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情缘

来源 :乐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co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于1964年9月21日,主要从事中国民族音乐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当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民族声乐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理论专业的师生及附中民乐学科的师生共260余人分入该院工作、学习,连同中国音乐研究所也归属该院领导。到“文化大革命”期间,与中央音乐学院一起并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直到1977年12月27日,文化部在展览馆剧场召开的“庆祝恢复六所艺术院校大会”上,才宣布撤消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恢复原中央音乐学院的名称和建制。1980年10月16日,文化部林默涵副部长在中央音乐学院全院大会上,宣布了文化部关于恢复中国音乐学院的决定。中央音乐学院仍保留民乐系,民族音乐专业的师生可按个人意愿自主择校。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可是关系到我们前程的大事情啊。有时候,当一个人面临抉择、而且对所抉择的两条路都难以预料时,是相当困苦的。在此之前,就有几位领导找过我谈话,有的领导说:以后中国音乐学院就是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学府了,象你这样的高材生是我们极为需要的。而你也只有在中国音乐学院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如果留在中央院,将永远成为西洋音乐天地中的一个附属品,有什么前途啊?下决心来中国音乐学院吧。有的领导说:在中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才是全国艺术院校中的重点大学,我们是要大力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要将民乐系办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民族音乐基地。一分院,师资会严重不足,我们正在考虑让你们这些高材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呢。怎么样?下决心留下来吧。
  双方都要我下决心,这决心可怎么下呀?为此事,我和王国潼老师、刘逸安老师、父亲以及同学们讨论了多次,多数的意见还是留在中央音乐学院。除了看到中央音乐学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外,还考虑到在中央院音乐的接触面比较宽、各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比较强等因素;更重要的一点是,王国潼老师即将要调入中央院工作。我们班里大部分的同学也都倾向于留在中央院,于是在12月14日,一辆大客车,将我连人带行李搬回了鲍家街43号的院本部。
  人回来了,可院本部尚未安排好我们的住宿和琴房。我们班的同学们都十分体谅学院的难处,就在小礼堂边上临时开了两个大教室做宿舍,男生一间,女生一间。没有琴房,同学们到处“打游击”,楼道里、厕所中、操场边、工地上,反正什么犄角旮旯都能听到我们练琴的声音。直至1981年2月份,状况才有所改善,但我们全班同学都无怨无悔,照样个个成绩优秀。
  俗话说“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又说“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此话一点不假。
  那是在1980年的8月份,有一个国家级的民乐团在友协排练场作出访前的审查演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也准备要去香港,文化部就给我们发了观摩票。
  8月17日,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穿上父亲给的一身粗布工作服,带着二胡就去了友协排练场。因为我曾在此住过一个月,所以对地形十分熟悉,没费劲就找到了这位二胡演奏家。一进屋,先是恭恭敬敬地叫了声“老师”,然后做自我介绍道:我是北京五金厂的工人,叫杨杰,自幼喜欢二胡,就是苦于找不到老师。前几天,在这里看了你们的演出,啊呀,佩服极了。尤其是您的二胡独奏和广东音乐,太好了,我兴奋得回去都睡不好觉。我一定得来跟您学学,这个机会可不能错过。这位老师一听,根本没当回事,因为作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演奏家,平时来拜访的爱好者自然不少。既然晚上没什么事,而这个爱好者又这么虔诚,那就教教吧。于是,泡上一杯清茶,(不是给我喝的)往床沿上一坐,指着凳子说:你坐在这儿,拉给我听听。我略一欠身,道了一声“谢谢”,就打开了琴盒,他一见这把二胡,就说:“哟!你这把二胡不错啊,是你的?”
  这把二胡当然是不错了,它是王国潼老师亲自为我去上海民族乐器厂定做的、由王根兴师傅制作的一把紫檀二胡,按现价不低于一万元人民币。我说:“不是,不是,我哪会有这么好的二胡呢?这是我一个朋友的,他在剧团工作,今天特地问他借来拉一下的。”他把二胡接过去,拉了几下,赞不绝口,然后把二胡递给我。
  “你拉什么曲子呢?”
  “先拉一首《秦腔主题随想曲》吧”。
  “你会拉《秦腔主题随想曲》啊,这曲子可不好拉。来,拉拉看。”
  这首《秦腔主题随想曲》是我参加比赛、出国演出必拉的拿手曲目,当时也是仗着年轻人的一股朝气,加上受过名师的精心培育,拉出来自然还听得过去。一曲终了,只见他沉吟了半晌,说:你不像是一个业余爱好者啊,你这水平一般搞专业的都比不了,你为什么不搞专业呢?
  我心中暗笑,嘴上还一个劲地谦虚道:“老师您过奖了,我这就是自己学着玩玩的,这点水平哪个专业团体会要我啊,下面我再拉一首《豫北叙事曲》,您一定要多多指教。我又拉了一首《豫北叙事曲》,拉完后将二胡递到他的手里,说:这首《豫北叙事曲》我刚学的,实在拉不出味道。老师,请您拉一遍,让我学习学习吧。”这次他却不敢接我的琴了,疑惑地说:“你是跟谁学的?我聽着教你的这个老师可不是一般人啊。”
  但我还是装着什么都不懂地说:“我哪有什么老师啊,不过是和几个朋友常在一起玩玩而已。这不今天我就找到老师了吗?老师您就教教我吧。”他还是不敢接我的琴,说:你拉吧,你拉吧,这首《豫北叙事曲》我也不熟。我又说:“老师啊,前几天我听您演出拉的广东音乐真有味道,我回去找了一个谱子也拉拉,可没人教实在不行,要不您教教我《雨打芭蕉》吧。”
  我说完拉了一曲《雨打芭蕉》,这首乐曲也是我出国演出时的保留曲目,一听就知道不是随便找个谱子拉了几天的水平。他听完后,又仔细地打量打量我一身工人的打扮,思考了一会儿,问道:你真是北京五金厂的工人吗?我说:是啊,你没看我下了班,工作服还没来得及换就赶来了吗?他又试探性地问道:你想不想搞专业啊?我做出一副很迫切的样子,说:想啊,我从小就想搞专业,可考音乐学院考不上,考团体人家不要。咳!总归还是没有老师教,自己水平低呗。他一听高兴地说:我们团要人啊,你来不来?等我们出国回来,我带你去拉给我们团长听一下,这事就成啦。这二胡要进人嘛,其实就是我说了算。怎么样?   我心里很得意,但外表却显得十分遗憾地说:“啊呀,你们团不在北京吧?”
  “嗯,在济南。”
  “你们团要是在北京就好了,要去外地,我父母亲一定不放我去的。我家里就我一个孩子,平时晚一点回去都不让。这可怎么办呢?”
  他一听,也有些着急地说:“我们团是部队编制,待遇很好的。你回去和你父母亲好好商量商量,这是我的地址,一个月后你写信和我联系,好不好?”说着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上了他的联系地址。
  我站起来,双手接过纸条,再三称谢后,告别出来。他一直将我送出友协排练场,看着我骑上自行车。过了三四年后,我以中央音乐学院教师的身份第二次见到他,他竟没有认出我来。这位老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后来我们的关系也一直很好。我一直很内疚在年轻不懂事的时候曾欺骗过他,想找个机会向他道歉,不料在几年前他却不幸因病去世了。
  时间一晃,到了1982年,我们就要面临毕业了。这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毕业生,党中央十分重视,1月5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高等院校毕业生报告会”,有一万二千多人参加了大会,薄一波副总理在会上作了报告,号召毕业生们响应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的专业毕业考试是4月2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小礼堂举行的,这一天正是我进京四周年的纪念日,这次的毕业考试是对我四年来学习的一次检验。那天的音乐会来了很多观众,北京一些文艺团体的负责人都到场了。因为这一届学生在外面的名气很大,所以各乐团、剧院都想争取到几个毕业生,来充实本单位的艺术实力。
  作为一个学生,对毕业音乐会自然是下了苦功的。演出结束后,当我看到王国潼老师面带笑容的神情时,提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各文艺团体的同行们都上台来向我祝贺演出成功。中央民族乐团的周耀锟老师当即询问我,毕业后愿不愿意去他们团工作。但我的志向是想留校当一名教师,对二胡的演奏艺术作进一步的研究。可在我能否留校的问题上,系领导的看法并不统一,正副系主任为此争论不下,几成反目,只得请示院领导的意见。
  在留校的问题上,我十分感激赵沨院长的知遇之恩,他批示说:“赵寒阳是我院的优秀学生,应该予以留校工作。”但某系领导仍说:赵寒阳即使留校,系里也不要,哪个部门要就哪个部门要去。
  我听了这样的消息心中十分不安,此时有老师建议我毕业后去附中工作。经过我再三思考及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后,最后认可了这个选择,在毕业志愿书上填写了第一志愿为“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我们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王直老师一起去颐和园、圆明园春游,照了不少相。大家知道,这是毕业前的最后一次聚会了,毕业后各奔东西,再要聚齐就不容易了。果然在此以后,全班同学就再也没有聚齐过。在2002年我们班毕业二十周年时,曾举行过一次小小的聚会,但到会人数只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家看着当年的照片,感慨万分。尤其还请来了我们的班主任王直老师,和教我们视唱练耳课的沈松涛老师。看着老师那苍老的面容,同学们心里都是酸酸的,不知道用什么語言才能表达我们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6月30日,学院宣布了我们的毕业分配方案。全系除了我留在附中民乐学科工作外,还有八位同学留在大学民乐系任教。有人就说开风凉话了:赵寒阳不是能吗?又是比赛获奖,又是出国演出,这下让他教小儿科去吧。我当时如同胸中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同时也暗暗地下决心,就要在这“小儿科”上闯出自己的一条新路来。
  在7月5日参加完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首都高等学院毕业生大会”后,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此结束了。以后就要踏上社会了,可路该怎么走?人该怎么做?说实在话,我还没有准备好。
  (全文完)
其他文献
摘要:古琴与里拉琴分别作为中国和古希腊国乐器代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虽然所处时代、文化体系不尽相同,但两者在起源和音乐风格、历史地位与乐教思想、发展变迁与形制之美等多个方面具有共性,又各有特色。从比较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有助于明了两者的异同,挖掘古琴与里拉琴的文化内涵,丰富中西音乐风格研究深度,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及西方音乐美学的认知与理解。  关键词:古琴 里拉琴 乐教思想 音乐风格 形制之美  古
期刊
5月19日,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201音乐厅,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腾蛟起凤,气氛热烈。我国第一届民族乐器表演专业博士生毕业音乐会正在火爆进行中。随着二胡协奏曲《太阳祭》的圆满收弓,赵元春二胡独奏音乐会落下帷幕。鲜花、掌声带着京城孟夏的凉爽氤氲,簇拥着这位年轻的二胡演奏家。  赵元春博士期间的音乐会由三场风格迥异的演奏会组成:第一场以《丝弦上的中国》为主题,以讲演和演奏的形式,分析了中国5个地域风情作
期刊
提起音乐界的李季达,当年延安的文艺界和“前鲁艺”(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校长李伯钊)的同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建国后,他却默默无闻,甚至销声匿迹,其人、其事也鲜为人知,实令人唏嘘不已。在耄耋之年,为缅怀这位音乐界的奇才、怪才,仅就半个世纪前个人的所见、所闻简述于后,以飨读者。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以李先念为首的新四军五师(豫鄂皖边区),和以王树声为首的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以王震为首的三五九旅南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在这100年间,无数革命志士用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动人故事。在无数艺术家手中由此诞生了许许多多传唱中华民族风骨的经典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用生命谱写的乐章——作曲家李遇秋情系“长征”  李遇秋是《长征组歌》曲作者集体中
期刊
摘要:木笛(竖笛)是欧洲最古老的木管吹奏乐器之一,拥有丰厚的历史沉淀,不仅作为西方早期木管乐器被演奏与研究,同时也被广泛运用到儿童音乐教学中。本文以学龄前、中小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入手,系统分析、归纳与研究了我国的木笛教育及木笛在线课程、社会艺术教育应用,并对推进我国木笛学科建设,促进和普及木笛在我国中小学及社会音乐教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木笛 竖笛 木管乐器 课堂器乐 教育  Blockfl?t
期刊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力已在文化产业领域内开展,国家积极倡导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艺术节正如火如荼地在全球范围开展。通过国际知名艺术节来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艺术节的完善与拓展,是当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对瑞士国际著名琉森音乐节发展理念与运营模式进行客观分析,为国内艺术节日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思考。  关键词:艺术管理 国际艺术节 古典音乐 音乐节  在大众对精神内容需
期刊
万家铭(万wan)是一名低调而极富才华的音乐人,代表作有奥运歌曲《圣火传奇》《燕归巢》等,还为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等多部影视作品编曲,与谭咏麟、周华健、韩红等几乎所有的大陆和港澳台知名歌手都有过合作。万wan抗癌多年,其妻、著名音乐人崔迪一直不离不弃、悉心照护,两人相互扶持,成就了一番爱情佳话。2020年1月底,万wan不幸去世,留下了诸多精彩的音乐作品,以及无数圈内好友不散、不竭的红尘思念。 
期刊
1995年,来自马来西亚的光良和品冠组成“无印良品”,发行华语专辑并斩获各大奖项,一时风头无两。  2019年,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政宏和俊颉成立“JandZ”,开始对于华语原创音乐的探索,堪称未来可期。  两人看上去温柔又纯净,像是初夏午后的和煦阳光,明亮却不刺眼,拉长了这一段美好时光的剪影。  创作方面,通常是政宏负责作词,俊颉谱曲并制作Demo。演唱上没有明确规划主唱与和声的角色,而是边听边想
期刊
于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五至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中国交响乐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  于海指挥解放军军乐团及中国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等二十余支职业交响乐团及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澳大利亚国家军乐团、美国陆军军乐团、俄罗斯红军歌舞团等著名团队举办音乐会千余场,出
期刊
2018年,北京的10月正是秋高气爽,一改夏天的炎热。我和家人去南锣鼓巷游玩,顺着河沿走到了前海西街17号的恭王府,这个院儿里我曾经是常客,它的前身是中国音乐学院。  我学艺比较早,小时候天性聪颖,受家庭影响,自幼学习了很多乐器。年少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张黑色胶木老唱片,上面有一首古筝名曲《渔舟唱晚》,我立刻被那优美的旋律吸引住了。要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初,老百姓的生活都不富裕,拿出三百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