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结合自己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并初步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数学中的注意问题,期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有效途径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里健康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合作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数学课堂实施合作学习。
一、创设合作教学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内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我在讲解分式的符号法则一节时,用小组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得出了分式的符号法则,即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练习巩固以后,我紧紧抓住刚才小组讨论发言时,一名组员阐述分式的符号变化特点为:有一个负号时,可把它放在任意一个位置,有两个负号时,可把它们一起去掉。鼓励小组,能否把符号法则用口诀的形式表达出来。看哪个小组的口诀最精彩。这时高潮又起,小组讨论热烈,组员跃跃欲试,一个小组总结出:一个负号任意走,两个负号可去了。我肯定后鼓励说:“编的能再上口一些吗?”另一个小组抢着发言:一个负号任意跑,两个负号都去掉。我说:“用任意不太好,太随便了。”一个组长抢着说:“用随意,一个负号随我们的意到任何一个位置。”“一个负号随意跑,两个负号都去掉。”这是多么具有灵气和创新的句子啊!可见,创设好合作交流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一课,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以下四道计算题:①(x+2)(x-2);②(1+3a)(1-3a);③(x+5y)(x-5y);④(y+3z)(y-3z).
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出答案,再启发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这4道题的算式和结果有什么特点?是什么规律导致它们有相似甚至相同的运算结果呢?学生观察几分钟并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发挥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效能,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迷惑、混沌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课中,我提出下面的问题:(am+bm+cm)÷m应该怎样计算?能否根据乘除互为逆运算解决这个问题?观察运算结果,你能否总结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并引导学生思索,在学生感到困惑之时,教师随之展开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在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讨论中“学他”和“自检”,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
五、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总之,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 有效途径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里健康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合作交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数学课堂实施合作学习。
一、创设合作教学的几种形式
1.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1】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2.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2】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3.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桂林两大购物中心微笑堂和百货大楼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微笑堂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百货大楼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二、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内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在参与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没有小组长,而且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优等生的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参与意识。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三、营造课堂上良好的合作气氛
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看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有“解放感”、“轻松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如我在讲解分式的符号法则一节时,用小组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得出了分式的符号法则,即分式的分子、分母、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练习巩固以后,我紧紧抓住刚才小组讨论发言时,一名组员阐述分式的符号变化特点为:有一个负号时,可把它放在任意一个位置,有两个负号时,可把它们一起去掉。鼓励小组,能否把符号法则用口诀的形式表达出来。看哪个小组的口诀最精彩。这时高潮又起,小组讨论热烈,组员跃跃欲试,一个小组总结出:一个负号任意走,两个负号可去了。我肯定后鼓励说:“编的能再上口一些吗?”另一个小组抢着发言:一个负号任意跑,两个负号都去掉。我说:“用任意不太好,太随便了。”一个组长抢着说:“用随意,一个负号随我们的意到任何一个位置。”“一个负号随意跑,两个负号都去掉。”这是多么具有灵气和创新的句子啊!可见,创设好合作交流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善于把握合作时机,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方差公式》一课,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以下四道计算题:①(x+2)(x-2);②(1+3a)(1-3a);③(x+5y)(x-5y);④(y+3z)(y-3z).
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出答案,再启发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这4道题的算式和结果有什么特点?是什么规律导致它们有相似甚至相同的运算结果呢?学生观察几分钟并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发挥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效能,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迷惑、混沌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课中,我提出下面的问题:(am+bm+cm)÷m应该怎样计算?能否根据乘除互为逆运算解决这个问题?观察运算结果,你能否总结出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并引导学生思索,在学生感到困惑之时,教师随之展开分组讨论,然后让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在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讨论中“学他”和“自检”,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
五、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总之,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