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失足,马有乱蹄”,在人们的日常交往过程中,即便如辩才张仪等也难免会陷入口误的窘境,有时在不经意间甚至“误”得十分离奇、“误”得非常荒诞。虽造成口误的个中原由不尽雷同,但导致的结果却不难预测:轻则贻笑大方、冷却场面,重则引发纠纷,甚或反目为仇。而一俟口误了,无应对招术者只能面呈愧色、心添懊恼,思维和语言机敏者却能自圆其说,化险为夷,甚至变“废”为宝!有例为证:
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素来放荡不羁的阮籍信口开河:“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哗然,认为他“抵牾考道”。知道口误后的阮籍自有妙释:“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杀母呢?那就连禽兽不如了。”说得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免去了杀身之祸。
真可谓四两拨千金。阮籍对口误的化解,比喻精当,解颐启智,大有“骏马跃栏不失蹄”之功效。
那么,当你出现口误后究竟如何逢凶化吉,巧妙补救呢?
借意转述法
如口误发生后不及时化解,令对方难以容忍,甚至局面有可能无法收场时,你不妨借用另一层他类义项来诠释巧解因口误产生的“麻烦”,从而“死”里逃生,走出窘境。
有一次,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婚礼上,女主持人在宴会的中途竟出现了不可原谅的口误:“各位来宾,今晚为新郎新娘送来花圈祝福的还有……”这还得了,如此喜庆的场面,居然说出这等不祥之言!顿时,整个热烈的场面一片寂然,众人相视,空气简直凝固了。男主持人低声提醒女主持人,说溜了嘴,可老到的女主持人不慌不忙:“很抱歉,我原以为美丽的新娘是朝鲜族人,因为韩国人结婚时亲友都送花……(双手合抱,意味着“圈”字)。”借他义而加以转述,成功地帮女主持人“突围”。喜事还在进行中,谁还想深究其责!
事实上,这种借意转述法很能冲淡口误的尴尬。试想,如果不这样自圆其说一番,而因此口误得罪了首长、长辈、先贤们,给本来欢娱的气氛泼了一盆凉水,你是何等的窝囊后悔?口误不化解,或许刚绽放的爱情之花就此凋谢,或许多年的挚友从此视同路人,或许,一宗垂成的大买卖从此泡汤。既然出现了口误,借用看似关联不密的其他意思来巧解一下,毕竟打了“圆场”,程度不同地能获得他人的谅解和宽恕。
超句补救法
出现了口误,就驷马难追,无法收回。面对口误,用超出“口误”句子本没有的句意作延伸式的巧妙解释,倒不失为上等之策。
一次,上海东方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哀鸣应邀到海口市主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由于去得匆忙,一上场,袁呜就闹了个口误:“现在我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光临狮子楼京剧建团庆典的各位来宾——今天参加庆典的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这时,台下缓缓站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哇塞,小姐变成了老翁!全场沉寂之后是一片哄笑……
可哀鸣自有妙招:对不起,我这是望文生义了——不过,南教授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一见到南新燕三个字,我立刻想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南飞的新燕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就像我们今天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清未的宫廷艺术,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戏曲,但是现在已经从北方流传到南方,跨过琼州海峡,飞到海南——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顿时掌声、欢呼声四起)。
袁鸣“口误”引起哄笑,当然先要道歉;但道歉之后并没有“服输”,而顺题立意,快速完成了新的命题构思——浓墨重彩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古诗之画,意在赞美老教授名字寓有诗意;一是现实之画,扣住京剧历史的话题,紧密联系“狮子楼京剧团”的成立庆典的现场语境,天衣无缝。
当然,借助于这种方法来补救口误,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奇思幻想,其所延伸出的“妙释”与口误的本意需有相关联之处,弄不好,就成了火上烧油,加重口误的“杀伤力”。
将错就错法
准备不充分、说话速度快,容易口误;心情紧张、受个人阅历和学识程度的限制,也容易口误;有时即使自己认为是很精当的遣词造句,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也能成为“口误”。顺“错”补救,借助于对原句的增减,或对原句意思的重新挖掘,加以巧妙掩饰,则能“转危为安”,甚至妙趣横生。
曾有一位企业老总,为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发动员工利用各种关系跑贷款。在一次汇报会上,一位员工对跑贷款感到很难很灰心,便引用了古人诗句“十扣柴扉九不开”来形容。老总听后大不悦。这位员工敏感地觉察到是因为自己的“口误”所致,便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虽然十扣柴扉九不开,但毕竟还有‘一开’,只要我们‘多扣’多跑,还是能够打动金融部门芳心的!”
经过这位员工科学地“调适”,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把本来的“泄气话”变成了“动员令”,如此将错就错,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既突出了跑贷款之难,又指明了艰难后的希望。将错就错法不是既错再错,而是“错错得正”,找出“错”中的亮色加以发挥。
司马昭与阮籍有一次同上早朝,忽然有侍者前来报告:“有人杀死了母亲!”素来放荡不羁的阮籍信口开河:“杀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能杀母亲呢?”此言一出,满朝文武哗然,认为他“抵牾考道”。知道口误后的阮籍自有妙释:“我的意思是说,禽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杀父就如同禽兽,杀母呢?那就连禽兽不如了。”说得众人无可辩驳,阮籍也免去了杀身之祸。
真可谓四两拨千金。阮籍对口误的化解,比喻精当,解颐启智,大有“骏马跃栏不失蹄”之功效。
那么,当你出现口误后究竟如何逢凶化吉,巧妙补救呢?
借意转述法
如口误发生后不及时化解,令对方难以容忍,甚至局面有可能无法收场时,你不妨借用另一层他类义项来诠释巧解因口误产生的“麻烦”,从而“死”里逃生,走出窘境。
有一次,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婚礼上,女主持人在宴会的中途竟出现了不可原谅的口误:“各位来宾,今晚为新郎新娘送来花圈祝福的还有……”这还得了,如此喜庆的场面,居然说出这等不祥之言!顿时,整个热烈的场面一片寂然,众人相视,空气简直凝固了。男主持人低声提醒女主持人,说溜了嘴,可老到的女主持人不慌不忙:“很抱歉,我原以为美丽的新娘是朝鲜族人,因为韩国人结婚时亲友都送花……(双手合抱,意味着“圈”字)。”借他义而加以转述,成功地帮女主持人“突围”。喜事还在进行中,谁还想深究其责!
事实上,这种借意转述法很能冲淡口误的尴尬。试想,如果不这样自圆其说一番,而因此口误得罪了首长、长辈、先贤们,给本来欢娱的气氛泼了一盆凉水,你是何等的窝囊后悔?口误不化解,或许刚绽放的爱情之花就此凋谢,或许多年的挚友从此视同路人,或许,一宗垂成的大买卖从此泡汤。既然出现了口误,借用看似关联不密的其他意思来巧解一下,毕竟打了“圆场”,程度不同地能获得他人的谅解和宽恕。
超句补救法
出现了口误,就驷马难追,无法收回。面对口误,用超出“口误”句子本没有的句意作延伸式的巧妙解释,倒不失为上等之策。
一次,上海东方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哀鸣应邀到海口市主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由于去得匆忙,一上场,袁呜就闹了个口误:“现在我荣幸地向大家介绍光临狮子楼京剧建团庆典的各位来宾——今天参加庆典的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小姐!”这时,台下缓缓站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哇塞,小姐变成了老翁!全场沉寂之后是一片哄笑……
可哀鸣自有妙招:对不起,我这是望文生义了——不过,南教授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一见到南新燕三个字,我立刻想起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南飞的新燕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就像我们今天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清未的宫廷艺术,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戏曲,但是现在已经从北方流传到南方,跨过琼州海峡,飞到海南——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呀……(顿时掌声、欢呼声四起)。
袁鸣“口误”引起哄笑,当然先要道歉;但道歉之后并没有“服输”,而顺题立意,快速完成了新的命题构思——浓墨重彩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古诗之画,意在赞美老教授名字寓有诗意;一是现实之画,扣住京剧历史的话题,紧密联系“狮子楼京剧团”的成立庆典的现场语境,天衣无缝。
当然,借助于这种方法来补救口误,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奇思幻想,其所延伸出的“妙释”与口误的本意需有相关联之处,弄不好,就成了火上烧油,加重口误的“杀伤力”。
将错就错法
准备不充分、说话速度快,容易口误;心情紧张、受个人阅历和学识程度的限制,也容易口误;有时即使自己认为是很精当的遣词造句,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也能成为“口误”。顺“错”补救,借助于对原句的增减,或对原句意思的重新挖掘,加以巧妙掩饰,则能“转危为安”,甚至妙趣横生。
曾有一位企业老总,为解决企业资金短缺,发动员工利用各种关系跑贷款。在一次汇报会上,一位员工对跑贷款感到很难很灰心,便引用了古人诗句“十扣柴扉九不开”来形容。老总听后大不悦。这位员工敏感地觉察到是因为自己的“口误”所致,便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虽然十扣柴扉九不开,但毕竟还有‘一开’,只要我们‘多扣’多跑,还是能够打动金融部门芳心的!”
经过这位员工科学地“调适”,真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把本来的“泄气话”变成了“动员令”,如此将错就错,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既突出了跑贷款之难,又指明了艰难后的希望。将错就错法不是既错再错,而是“错错得正”,找出“错”中的亮色加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