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掌握字词的解释、句子的翻译,或会背诵和默写,或领会文章的主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放在重要地位。文章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大铁椎传》一课的教学为例,指出教师应通过发现质疑、论证推理、反省建构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使学生形成批判性阅读的习惯,从而使其能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并从文本中受到情感熏陶,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应用策略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和思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让学生通过文言文教学“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阅读中建构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改变,也必然要求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要在诵读、翻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这种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前认知结构有一个批判性的态度,不断质疑并且挖掘答案。因此,教师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放在重要地位。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它的特点又有哪些呢?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 ”的直译。“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在理论上,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并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西方的教育研究者与工作者们已经开发了很多旨在增強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每一个教学程序都给批判性思维做出了自己的操作定义。在国内,钟启泉教授引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的界定,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主张的思考”。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倾向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批判性思维必须以一般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一些特定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核心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蒂什曼和帕金斯则概括了“积极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七种“关键特征”:智慧冒险、智慧好奇、寻找理解、智慧策略、智慧严谨、寻求和评价理性、反省认知。
三、批判性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文言文教学?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发现质疑、论证推理、反省建构。而教师的核心作用就体现在提问,以对话性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下面笔者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大铁椎传》一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发现质疑
好奇心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步入思维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批判性思维价值的问题。
在讲授《大铁椎传》的课前,笔者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心中的大侠,有的学生问“什么是大侠”,笔者这才发现,原来陪伴70后、80后的武侠小说在90后的眼中竟是完全陌生的。和一群不懂什么是大侠的学生去解读什么是侠义精神,课堂的讨论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学生也会因为陌生感而失去兴趣。所以笔者以一个字来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侠”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师:(投影小篆的“■”字)如何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读这个字?
生1: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大人夹着两个小人。
生2:我觉得是下边的两个小人在扶着一个大人。
师:《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从人。夾聲。夾者、持也。”那么不管是谁主谁次,我们都可以说“侠”有“扶持、帮助”的基本义。
师:《墨子·经说上》说:“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就是大侠。那么我们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大铁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是一位大侠?
通过解读文字,使学生对“侠”的基本概念有个浅层的了解后,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人物。
(二)论证推理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课堂上还是要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后能够求同存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提出问题后就放任自流,要及时发现学生具有独创性的意见,对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使讨论进入更深的层面。
师:大铁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是一位大侠?
生1:星夜与强盗决斗的场面说明他是一个武艺高强、勇猛过人的人。
生2:大铁椎相貌丑陋,饭量很大,而且沉默寡言,非常神秘。 生3:从大铁椎与宋将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大铁椎是一个重情重义、坦荡磊落的人。
生4:我认为他是一个大侠,因为他能劫富济贫,锄强扶弱。
生5:我不认为他是大侠,因为文中提到他“腰多白金”,但并没有提到他把钱都济贫救困了,而且他和强盗搏斗,也不一定是锄强扶弱,说不定也可能是“黑吃黑”。
生6:我觉得生5说的不对,因为文中说宋将军是个“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的威名远播的人,大铁椎能来投奔他,说明他肯定不是一个坏人,否则大铁椎又不是没钱,为什么还来投奔宋将军呢?
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铁椎是大侠时,有学生能提出相反意见,这种敢于怀疑,并准确提出证据的做法正是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的典型表现。针对这两个相反意见,学生们你来我往展开了争论,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激发。于是笔者及时抓住这个矛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隐含信息,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师:讨论到这里,其实大家又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大铁椎为什么要投奔宋将军?又为什么离开了他?
学生经过再一次细读文本,发现大铁椎是因为宋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于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离开是因为宋将军缺乏胆气,不足用,不是个豪杰。找出答案后,笔者又给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魏禧力主反清复明,花了相当的精力研读《左传》,写了十卷《左传经世》探讨治道与兵谋兵法,又曾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之志。所以,他以敬佩之情写大鐵椎,也是写他心目中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写他心目中强烈的复明愿望。学生们通过知人论世,更加了解了“大铁椎”这个人物形象,从“皆不足用”一语,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找到真正的英雄干一番大事。
至此,学生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后达成了统一:大铁椎确实是一位豪放勇猛、为国为民的大侠。同时他们对于侠义精神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三)反省建构
批判性思维下的阅读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反省与建构,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促进学生心灵的变革与成长,使学生在文本中发现世界、认识人生,领悟生命、体验感情,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建构完整的人”。
师:侠客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跳出那个特殊的年代,回到现在。当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侠义精神呢?金庸先生在评价《感动中国》的一个女记者时曾说:“不是拿刀剑的才叫侠义,拿起笔来主持正义也是侠义。”你能否仿照金庸先生的话“不是……才叫侠义,……也是侠义”续写几句话,来谈谈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侠义精神?
生1:不是拼得你死我活才叫侠义,用头脑救人于水火之中也是侠义。
生2:不是劫富济贫才叫侠义,自己慷慨解囊也是侠义。
生3:不是舍生取义才叫侠义,做一件小事去帮助别人也是侠义。
生4:不是快意恩仇才叫侠义,保护身边的人也是侠义。
师:看来大家对于当代社会的侠义精神的看法有很多共同之处。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当代都需要什么样的侠义精神。
生5:我觉得现在不是以暴制暴的时代了,法治社会也不能劫富济贫,要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
生6:我觉得我们现在不需要高强的武功,也不一定需要特殊的才能,只要能为社会、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叫侠义。
师:很多人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觉得侠都必须有武,必须有一点过人的本事,那是因为古代是人治而非法治,人治就存在很多的弊端。当人们的权利得不到保护,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渴望有侠客出来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而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渠道去保护自己的权利,所以在当代社会其实行侠是可以没有武的。越好的社会越不需要武侠。
师:“侠义精神”并非挑战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律体制,也不是对于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一种不分职业、不论身份,人人都挺身而出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小到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大到维护民族、国家的尊严,做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保有那份侠义精神,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最初教学设计时设定的情感目标就是在当今社会连“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问题都需要讨论的时候,给学生以精神的引领,希望使他们真正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明确自己的使命,同一些鄙俗行为作斗争,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只凭一节课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学生在课堂发言时,还是在课后的随笔中,都经常提到“我们应该像大铁椎这样的大侠一样……”,可见这节课确实令他们印象深刻,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冲击。
以上针对《大铁椎传》一课的教学,探讨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语文课的根本目标就是建构人的精神,所以要求教师及时准确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期从文本中受到情感熏陶,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享受审美乐趣。
“批判性阅读”在中国阅读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孟子就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中庸》中也有“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的学习思想,其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就包含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少基本的阅读问题,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从而挖掘出超越文章本身的更深层意义,得到更多的真相。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且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013ZJK016)和广东省教科院2014年度课题《语文教师实践性智慧生成规律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4-A-b063)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应用策略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阅读和思考,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让学生通过文言文教学“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阅读中建构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教学目标的改变,也必然要求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转变教学方法,要在诵读、翻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互相启发,共同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这种思维训练的关键是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前认知结构有一个批判性的态度,不断质疑并且挖掘答案。因此,教师在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同时更要将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放在重要地位。
二、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那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它的特点又有哪些呢?
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 Thinking ”的直译。“Critical 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在理论上,人们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并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西方的教育研究者与工作者们已经开发了很多旨在增強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教学程序。基本上,每一个教学程序都给批判性思维做出了自己的操作定义。在国内,钟启泉教授引用《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中的界定,认为: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主张的思考”。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决策的思维倾向和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方面构成的。批判性思维必须以一般性思维能力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一些特定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核心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我校准。蒂什曼和帕金斯则概括了“积极的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七种“关键特征”:智慧冒险、智慧好奇、寻找理解、智慧策略、智慧严谨、寻求和评价理性、反省认知。
三、批判性思维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那么如何将批判性思维运用于文言文教学?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发现质疑、论证推理、反省建构。而教师的核心作用就体现在提问,以对话性思维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下面笔者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大铁椎传》一课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一)发现质疑
好奇心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步入思维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具有批判性思维价值的问题。
在讲授《大铁椎传》的课前,笔者让学生们说说自己心中的大侠,有的学生问“什么是大侠”,笔者这才发现,原来陪伴70后、80后的武侠小说在90后的眼中竟是完全陌生的。和一群不懂什么是大侠的学生去解读什么是侠义精神,课堂的讨论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学生也会因为陌生感而失去兴趣。所以笔者以一个字来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侠”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
师:(投影小篆的“■”字)如何从说文解字的角度解读这个字?
生1: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大人夹着两个小人。
生2:我觉得是下边的两个小人在扶着一个大人。
师:《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从人。夾聲。夾者、持也。”那么不管是谁主谁次,我们都可以说“侠”有“扶持、帮助”的基本义。
师:《墨子·经说上》说:“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这就是大侠。那么我们要了解的这位主人公大铁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是一位大侠?
通过解读文字,使学生对“侠”的基本概念有个浅层的了解后,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人物。
(二)论证推理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课堂上还是要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再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最后能够求同存异,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同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只提出问题后就放任自流,要及时发现学生具有独创性的意见,对生成性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使讨论进入更深的层面。
师:大铁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是一位大侠?
生1:星夜与强盗决斗的场面说明他是一个武艺高强、勇猛过人的人。
生2:大铁椎相貌丑陋,饭量很大,而且沉默寡言,非常神秘。 生3:从大铁椎与宋将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大铁椎是一个重情重义、坦荡磊落的人。
生4:我认为他是一个大侠,因为他能劫富济贫,锄强扶弱。
生5:我不认为他是大侠,因为文中提到他“腰多白金”,但并没有提到他把钱都济贫救困了,而且他和强盗搏斗,也不一定是锄强扶弱,说不定也可能是“黑吃黑”。
生6:我觉得生5说的不对,因为文中说宋将军是个“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的威名远播的人,大铁椎能来投奔他,说明他肯定不是一个坏人,否则大铁椎又不是没钱,为什么还来投奔宋将军呢?
在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铁椎是大侠时,有学生能提出相反意见,这种敢于怀疑,并准确提出证据的做法正是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的典型表现。针对这两个相反意见,学生们你来我往展开了争论,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批判性思维得到激发。于是笔者及时抓住这个矛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隐含信息,理解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师:讨论到这里,其实大家又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大铁椎为什么要投奔宋将军?又为什么离开了他?
学生经过再一次细读文本,发现大铁椎是因为宋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于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离开是因为宋将军缺乏胆气,不足用,不是个豪杰。找出答案后,笔者又给出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魏禧力主反清复明,花了相当的精力研读《左传》,写了十卷《左传经世》探讨治道与兵谋兵法,又曾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之志。所以,他以敬佩之情写大鐵椎,也是写他心目中能干大事的真正英雄,写他心目中强烈的复明愿望。学生们通过知人论世,更加了解了“大铁椎”这个人物形象,从“皆不足用”一语,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找到真正的英雄干一番大事。
至此,学生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后达成了统一:大铁椎确实是一位豪放勇猛、为国为民的大侠。同时他们对于侠义精神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三)反省建构
批判性思维下的阅读教学还应该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反省与建构,使学生能够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促进学生心灵的变革与成长,使学生在文本中发现世界、认识人生,领悟生命、体验感情,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即“建构完整的人”。
师:侠客精神,已化为我们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跳出那个特殊的年代,回到现在。当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侠义精神呢?金庸先生在评价《感动中国》的一个女记者时曾说:“不是拿刀剑的才叫侠义,拿起笔来主持正义也是侠义。”你能否仿照金庸先生的话“不是……才叫侠义,……也是侠义”续写几句话,来谈谈我们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侠义精神?
生1:不是拼得你死我活才叫侠义,用头脑救人于水火之中也是侠义。
生2:不是劫富济贫才叫侠义,自己慷慨解囊也是侠义。
生3:不是舍生取义才叫侠义,做一件小事去帮助别人也是侠义。
生4:不是快意恩仇才叫侠义,保护身边的人也是侠义。
师:看来大家对于当代社会的侠义精神的看法有很多共同之处。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当代都需要什么样的侠义精神。
生5:我觉得现在不是以暴制暴的时代了,法治社会也不能劫富济贫,要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
生6:我觉得我们现在不需要高强的武功,也不一定需要特殊的才能,只要能为社会、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叫侠义。
师:很多人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觉得侠都必须有武,必须有一点过人的本事,那是因为古代是人治而非法治,人治就存在很多的弊端。当人们的权利得不到保护,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渴望有侠客出来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而在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渠道去保护自己的权利,所以在当代社会其实行侠是可以没有武的。越好的社会越不需要武侠。
师:“侠义精神”并非挑战现有的社会制度或者法律体制,也不是对于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的个人英雄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一种不分职业、不论身份,人人都挺身而出维护社会正义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小到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大到维护民族、国家的尊严,做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保有那份侠义精神,有所思考,有所行动。
最初教学设计时设定的情感目标就是在当今社会连“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问题都需要讨论的时候,给学生以精神的引领,希望使他们真正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于真理的追求,明确自己的使命,同一些鄙俗行为作斗争,唤醒他们灵魂中的羞耻、愤怒和勇气。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只凭一节课是无法完全实现的,但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学生在课堂发言时,还是在课后的随笔中,都经常提到“我们应该像大铁椎这样的大侠一样……”,可见这节课确实令他们印象深刻,使学生受到了一定的思想冲击。
以上针对《大铁椎传》一课的教学,探讨了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语文课的根本目标就是建构人的精神,所以要求教师及时准确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期从文本中受到情感熏陶,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享受审美乐趣。
“批判性阅读”在中国阅读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孟子就提出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中庸》中也有“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的学习思想,其中的“审问”“慎思”“明辨”就包含了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的思想。这种阅读方式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减少基本的阅读问题,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从而挖掘出超越文章本身的更深层意义,得到更多的真相。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且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项目《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规律研究》(项目编号:2013ZJK016)和广东省教科院2014年度课题《语文教师实践性智慧生成规律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4-A-b063)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