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会生成一些意外情况,而这些“意外”都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合理地利用,它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意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意外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总希望教学能够按照课前预设好的情况来开展教学,然而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未预料到的问题,生出许多“意外”。针对这些偏离教学预设的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些“意外”转化成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一、巧用“意外”,改变预设
虽然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设想了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课堂是动态的,每个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个体,所以再完备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预知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意外。
如在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意外。笔者问:“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有的学生说去过,有的学生说没去过。于是,笔者问:“不管你们去过还是没过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西湖的美景吧!我给大家准备了幻灯片,可惜这个幻灯片里只有文字,缺少美丽的图片。在你们电脑E盘里有一个名为“杭州西湖”的文件夹,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片。你们能根据课本89页的提示,尝试把这些图片插入到文字中吗?”
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笔者的要求,成功地将文件夹中的图片导入到幻灯片中。当展示到同学甲的作品时,有位学生大声叫道:“老师,他的图片不是您提供给我们的,而是他自己上网找的。”面对这种突发情况,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能自己下载图片的行为,并且作品图文并茂,修饰得很漂亮。下课后,笔者私下问他:“为什么上网搜索图片?”他告诉笔者:“我不喜欢老师提供的图片,所以就上网找了自己喜欢的图片。”后来,笔者反思:是不是自己给了学生太多的局限?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上网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呢?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教学中,笔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的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二、抓住“意外”,拓展教学
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该好好抓住课堂中出现的教学意外,借机施教,拓展教学。”
在教学《遨游因特网》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打开“江苏省中小学信息计算学习网”。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难以控制激动的情绪,所以还没等笔者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打开游戏网站、视频网站等。笔者当即抓住这种意外进行德育,教导学生课堂是学习的地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随意打开游戏网站玩游戏,不但占用了学习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学生听后,都自觉地关闭了游戏网站。
三、利用“意外”,培养创新
当讲解某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提出质疑,或给出不同的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应扼杀学生的创新想法。如在教学《下载文字》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下载文字和下载图片的方法十分相似,在学习了《下载图片》后,学生只需要模仿下载图片的方法,就可以轻松完成《下载文字》的学习任务。然而,有位学生遇到了一个难题:网页上的文字不能用鼠标选中,无法保存。面对这个课堂意外,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换个网页试试,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存无法用鼠标选中的文字。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并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课程: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严惠娥.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0).
[3]张冬梅.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意外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总希望教学能够按照课前预设好的情况来开展教学,然而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未预料到的问题,生出许多“意外”。针对这些偏离教学预设的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些“意外”转化成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资源。
一、巧用“意外”,改变预设
虽然教师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设想了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课堂是动态的,每个学生都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个体,所以再完备的课前预设也不可能预知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意外。
如在教学《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意外。笔者问:“同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有的学生说去过,有的学生说没去过。于是,笔者问:“不管你们去过还是没过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西湖的美景吧!我给大家准备了幻灯片,可惜这个幻灯片里只有文字,缺少美丽的图片。在你们电脑E盘里有一个名为“杭州西湖”的文件夹,里面有很多美丽的图片。你们能根据课本89页的提示,尝试把这些图片插入到文字中吗?”
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笔者的要求,成功地将文件夹中的图片导入到幻灯片中。当展示到同学甲的作品时,有位学生大声叫道:“老师,他的图片不是您提供给我们的,而是他自己上网找的。”面对这种突发情况,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能自己下载图片的行为,并且作品图文并茂,修饰得很漂亮。下课后,笔者私下问他:“为什么上网搜索图片?”他告诉笔者:“我不喜欢老师提供的图片,所以就上网找了自己喜欢的图片。”后来,笔者反思:是不是自己给了学生太多的局限?为什么不能让学生上网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呢?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次教学中,笔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的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二、抓住“意外”,拓展教学
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该好好抓住课堂中出现的教学意外,借机施教,拓展教学。”
在教学《遨游因特网》时,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课堂上,笔者让学生打开“江苏省中小学信息计算学习网”。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难以控制激动的情绪,所以还没等笔者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打开游戏网站、视频网站等。笔者当即抓住这种意外进行德育,教导学生课堂是学习的地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随意打开游戏网站玩游戏,不但占用了学习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学生听后,都自觉地关闭了游戏网站。
三、利用“意外”,培养创新
当讲解某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提出质疑,或给出不同的答案。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不应扼杀学生的创新想法。如在教学《下载文字》时,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片段:下载文字和下载图片的方法十分相似,在学习了《下载图片》后,学生只需要模仿下载图片的方法,就可以轻松完成《下载文字》的学习任务。然而,有位学生遇到了一个难题:网页上的文字不能用鼠标选中,无法保存。面对这个课堂意外,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换个网页试试,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存无法用鼠标选中的文字。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意外”,并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课程: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严惠娥.信息技术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10).
[3]张冬梅.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