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危机阴云未散,敏锐的国际投资者已经在开始寻找新一轮的机会。在所有具有潜力的领域中,低碳经济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低碳模式 蕴育商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低碳经济也将真正走进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建立政府政策、产业结构、生活方式、金融体系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经济的必然趋势。
从微观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能量输入,可以用“零排放”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有的传统的高排放性化石能源;二是能量转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提高化石燃料的能效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能量输出过程,主要体现在增加碳汇的建设和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生产性利用上,碳汇建设中除了传统的植树造林、保护湿地外,现在正在研发的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也是能实现吸收温室气体的重要途径。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了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经理代存峰,他说:“能量流动的三个环节带来了全新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产业链,且产出效应明显。其中,低碳经济的第三个环节,能量输出过程蕴藏巨大商机亟待开发。”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在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低碳产业已经明确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200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英国政府在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中额外追加了104亿英镑以促进其发展。
“碳海”淘金 意外收获
近日,英国商务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欧洲碳基金组织在研讨会抛出了一个大单:“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煤矿、水泥、钢铁等产业集中地,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未来两年内,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公司达成5~8笔价值几千万英镑的碳交易。”
面对英国企业抛来的大单,重庆企业反应如何呢?《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工业企业,多数企业对CDM(清吉发展机制)这个词比较陌生。重庆威旺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胜福给本报讲述了公司因不了解CDM所走的一段弯路:由于不了解CDM项目,去年他们投资100多万元建了一个排污处理池,但是排污池只能将污物实现净化,却不能回收利用,运营成本很高,一年下来,就需18万元左右。
“今天,我才了解到二碳化碳可以卖钱。”秦胜福说,如果我们公司能开展CDM项目,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可以增加收益。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核准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我国在2012年前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企业却可以从清洁发展机制中获利。国际温室气体交易(简称“碳交易”)带来的是巨大商机。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获悉,上半年,该集团所属五凌电力和黄河水电公司负责运营的4个水电项目累计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33.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共获得2600万元人民币的CDM补偿资金。
中电投集团借助CDM机制在国内首家成立了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除上述4个已经交易的CDM项目外,内蒙乌拉特中旗风电项目等6个项目已经完成注册,待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后即可进行交易,全部10个项目每年将向国际碳市场销售22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将获得约合2亿元人民币的CDM补偿资金。目前,中电投集团正在积极推进后续新能源项目的CDM项目注册工作。
除此之外,美国堪萨斯州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作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此外,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淘金”。
据测算,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低碳金融 不可小视
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变革,既能将自身发展与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结合,又能为眼下庞大的虚拟经济创造足够的新需求。随之,金融体系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转型,形成低碳金融。
“低碳经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金融机构不可能小视其发展潜力与前景,低碳经济的出现,对于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金融体系也必须创新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除了开辟低碳经济的委托贷款、担保业务之外,可以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理、低碳掉漆交易等低碳金融衍生品,低碳金融必将成为银行、保险公司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发展重点。”代存峰说。
目前,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绿色信贷类项目,这不得不说是低碳金融的有益尝试。
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低碳金融必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逐步系统化。
低碳模式 蕴育商机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旦成为强制性目标,将给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革命性的转变,低碳经济也将真正走进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建立政府政策、产业结构、生活方式、金融体系四位一体的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经济的必然趋势。
从微观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能量输入,可以用“零排放”的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原有的传统的高排放性化石能源;二是能量转化,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提高化石燃料的能效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三是能量输出过程,主要体现在增加碳汇的建设和对已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生产性利用上,碳汇建设中除了传统的植树造林、保护湿地外,现在正在研发的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也是能实现吸收温室气体的重要途径。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了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节能减排融资项目经理代存峰,他说:“能量流动的三个环节带来了全新的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产业链,且产出效应明显。其中,低碳经济的第三个环节,能量输出过程蕴藏巨大商机亟待开发。”
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了向低碳型发展模式转变的进程,在英国,低碳经济及相关产业每年能创造超过1000亿英镑的产值,并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低碳产业已经明确成为英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2009年度的财政预算中,英国政府在低碳经济相关产业中额外追加了104亿英镑以促进其发展。
“碳海”淘金 意外收获
近日,英国商务代表团的成员之一欧洲碳基金组织在研讨会抛出了一个大单:“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煤矿、水泥、钢铁等产业集中地,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未来两年内,我们希望能与中国公司达成5~8笔价值几千万英镑的碳交易。”
面对英国企业抛来的大单,重庆企业反应如何呢?《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家工业企业,多数企业对CDM(清吉发展机制)这个词比较陌生。重庆威旺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胜福给本报讲述了公司因不了解CDM所走的一段弯路:由于不了解CDM项目,去年他们投资100多万元建了一个排污处理池,但是排污池只能将污物实现净化,却不能回收利用,运营成本很高,一年下来,就需18万元左右。
“今天,我才了解到二碳化碳可以卖钱。”秦胜福说,如果我们公司能开展CDM项目,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还可以增加收益。
《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核准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我国在2012年前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企业却可以从清洁发展机制中获利。国际温室气体交易(简称“碳交易”)带来的是巨大商机。
《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获悉,上半年,该集团所属五凌电力和黄河水电公司负责运营的4个水电项目累计获得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的33.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共获得2600万元人民币的CDM补偿资金。
中电投集团借助CDM机制在国内首家成立了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除上述4个已经交易的CDM项目外,内蒙乌拉特中旗风电项目等6个项目已经完成注册,待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签发后即可进行交易,全部10个项目每年将向国际碳市场销售22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每年将获得约合2亿元人民币的CDM补偿资金。目前,中电投集团正在积极推进后续新能源项目的CDM项目注册工作。
除此之外,美国堪萨斯州农民通过农田碳交易,获得了新的农业收入来源;日本则把碳排放权交易看作是“21世纪第一个巨大商机”,通过在世界各地大量购买和销售碳排放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入。此外,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全球变暖带来的商机,陆续进入全球碳交易市场“淘金”。
据测算,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低碳金融 不可小视
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变革,既能将自身发展与改善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结合,又能为眼下庞大的虚拟经济创造足够的新需求。随之,金融体系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转型,形成低碳金融。
“低碳经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金融机构不可能小视其发展潜力与前景,低碳经济的出现,对于以传统制造业为重点服务对象的金融体系提出了挑战,金融体系也必须创新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求,除了开辟低碳经济的委托贷款、担保业务之外,可以发展低碳期货、低碳证券、低碳保理、低碳掉漆交易等低碳金融衍生品,低碳金融必将成为银行、保险公司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发展重点。”代存峰说。
目前,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和国内几家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绿色信贷类项目,这不得不说是低碳金融的有益尝试。
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低碳金融必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逐步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