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该醒了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f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的需求仍然很大,这为“中国制造”带来诸多表面上的好处。首先,这促成了在过去30年中中国的出口额大幅上升,中国在2010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同时,这促进了中国的制造工业发展,使企业和政府都加大了固定设备的投资,还使人民币稳定升值。中国人民具有更高的购买力了,生活水平相应提高。
  一枚硬币的两面
  然而硬币都有两面,我们非常容易看到这个现象所带来的好处,而忽略了背后所隐含的问题。首先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即将失去,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低于中国,能生产出同质的产品。这方面的问题不再赘述。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品质量。中国企业很少拥有自己的品牌,更多是代工或者生产某个产品的零部件。顾客的消费心理是,如果某个品牌的口碑好,他们会记住品牌所在地而不管这个产品具体是在哪里制造的。如日本的索尼、美国的戴尔。但如果这个产品出了问题,比如我的索尼电脑的排风系统坏了,我会仔细去看,发现原来这个排风系统是中国生产的,就会对中国产品留下不好的印象,而并不会对索尼品牌所在地日本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口碑仍在不停下滑
  在2004年和2010年,我和《质量管理》杂志联合起来做过两次调查,主要针对美国的消费者群体。根据顾客问卷调查的反馈我们发现,“中国制造”已经让顾客感觉到“被欺骗”。从2004年到2010年,情况不但没有被改善,反而越来越糟。2010年,“中国制造”产品的平均得分是2.802,介于“被欺骗”和“不值这个价”之间。而在2004年,中国产品的平均得分为3.467,虽不理想,但至少比现在的情况好多了。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消费者心里的价值降低了将近20%。
  做一个横向的比较,中国制造和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相比,情况也不容乐观。同样从这个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产品的得分为2.097(差的等级),非中国制造的产品得分为7.585(好的等级)。我们还调查了顾客对国内外制造的产品使用寿命,国外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为72.12月,中国制造的产品的使用寿命仅为27.31月。
  有需求≠受欢迎
  但是,仍有源源不断的商品从中国出发运往全球各地。比如在2010年,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价值达到5.88万亿美元。我们都会问,既然中国制造的口碑如此之差,为何需求还如此旺盛呢?
  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目前中国的企业非常善于生产组织类产品(organizational product),却没有能力生产出消费者类产品(customer product)。组织类产品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超市货。特点是同质化、价格低、使用寿命短、高故障率。中国出口到海外的货物,下游客户大多数是大型零售商,例如沃尔玛、塔吉特(target)之类的超市,而无法直面消费者的需求。大型超市选择供货商的最大原则就是低价,使用寿命短反而可以促使顾客多次购买。这样看来,中国制造是海外很多超市的理想供货商。短期来看,这可以增加利润,但与那些不断创新、直面顾客需求的企业相比,迟早是会被淘汰的。与组织类产品相比,消费者类产品的特点是差异化、高质量、以消费者需求为第一满足点。这就要求企业不断创新,倾听消费者的声音。例如苹果,以‘‘创新”作为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动力,以客户的完美体验作为企业使命。该醒了
  中国的企业家该醒了。他们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在中国,很多企业家的自我感觉都非常好。他们生产低价的衣服、玩具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很大的市场占有率,觉得自己已经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去改变?所以,改变企业家观念的第一步就是要唤醒他们。是时候该做出改变,中国的企业离成功还很远呢。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被唤醒,跟着消费者需求走,发展本土的汽车产业和电子产业,建立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举动。中国现在所处的阶段和日本二战之前的一个状况有些相似,产业的发展初期,就如现在的中国所经历的,产量的大幅提升能迅速获取市场,但下一阶段呢?具体说来,中国企业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1 调整企业的发展思路,从以往单纯满足最低产品要求至0把产品质量提升到平均水平以上。
  2 把发展重心放在原材料的质量监控和安全生产上。提高中国产品的可信赖性。
  3 重视设计流程,强调创新,用“创新”理念把3个P紧紧联系起来,分别是人(peopIe)、产品(product)和流程(processes)。
  4 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产品对人工劳动力的过度依赖。
  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品牌,没有品牌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有了品牌,企业自然会对质量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自然会重视产品的安全性和降低故障率,肯定会把创新贯穿到整个流程中。到那个时候,企业生产的已不仅仅是组织类产品了,面对的下游客户已经不是执行低价策略的各种超市,而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需求,直接接受他们的选择。有自己的品牌,会促使企业去生产消费者类产品。
其他文献
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白手起家,营建了阿里商业帝国,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阿里巴巴和旗下的淘宝、支付宝、菜鸟物流等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电子商务模式。  同样是互联网企业的掌门人,李彦宏、马化腾都有技术背景,文科生马云不然。但他在采访中很自信地说,和李彦宏、马化腾比起来,自己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管理、组织和人心。这也是马云成就阿里巴巴最核心的要素。  上下三板斧  马云曾表示阿里不是商业帝国而是
期刊
任正非不喜闪光灯,很长一段时间拒绝媒体的报道,以至于过去要描述任正非时,媒体会请柳传志这样与他同一级别的企业家点评一番。  三十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任正非担任刚创立的华为公司总裁,从此带领这家民营公司一步步成长为全球通信行业领导者。过去一百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在价值分配上更多地倾斜于资本方的利益。有学者认为,华为所选择的“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评价和“劳动者普遍持股制”的分配理念,某种程度上
期刊
如前文所述,管理思想不断向追求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演进。管理的工具和方法也更为精确,但是我们依然没有完全摆脱经济的波动与萧条,应对危机依然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理想化的理性人假设无法对危机作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2001年以来,已有四位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分别是乔治 ·阿克洛夫、丹尼尔 · 卡尼曼、罗伯特 · 席勒和理查德 · 泰勒。
期刊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亚洲金融风暴过后,日本很多大公司都出现问题,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京瓷公司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市值最高的公司。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这家经历了四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屹立不倒还得到了持续发展的公司。他们发现京瓷的经营方式与“阿米巴虫”的群体行为方式非常类似,于是给它取名“阿米巴经营”。  这些年,关于“阿米巴经营”如何落地的论文很多,它成了一种模式。然而,如果要想理解它的精髓,仍然需要回
期刊
如果不是因为无力偿还今年10月到期的那笔1.34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不是随后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百货业鼻祖、经营历史超过125年的西尔斯(Sears, Roebuck and Co.)其实早已被世人遗忘。虽然商界精英们多以打造百年老店为奋斗目标,但眼前这家行将迟暮的百年老店,充其量不过就是一条普通的新闻标题。  听起来有些无情,但商业世界向来残酷。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尔斯就陷入了漫长的衰
期刊
今天的亚马逊在美国人眼中是“一家什么都做的公司”,它不但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也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42%的网站由它提供支持;它还推出了Kindle和席卷美国市场的Echo智能音箱,以及人工智能助理Alexa;为了给primer会员提供福利,顺便成了在线影视巨头。不但如此,去年它还以约130亿美元收购了线下连锁零售商全食超市。而贝索斯是这个商业帝国的缔造者。  他的时间观与众不同  回到贝索斯
期刊
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之后,创新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五种形式,分别为:(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新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得新材料;(5)实现一种新的组织。之后我们的创新理论,基本都在熊彼特的框
期刊
人在他的虚构中,也在他的行为和实践中,本质上都是一个说故事的动物。……人的关键问题不是关于他们自己的原创身份的问题;假如我首先能够回答“在怎样的故事里,我能发现自己那一部分”,我就能够回答“我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带着一个或多个被赋予的人物角色——那些指派给我们的人物角色,我们进入人类社会,并且,为了能够理解他人对我们的反应和我们对这反应的理解,我们不得不了解人物。  ——阿拉斯戴尔·麦金泰尔 《追
期刊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认为,在短期内,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可以带来经济发展,但从长期视角来看,技术进步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2008年,爆发于美国并蔓延至全球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全球数年的经济停滞甚至是衰退。中国金融市场相对独立,所受的冲击较小,但经济依然陷入了停滞。彼时,社会的技术环境并未出现重大的创新,因此这一时期,受到关注的管理理论大多涉及企业战略层面,希望通过企业战略调整发
期刊
有一个笑话:领导在台上讲话,70后听得非常激动,觉得领导说得很对;80后听到不认可的地方,愤然而走;90后一直听到最后,最后大家都鼓掌,他也跟着鼓掌。70后就问他,“看来你对领导讲话还挺有共鸣的?”90后扬起头纳闷地说:“是吗?”  90后与80后如此不同,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正是如此。刚步入职场的90后已经展示出了让人惊讶的灵活性和社交能力。他们比80后处事更圆滑,不太会和领导直接发生对抗。不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