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课程总目标有如下叙述:“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出如下要求:“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能力。”而在当今的高考模式下,学生所有的能力,只能在试卷的解题中反映。在平时的每次练习、考试后,总能听到一些学生说:“这道题我会做的,那道题我能得分的,可是因为……否则我将……”之所以会这么频繁地出现上述现象,我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同学在测试时没有认真审题,从而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错误,丢失了许多应该得到的分。如果我们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规范解题的习惯,那么将会大大减少这种考试后后悔的现象,在提高学生物理考试成绩上也会出现飞跃。
一、影响学生审题的因素
1.学生的智力因素。
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是对审题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智力活动水平以智力活动为基础,是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在物理解题中,智力活动水平还包括本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例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等效替代、建立模型等思想和方法),以及进行物理解题的分析、求解技巧,等等。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在上述诸方面加强训练和锻炼,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否准确、深入,对此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将直接影响审题的成败。当题中对知识的运用比较简单时,审题的过程也比较简洁和概括,学生较易成功。但当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比较复杂,或者题目设置的情境学生比较陌生且文字较长时,审题往往要反复进行,而这时学生的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对审题成效的影响因素将更加明显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的人,对此知识应用的题目不可能清晰地审题。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生因身体原因或因考试心情慌张等非智力因素对审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提高审题能力,应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断调节自身的心理,避免胆怯心理,防止审题时紧张、不安心理的出现。要尽量减小非智力因素对审题的不利影响,争取审题时泰然自若、注意力集中。
二、遇到物理问题时的审题方法
首先粗读题目。快速阅读,此阶段只要求大致了解题意,对题目有初步印象;初步建立物理情境,暂不要求十分关注具体数据。为了更有利于了解题意,应尤其注意题中的插图。物理试题往往都有插图,插图是题干的重要补充,熟悉插图有助于迅速了解和熟悉题目。
然后是精读题目。根据快速阅读后在脑海中建立的初步情境,再细读精读题干,排除干扰信息和说明性背景文字,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并用笔在题干上标注,以便解题时应用。关键词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关描述物理情境的关键词,例如:在水平面上、在竖直平面内,重力场、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平行板电容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等等;另一类是有关物体运动过程性的关键词,例如:匀速射入、转动,平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等。另外在精读时要分析清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了几个物理过程,每个过程可抽象、简化成怎样的物理模型,遵循什么物理规律,这几个物理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相互联系,每个过程题干中给出了哪些数据,等等。如能很好地完成上述的分析,根据每个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列出相关方程式,必能顺利求解。
当然,要使学生能有效地审题,还必须培养学生在审题中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题目的阅读能力,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能力,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等等。
审题的首要一步是阅读题目文字和题图,以全面感知题目内容,理解题意。在阅读时要逐字逐句地读,对题目中每一个概念,每一层语法关系,每一个关键词、关键句的物理含义,专用术语的意义以至标点都要搞清楚,才能在题目涉及的千变万化的物理过程中确定出物理变化的方向、变化的制约因素,从而明确题目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核心。
在物理题目中,将已知条件隐藏起来是物理题的一大特征,因此审题时审清隐含条件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我们在平时练习中就要注意掌握审清隐含条件的技巧,提高审题的质量。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知道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约定俗成,因此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
2.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
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物理现象,马上便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3.扩大知识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面宜宽不宜窄,即使是一些仅需了解的知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有些物理量的某些数据(比如物质的密度、比热等)之间的大斜关系也应知道并牢记,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均为220V,所以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均为220V。
4.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5.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
有些物理量无任何内在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总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审题训练,掌握基本的审题技巧,辅以正确的数学运算,学生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影响学生审题的因素
1.学生的智力因素。
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是对审题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智力活动水平以智力活动为基础,是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在物理解题中,智力活动水平还包括本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例如,物理中的理想化、等效替代、建立模型等思想和方法),以及进行物理解题的分析、求解技巧,等等。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在上述诸方面加强训练和锻炼,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否准确、深入,对此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晰,将直接影响审题的成败。当题中对知识的运用比较简单时,审题的过程也比较简洁和概括,学生较易成功。但当题目涉及的物理过程比较复杂,或者题目设置的情境学生比较陌生且文字较长时,审题往往要反复进行,而这时学生的知识和规律的理解程度对审题成效的影响因素将更加明显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的人,对此知识应用的题目不可能清晰地审题。
3.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生因身体原因或因考试心情慌张等非智力因素对审题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要提高审题能力,应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不断调节自身的心理,避免胆怯心理,防止审题时紧张、不安心理的出现。要尽量减小非智力因素对审题的不利影响,争取审题时泰然自若、注意力集中。
二、遇到物理问题时的审题方法
首先粗读题目。快速阅读,此阶段只要求大致了解题意,对题目有初步印象;初步建立物理情境,暂不要求十分关注具体数据。为了更有利于了解题意,应尤其注意题中的插图。物理试题往往都有插图,插图是题干的重要补充,熟悉插图有助于迅速了解和熟悉题目。
然后是精读题目。根据快速阅读后在脑海中建立的初步情境,再细读精读题干,排除干扰信息和说明性背景文字,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并用笔在题干上标注,以便解题时应用。关键词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关描述物理情境的关键词,例如:在水平面上、在竖直平面内,重力场、匀强电场、匀强磁场、平行板电容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等等;另一类是有关物体运动过程性的关键词,例如:匀速射入、转动,平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等。另外在精读时要分析清楚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经过了几个物理过程,每个过程可抽象、简化成怎样的物理模型,遵循什么物理规律,这几个物理过程中存在怎样的相互联系,每个过程题干中给出了哪些数据,等等。如能很好地完成上述的分析,根据每个物理过程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列出相关方程式,必能顺利求解。
当然,要使学生能有效地审题,还必须培养学生在审题中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对题目的阅读能力,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能力,物理过程分析能力,等等。
审题的首要一步是阅读题目文字和题图,以全面感知题目内容,理解题意。在阅读时要逐字逐句地读,对题目中每一个概念,每一层语法关系,每一个关键词、关键句的物理含义,专用术语的意义以至标点都要搞清楚,才能在题目涉及的千变万化的物理过程中确定出物理变化的方向、变化的制约因素,从而明确题目要解决的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核心。
在物理题目中,将已知条件隐藏起来是物理题的一大特征,因此审题时审清隐含条件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我们在平时练习中就要注意掌握审清隐含条件的技巧,提高审题的质量。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知道一些约定俗成的提法的含义。
课本上经常用一些固定的提法来说明某些现象,这些提法中的某些词语由于已约定俗成,因此具有确定不变的含义,知道了这些提法的含义,就等于知道了隐含条件。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
2.掌握一些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
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物理现象,马上便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如“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的是平衡力。
3.扩大知识面,记住一些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知识面宜宽不宜窄,即使是一些仅需了解的知识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对有些物理量的某些数据(比如物质的密度、比热等)之间的大斜关系也应知道并牢记,如“在照明电路中接了三盏灯……”。因为照明电路电压均为220V,所以隐含条件为:三灯并联,其电压均为220V。
4.熟练掌握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在理论、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发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了它们,就能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如“两个用电器串联在某一电路中……”,由串联电路规律可知:电流强度处处相等,所以隐含条件为:流过两灯的电流强度相等。又如“两用电器并联在某一电路中……”,很显然,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隐含条件为:两灯两端电压相等。
5.注意寻找一些物理量之间的外在关系。
有些物理量无任何内在联系,但人为附加一些条件后,便可使它们有一定的外在关系。找出这些关系,就找出了隐含条件。如“一天平两边分别放一铁块和一铝块,天平平衡……”,由天平平衡条件可知,其隐含条件为:铁块和铝块质量相等。
总之,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审题训练,掌握基本的审题技巧,辅以正确的数学运算,学生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