问题时的表现,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带领学生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佘旭正.浅谈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2):87-87.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这是重视解题,实则这是忽略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少对解题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只囿于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中,这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1.以学生错误角度为基础,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数学是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问题的进行较为抽象的一种总结,而古人在对这些数学问题进行总结时,也会遇到很多分歧和问题,也会存在一定的错误理解等现象。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会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却并未能告诉学生为什么对,而那些错误的解法又为什么会错,使得学生在解题时,虽然知道了问题答案,但却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以及含义,一旦问题运用领域中形式呈现出来后,学生就很难理解,甚至是又会做错。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乘法知识时,布置了习题为2乘8等于多少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正确,但有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却算出答案为14,这时教师问学生答案为什么是14,这名学生说“我用手指数的,先摆出一个8,然后再数出另一个8,结果等于14”,教师通过让学生现场演示一下自己的计算形式,发现学生在最后读数时发生了错误,教师应纠正学生错误读数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答问题,很快学生就答对了这一题,而且在解决类似问题时,错误率也有所降低。
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开展及时的帮助,并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解题思路去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增强数学解题思路的理解,并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另外教师也应让学生能够去发现错误,并养成正确的总结经验的习惯,为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例如,在解答练习题“长10米的木材有4根,建筑房屋要用8米长的木材,问能够裁剪多少根8米长的木材?”时,一些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认为“将所有的木材总长加在一起为40米,而裁剪8米的木材能够裁剪5根”,而对于这些学生的做法是与实际不符的,可是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和错误,通过让学生自己开展模拟木材的裁剪工作,这时学生能够发现,在剪裁时能够剪出4根8米的,而第五根木材却是4根2米的木材,这与实际要求是不符的,通过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明确,应用数学题和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简单地进行数学计算活动,更要将实际情况融合到问题当中,从而降低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犯错率。
2.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因数学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当中应注重学生实践体验,这样才能为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小学生因年纪较小,生活阅历较少,因此不怎么了解生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时,会发生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开展实际应用题的练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明确了生活常识的同时,更好地解答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克”与“千克”的知识时,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接触的重量单位是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很少接触克与千克,对其代表的含义也不是特别了解,如,要求学生估计鸡蛋的重量,鸡蛋重是100( ),让学生来填写括号中的重量单位,一些学生会填写克,还有些学生会填写千克,这是由于学生未能了解生活的常识,对此,教师应向学生先介绍一些生活上的常识,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寻这些常识知识,让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来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克与千克的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
3.开展梯度训练活动,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对于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工作,教师应转变以往题海战术,但并不是不开展练习活动,而是为学生开展系统化的练习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梯度式练习中掌握更多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开展三个阶段的训练活动,应开展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基础性知识,之后再开展拓展性练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明确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性,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有效地为学生设计教学策略,并根据小学生在解题问题时的表现,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带领学生发现自己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为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佘旭正.浅谈小学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2):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