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11”后的美国,带着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看世界:要么是美国,要么是恐怖主义
冷战结束时,布热津斯基曾毫不讳言美国独步天下的优势,“美国在全球力量四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在军事方面,它有无可匹敌的在全球发挥作用的能力;在经济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在技术方面,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领域保持着全面领先地位;在文化方面,美国文化虽然有些粗俗,却有无比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世界的青年中……这四方面加在一起,使美国成为惟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但“9·11”给了骄傲的美国迎头一击。五年之后,人们从悲痛和惊愕中慢慢醒来,进一步发现,陨落的“双子星”对美国的改变远远不止于一次撞击。
美国战略转移
从冷战结束到“9·11”,这一期间的美国,主要注意力仍然是关注传统的大国间的竞争与威胁。
首先,前苏联大厦将倾前夕,利用海湾战争,美国树立了在中东地区的绝对权威。此后的几年里,处于“一超多强”优势中的美国,最大限度地肢解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发动科索沃战争,将俄罗斯的影响逐出巴尔干。在亚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对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实施围堵。美国军事战略的目标是防止大国崛起。
“9·11”之后,美国开始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第一要务,将本土防御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并认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全球性任务”。
国家间战争,任何敢于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一方势必要承受道义上的谴责,而恐怖分子对此则无任何顾忌。因此“9·11”事件后,美国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它认为,如果所谓的“流氓国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与恐怖主义势力相勾结,那么美国本土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美国对任何与核武器有关的风吹草动都保持高度警觉。无论是朝鲜的核武器开发,还是伊朗的铀浓缩,时时刻刻吸引着美国的眼球。
美国认同分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主流人群基本上有着比较接近的血脉和文化,被称为WAPs,即White(白人)、Anglo-Saxon(盎格鲁—撒克逊)和Protestant(清教徒)。他们在控制美国政治、经济的同时,其族裔、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特征也构成了美国认同的主体。
但美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移民史。怀着各式各样“美国梦”的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这片“新大陆”。美国由众多移民群体叠加起来,时刻需要寻找共同的机体和文化因子来维系国家认同并在世界上表征自己。
多元主义与美国国内仍然占据主流的WAPs认同一直在互相挑战,而“9·11”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天平的倾向。
以预言了“文明冲突”著名的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新著《我们是谁: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中认为,“美国认同”前景堪忧。
他说,虽然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还认同美国信念的原则,但族裔、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将使美国变成一个诸如奥匈帝国之类的松弛邦联,而对美国核心文化的挑战可能引发本土美国人的反弹,引发新的种族主义,从而导致国内种族关系的紧张和族群间的冲突。
因此,他希望,全体美国人不分种族和族裔共同复兴美国的核心文化,“重新认同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认同盎格鲁清教徒价值观,说英语,维持欧洲文化遗产,以及认同美国信念的原则”。
可以说“9·11”给了亨氏一个机会,让他把“文明的冲突”这一国际政治的命题,变成了美国国内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只有WAPs才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多元主义最终只能让美国“国将不国”。“9·11”之后的美国,不仅要在国内,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强化WAPs认同。过多地强调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不免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涂上了“单边主义”底色。
安全感重建漫漫无期
自南北战争后,美国本土再没有丁点儿战火。因此安全感成为美国人普遍的心理特征。安全也让美国人引以自豪——因为我在美国,所以我是安全的,因为我是美国人,所以我是安全的。
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和美国的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美国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自恃国力强大基础上。“9·11”在一瞬间将其化为齑粉。美国人认识到,恐怖主义威胁从此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安全感是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是长期积累出来的感觉。人们感到是否安全,来自于亲身体验,成型漫长却脆弱易变。重塑民众的安全感,其实就是在重塑美国人信心,但恐怖主义活动的无规律性,使得“重塑信心”具有反复性。
几年下来,美国民众的安全感虽然尚在逐渐恢复,但结果却仍不能让人满意。
“9·11”事件三周年之时,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尽管恐怖主义依旧是美国人的心头大患,但是美国人对遭受恐怖袭击的担心程度已经降到了“9·11”之前的水平,而且把国际恐怖主义视作“紧迫威胁”的美国人数量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5年“9·11”事件四周年之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民众又认为当前恐怖主义威胁同“9·11”袭击时相比大致相当或有所增加。最近英国警方破获的袭击阴谋,就再次给美国人泼下一盆冷水。
“9·11”后的美国,带着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看世界:要么是美国,要么是恐怖主义。“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仅破坏了“9·11”后世界对美国短暂的同情和支持,还引发了更多对美国的仇恨。伊拉克战争,使得一个原本没有恐怖主义的国家堕落成孳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愈加强硬的单边外交政策,导致对美国更大仇恨,继而招致更疯狂的恐怖主义袭击,最终美国人还是不得不在提心吊胆中继续着生活。很多美国人都知道,“9·11”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更难恢复的,恐怕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祥和与平静。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研究院)
冷战结束时,布热津斯基曾毫不讳言美国独步天下的优势,“美国在全球力量四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在军事方面,它有无可匹敌的在全球发挥作用的能力;在经济方面,它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火车头;在技术方面,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领域保持着全面领先地位;在文化方面,美国文化虽然有些粗俗,却有无比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世界的青年中……这四方面加在一起,使美国成为惟一的全面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但“9·11”给了骄傲的美国迎头一击。五年之后,人们从悲痛和惊愕中慢慢醒来,进一步发现,陨落的“双子星”对美国的改变远远不止于一次撞击。
美国战略转移
从冷战结束到“9·11”,这一期间的美国,主要注意力仍然是关注传统的大国间的竞争与威胁。
首先,前苏联大厦将倾前夕,利用海湾战争,美国树立了在中东地区的绝对权威。此后的几年里,处于“一超多强”优势中的美国,最大限度地肢解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发动科索沃战争,将俄罗斯的影响逐出巴尔干。在亚太,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对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实施围堵。美国军事战略的目标是防止大国崛起。
“9·11”之后,美国开始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第一要务,将本土防御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并认为“这是一项长期的全球性任务”。
国家间战争,任何敢于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一方势必要承受道义上的谴责,而恐怖分子对此则无任何顾忌。因此“9·11”事件后,美国更加关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它认为,如果所谓的“流氓国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与恐怖主义势力相勾结,那么美国本土将面临巨大的安全威胁。美国对任何与核武器有关的风吹草动都保持高度警觉。无论是朝鲜的核武器开发,还是伊朗的铀浓缩,时时刻刻吸引着美国的眼球。
美国认同分裂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主流人群基本上有着比较接近的血脉和文化,被称为WAPs,即White(白人)、Anglo-Saxon(盎格鲁—撒克逊)和Protestant(清教徒)。他们在控制美国政治、经济的同时,其族裔、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特征也构成了美国认同的主体。
但美国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移民史。怀着各式各样“美国梦”的移民,从世界各地涌入这片“新大陆”。美国由众多移民群体叠加起来,时刻需要寻找共同的机体和文化因子来维系国家认同并在世界上表征自己。
多元主义与美国国内仍然占据主流的WAPs认同一直在互相挑战,而“9·11”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天平的倾向。
以预言了“文明冲突”著名的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在新著《我们是谁: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中认为,“美国认同”前景堪忧。
他说,虽然美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还认同美国信念的原则,但族裔、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将使美国变成一个诸如奥匈帝国之类的松弛邦联,而对美国核心文化的挑战可能引发本土美国人的反弹,引发新的种族主义,从而导致国内种族关系的紧张和族群间的冲突。
因此,他希望,全体美国人不分种族和族裔共同复兴美国的核心文化,“重新认同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认同盎格鲁清教徒价值观,说英语,维持欧洲文化遗产,以及认同美国信念的原则”。
可以说“9·11”给了亨氏一个机会,让他把“文明的冲突”这一国际政治的命题,变成了美国国内政治问题。在他看来,只有WAPs才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多元主义最终只能让美国“国将不国”。“9·11”之后的美国,不仅要在国内,而且要在世界范围内强化WAPs认同。过多地强调对自身价值观的认同,不免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涂上了“单边主义”底色。
安全感重建漫漫无期
自南北战争后,美国本土再没有丁点儿战火。因此安全感成为美国人普遍的心理特征。安全也让美国人引以自豪——因为我在美国,所以我是安全的,因为我是美国人,所以我是安全的。
这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和美国的国家认同联系在一起。美国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自恃国力强大基础上。“9·11”在一瞬间将其化为齑粉。美国人认识到,恐怖主义威胁从此会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安全感是对环境的心理反应,是长期积累出来的感觉。人们感到是否安全,来自于亲身体验,成型漫长却脆弱易变。重塑民众的安全感,其实就是在重塑美国人信心,但恐怖主义活动的无规律性,使得“重塑信心”具有反复性。
几年下来,美国民众的安全感虽然尚在逐渐恢复,但结果却仍不能让人满意。
“9·11”事件三周年之时,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尽管恐怖主义依旧是美国人的心头大患,但是美国人对遭受恐怖袭击的担心程度已经降到了“9·11”之前的水平,而且把国际恐怖主义视作“紧迫威胁”的美国人数量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05年“9·11”事件四周年之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80%的美国民众又认为当前恐怖主义威胁同“9·11”袭击时相比大致相当或有所增加。最近英国警方破获的袭击阴谋,就再次给美国人泼下一盆冷水。
“9·11”后的美国,带着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维看世界:要么是美国,要么是恐怖主义。“单边主义”外交政策,不仅破坏了“9·11”后世界对美国短暂的同情和支持,还引发了更多对美国的仇恨。伊拉克战争,使得一个原本没有恐怖主义的国家堕落成孳生恐怖主义的温床。愈加强硬的单边外交政策,导致对美国更大仇恨,继而招致更疯狂的恐怖主义袭击,最终美国人还是不得不在提心吊胆中继续着生活。很多美国人都知道,“9·11”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而更难恢复的,恐怕是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祥和与平静。
(作者单位: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