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调研发现,《新目标》英语课程改革主要出现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学生的学习状态出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两极分化严重、学习心理负担重和心理健康问题严重。为此,笔者建议,改变学习方式、改变教师角色、正确看待“差生”以及更新观念,注重反思等措施。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 课程改革问题 学习状态 改革对策
引言
《新目标英语》这套教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像我们太和九中这样体校的学生? 对此,在今年材到底适不适合暑假继续教育期间,本人做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知识内容切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当前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和体校的学生,因为这套英语教材要有六年的小学英语基础学生才能开始学习。我们城市小学英语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常作为副科对待,每周2-3节课,学了就忘;而农村小学多半不开英语,即便开,也是非英语专业的老师任课。入学后,初中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祢补这些缺憾,接着就上七年级课本,效果很差。再者,《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词汇量多,对于没一点英语基础或是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和同行们争论、交流过后,我们基本达成共识: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反思要具体,改进要落到实处,注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和培养。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之现状
目前,教学改革总的形式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结起来有四点,“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
1.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目标》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但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便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混淆,实施过程模糊。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不计,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其目标,始定终弃。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期含义,深解其价值,出现了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总之,目标多维化,定位不当,导致英语教师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虚化。
2.教学内容泛化。《新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出现了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轻教材,重开发。英语教师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网络资源,教学成了无本之源。第二,虚设情境。设置情境理应提倡,但“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则有东施效颦之嫌。第三,粉饰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要实,要自然,不要刻意的去粉饰它,牵强附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3.教学过程形式化。《新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是可喜的,但缺乏学情分析的设计,就出现了形式化。教学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化和递进的与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的过程。
4.教学手段媒体化。语言交际要还原真实的语境,不是虚拟的再现,首先,不能把“对话”变成“问答”,对话应该是真实的,交际式的,不应该是教学式的对话。其次,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演练。探究学习与教学实际不符或存在着冲突。最突出的问题是,把过去课堂教学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媒灌”,过多的媒体呈现,不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描述能力以及体验与感悟,我们老师应该明白,媒体手段永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
二、学习状态调研与体验
1.两极分化严重。课堂观察发现,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八年级下学期,掉队现象严重。农村中的的学生,在八年级小学期会出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20%,似听非学的也有近20%,只听不写的有约40%,只有10%-20%的学生脸上有积极参与的神色。粗略估计,40%的“学困生”是态度原因,另有40%“学困生”是方法原因。
2.学习心理负担重。问卷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许多学生认为作业量重,调研分析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其原因主要有: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作业设计单调乏味;家长和教师应试心理过重,导致学生心理逆反。
3.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实践与教育能力,这就使得教师教育教条化和情绪化,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如早恋、出走等。加上家长对这种突发的逆反准备不够,缺乏相应疏导,结果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从调研中,我们深感到初中课程改革的艰巨与困难,认真反思过后,建议如下:
1.改变学习方式。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2.改变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源于教师角色的改变,“任务型”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建议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要学会反思和创新;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3.正确看待“差生”。要正确对待“学困生”,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时刻带着两颗心。一是爱心,每一个差生都有其闪光之点,可爱之处,只有你用心去爱,具备了爱心,才会真正地关心差生,努力地转化差生;二是耐心,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到实效。通过实践与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体态语言评价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焦急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更新观念,注重反思。反思即研究,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第一,教学反思应以课标为依据,方向对,路就不会漫长。第二,教学反思重点应在学生学习上,如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思维开发与训练,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等。第三,教学反思的形式应灵活多样,“说”和“写”是两种有效方式。“说”:说成功经验,说不足之处,说问题与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思维碰撞,产生火花,问题会渐渐明朗,思路会渐趋清晰。“写”:写教学案例,写教学日志,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写研究报告,提升个人理性经验,也让同伴共享反思成果。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实践和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起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J].2005.5.
【关键词】新目标英语 课程改革问题 学习状态 改革对策
引言
《新目标英语》这套教农村学校的学生?到底适不适合像我们太和九中这样体校的学生? 对此,在今年材到底适不适合暑假继续教育期间,本人做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部分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知识内容切合学生的英语学习需要——口语交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符合当前英语习惯的纯正英语。而部分教师则认为这套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学校的学生和体校的学生,因为这套英语教材要有六年的小学英语基础学生才能开始学习。我们城市小学英语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常作为副科对待,每周2-3节课,学了就忘;而农村小学多半不开英语,即便开,也是非英语专业的老师任课。入学后,初中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祢补这些缺憾,接着就上七年级课本,效果很差。再者,《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词汇量多,对于没一点英语基础或是基础相当薄弱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教师在教学进度上根本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和同行们争论、交流过后,我们基本达成共识: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反思,反思要具体,改进要落到实处,注意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考察和培养。下面就新课改谈谈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之现状
目前,教学改革总的形式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结起来有四点,“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过程的形式化、教学手段的不合理”。
1.教学目标虚化。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目标》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但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实施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便出现了教学目标虚化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混淆,实施过程模糊。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常常被忽略不计,教学过程中无法真正实现其目标,始定终弃。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任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期含义,深解其价值,出现了有其名无其实的现象。总之,目标多维化,定位不当,导致英语教师教学中顾此失彼,目标虚化。
2.教学内容泛化。《新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足够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出现了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第一,轻教材,重开发。英语教师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网络资源,教学成了无本之源。第二,虚设情境。设置情境理应提倡,但“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则有东施效颦之嫌。第三,粉饰联系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要实,要自然,不要刻意的去粉饰它,牵强附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3.教学过程形式化。《新目标》课堂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是可喜的,但缺乏学情分析的设计,就出现了形式化。教学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断深化和递进的与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的过程。
4.教学手段媒体化。语言交际要还原真实的语境,不是虚拟的再现,首先,不能把“对话”变成“问答”,对话应该是真实的,交际式的,不应该是教学式的对话。其次,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演练。探究学习与教学实际不符或存在着冲突。最突出的问题是,把过去课堂教学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媒灌”,过多的媒体呈现,不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描述能力以及体验与感悟,我们老师应该明白,媒体手段永远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主要手段。
二、学习状态调研与体验
1.两极分化严重。课堂观察发现,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八年级下学期,掉队现象严重。农村中的的学生,在八年级小学期会出现,一节课中毫无反应的学生有近20%,似听非学的也有近20%,只听不写的有约40%,只有10%-20%的学生脸上有积极参与的神色。粗略估计,40%的“学困生”是态度原因,另有40%“学困生”是方法原因。
2.学习心理负担重。问卷调查显示:近70%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许多学生认为作业量重,调研分析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导致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其原因主要有:课堂教学不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作业设计单调乏味;家长和教师应试心理过重,导致学生心理逆反。
3.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了解不够,缺少该方面的教育实践与教育能力,这就使得教师教育教条化和情绪化,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抵触,如早恋、出走等。加上家长对这种突发的逆反准备不够,缺乏相应疏导,结果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三、建议与对策
从调研中,我们深感到初中课程改革的艰巨与困难,认真反思过后,建议如下:
1.改变学习方式。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式,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2.改变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源于教师角色的改变,“任务型”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建议教师的角色要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控制者变为帮助者;主导者变为引导者;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教师的角色要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要学会反思和创新;实施者变为开发者,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执行者变为决策者。
3.正确看待“差生”。要正确对待“学困生”,教师对待“学困生”要时刻带着两颗心。一是爱心,每一个差生都有其闪光之点,可爱之处,只有你用心去爱,具备了爱心,才会真正地关心差生,努力地转化差生;二是耐心,差生的转化是一个十分复杂艰难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一定要持之以恒地抓,坚持不懈地抓,才能收到实效。通过实践与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体态语言评价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焦急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更新观念,注重反思。反思即研究,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途径,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第一,教学反思应以课标为依据,方向对,路就不会漫长。第二,教学反思重点应在学生学习上,如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的思维开发与训练,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等。第三,教学反思的形式应灵活多样,“说”和“写”是两种有效方式。“说”:说成功经验,说不足之处,说问题与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思维碰撞,产生火花,问题会渐渐明朗,思路会渐趋清晰。“写”:写教学案例,写教学日志,写教学反思,写教学故事,写研究报告,提升个人理性经验,也让同伴共享反思成果。
四、结语
总之,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实践和反思,充分证实适时的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欣赏与激励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与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创新激情,同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从而为起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J].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