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相比农村初中,城镇的重点学校有较多的经费投入,好的办学设施,优良的师资队伍。农村学生小学毕业后选择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已由一种个别行为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体现象。环境的改变给这些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 择校对农村学生的负面影响
环境的变化使农村学生接受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开阔了视野,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择校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1 择校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1)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伴有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时候,但农村择校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和严重。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有33%的农村择校生感到强烈的自卑,而有25%的感到中等程度的自卑。自卑心理往往使他们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失去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在同学面前,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我提高的信念。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和发展,会对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形成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甚至会出现心灵的严重扭曲。
(2)较强的焦虑情绪。据调查,30%的学生对来自家庭过大的压力感到烦躁不安,有70%的表示“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伴随着压力而来的是焦虑情绪,长期处于焦虑之中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心慌头晕,甚至使一些学生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进而演变成焦虑症等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高强度的焦虑情绪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消极的孤独心理。调查显示有36%的农村择校生会大部分时间感到孤独,有26%的学生会经常感到孤独。农村择校生的孤独心理主要在以下几种情景下较为明显:一种是在陌生、封闭、孤立和不和谐的环境中,如刚转学来到新的学校和班级:还有一种是当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袭来时,孤独感也就随之产生,这时就会因缺乏交往的勇气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使自己更加孤独而难以自拔。孤独常常表现为莫明的寂寞、烦恼、抑郁。有的择校生为了排遣孤独,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的方法,例如:吸烟,酗酒,沉溺网络,拉帮结派,使自己处于麻醉状态。
1.2 择校对农村学生学习方面的负面影响
(1)厌学情绪较严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择校生有10.5%的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而有56.5%的有中等强度的厌学情绪。在心理学上,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患厌学情绪的学生学习往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怕上学,恨老师,嫉妒学习好的学生,甚至出现旷课、逃学、退学的行为。
(2)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在转学后农村择校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比较严重。
1.3 择校对农村学生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
(1)相互攀比。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学生从农村进入城镇学校,在吃穿用方面感到明显的“低人一等”,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加大投入,甚至有些盲目攀比的现象。调查显示,有72.5%的学生的生活费大大高于以前,并且有67.5%的表示自己“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吃穿用”。
(2)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有些疏远。农村择校生所在学校由于距家较远,大部分都住校,很长时间才回去一次,与父母沟通较少。很多时候自己的快乐无法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悲伤与痛苦也无法向父母倾诉,感觉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了。
2 择校对农村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归因分析
2.1 父母期望值的增高
进入城镇学校学习的农村择校生大部分都缴纳了高额的费用,随之而来的是父母对其过高的期望。调查问卷显示,有71%的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更高了”。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适当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有激励作用,但如果期望遥不可及的,将会造成消极的的后果。孩子在新学校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的内心会充满失望,这会影响到孩子正确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家长一味要求他去完成这不可能的目标,孩子会必然表现出焦虑、自卑甚至恐惧的情绪。他对家长也只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逆反和对抗行为,与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少,对父母失去热情,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2.2 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较少
进入到新学校后,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与同学交流较少。而这种现象对他们心理健康会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就会感到在班级群体中处于孤立状态,会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学生的生活范围还比较狭窄,同伴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如果缺乏积极、丰富的同伴关系,就会缺乏积极的“社会评价”,从而导致个人安全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的内心体验,进而必然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由此可见与同学的沟通较少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3 教师的不公平对待
农村择校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狭小的生活圈子使他们全身心地感受着自己的学校。学校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生存状态。他们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心。调查数据显示有65%的感觉“现在的老师与以前老师相比,对自己的关注少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那些聪明、听话、善学者;或是家境殷实,父母位高权重的孩子。由于与班里其他学生相比,大部分转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太出色,父母社会地位不高,他们的生存状态让人担忧。
2.4 原有的基础较差
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农村择校生一般都比较努力、用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由于他们原有知识范围比较窄,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原有学习习惯不适应老师现在的授课方式,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与班里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了他们自信心不足,产生厌学情绪。
2.5 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
农村择校生大都处于青少年,他们具有好奇、贪玩同时又缺乏自制力等这个年龄阶段固有的特性,再加上校园周边的网吧聚集,对学习好的信心不足,寂寞、孤独、焦虑、自卑的不良情绪体验,致使部分学生会经常出入于网吧。长时间上网对学生的身体、学习、心理、生活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长时间做在电脑前会使学生眼睛疲劳,造成视力下降,而且也会导致精神疲劳,身体免疫力下降。由于上网占用了他们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部分学生精神恍惚、无心上学,影响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另外经常活动在校园周边的不良青少年也是一大安全隐患,由于农村择校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反抗能力比较弱,这些青年有时拦住他们索要钱物,寻衅滋事,甚至直接伤害他们,极大地干扰了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3 消除择校对农村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途径
3.1 调整父母的期望要求
父母的期望是一个影响孩子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父母期望的程度如何,是否适当,将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水平。已有的实验成果及生活现实都向我们证明,不切实际而又带有极大盲目的期望,不但对子女起不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挫伤其积极性,使其丧失进取的勇气。因此,子女的生长和发展依赖于父母适度的、切合子女实际条件的期望。作为父母,应细心观察孩子的潜能,及时而适度的给孩子提出期望,使子女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注意避免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过高的期望,也要注意那种对子女不管不问、不抱期望或期望过低,以免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误了他们的前程。
3.2 加强同伴间的交流沟通
同伴群体是中学生最关注,最依赖的人际圈。在父母、老师的期望下以及自身心理压力下,同伴群体则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研究证明,与同伴群体的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可能有的自卑、孤僻等问题,学校应大力组织课外交流活动,促进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一个平台。另外,教师在授课期间,应该向他们传授积极交流沟通意识,交给他们一些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方法,帮助他们建构积极有效的人际关系。
3.3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首先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择校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条件,营造团结友好的班级氛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让农村择校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时要有意识的给这部分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其他学生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在老师的点点滴滴的鼓励和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老师和班集体的温暖,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掌握如何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技巧,善于观察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艰难”境地。
3.4 强调学生自身的努力
(1)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心理。自卑、焦虑、孤独等心理的产生很多时候都与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有关。尽管自己有这样那样不如他人的地方,生活中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事情,但这些都不是自己放纵堕落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自己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努力。
(2)积极的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自己应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成员,都应真心的融入到班集体中。应该多学习人际交往技巧、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排遣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情绪。此外,学生还应该具有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意识,善于与老师交往合作有助于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3.5 整顿学校周边的环境
各级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学校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允许网吧的经营,并强制网吧经营者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大校园周围的治安管理力度,依法惩治不良少年的违法乱纪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片蓝天。
★此文为“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310
参考文献
[l]干超,叶磊。重点中学借读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策略[J].巢湖学院学报,2007(5); 128.
[2]甘诺.借读生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管理对策,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2):48.
[3]干超,叶磊。重点中学借读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策略[J].巢湖学院学报,2007(5):129.
[4]王云翠,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贵州教育,2006(19):4.
1 择校对农村学生的负面影响
环境的变化使农村学生接受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开阔了视野,在许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择校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1 择校对农村学生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
(1)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伴有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每个人都会有自卑的时候,但农村择校生的自卑心理表现的更为突出和严重。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有33%的农村择校生感到强烈的自卑,而有25%的感到中等程度的自卑。自卑心理往往使他们过分夸大自己的缺陷,失去信心,对那些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也轻易放弃,在同学面前,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我提高的信念。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和发展,会对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和个性心理的形成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容易导致人格发展的不健全,甚至会出现心灵的严重扭曲。
(2)较强的焦虑情绪。据调查,30%的学生对来自家庭过大的压力感到烦躁不安,有70%的表示“考不好难以向家长交差。伴随着压力而来的是焦虑情绪,长期处于焦虑之中会引起学生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心神不定、心慌头晕,甚至使一些学生一见书本,一进课堂就感到头痛心慌,进而演变成焦虑症等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高强度的焦虑情绪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成绩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3)消极的孤独心理。调查显示有36%的农村择校生会大部分时间感到孤独,有26%的学生会经常感到孤独。农村择校生的孤独心理主要在以下几种情景下较为明显:一种是在陌生、封闭、孤立和不和谐的环境中,如刚转学来到新的学校和班级:还有一种是当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袭来时,孤独感也就随之产生,这时就会因缺乏交往的勇气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从而使自己更加孤独而难以自拔。孤独常常表现为莫明的寂寞、烦恼、抑郁。有的择校生为了排遣孤独,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的方法,例如:吸烟,酗酒,沉溺网络,拉帮结派,使自己处于麻醉状态。
1.2 择校对农村学生学习方面的负面影响
(1)厌学情绪较严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择校生有10.5%的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而有56.5%的有中等强度的厌学情绪。在心理学上,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行为上主动远离。患厌学情绪的学生学习往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认真听讲,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怕上学,恨老师,嫉妒学习好的学生,甚至出现旷课、逃学、退学的行为。
(2)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在转学后农村择校生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有6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比较严重。
1.3 择校对农村学生生活方面的负面影响
(1)相互攀比。我国的城乡差距比较大,学生从农村进入城镇学校,在吃穿用方面感到明显的“低人一等”,很多学生在这方面加大投入,甚至有些盲目攀比的现象。调查显示,有72.5%的学生的生活费大大高于以前,并且有67.5%的表示自己“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吃穿用”。
(2)与父母的关系变得有些疏远。农村择校生所在学校由于距家较远,大部分都住校,很长时间才回去一次,与父母沟通较少。很多时候自己的快乐无法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悲伤与痛苦也无法向父母倾诉,感觉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了。
2 择校对农村学生的负面影响的归因分析
2.1 父母期望值的增高
进入城镇学校学习的农村择校生大部分都缴纳了高额的费用,随之而来的是父母对其过高的期望。调查问卷显示,有71%的学生认为“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更高了”。不少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真的非常关心,生活上无微不至,学习上千叮咛万嘱咐,精神上殷切期望,但使我们感到在关心的背后,有一股巨大的压力。”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适当的期望对孩子的成长有激励作用,但如果期望遥不可及的,将会造成消极的的后果。孩子在新学校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的内心会充满失望,这会影响到孩子正确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家长一味要求他去完成这不可能的目标,孩子会必然表现出焦虑、自卑甚至恐惧的情绪。他对家长也只能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严重时还可能出现逆反和对抗行为,与家长的交流越来越少,对父母失去热情,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也失去信心。
2.2 与同学的交流沟通较少
进入到新学校后,这部分学生中大多数与同学交流较少。而这种现象对他们心理健康会产生消极影响,他们就会感到在班级群体中处于孤立状态,会导致他们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学生的生活范围还比较狭窄,同伴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如果缺乏积极、丰富的同伴关系,就会缺乏积极的“社会评价”,从而导致个人安全感、价值感的缺失,孤独的内心体验,进而必然会产生行为上的偏差。由此可见与同学的沟通较少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3 教师的不公平对待
农村择校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狭小的生活圈子使他们全身心地感受着自己的学校。学校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其生存状态。他们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关心。调查数据显示有65%的感觉“现在的老师与以前老师相比,对自己的关注少了”。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那些聪明、听话、善学者;或是家境殷实,父母位高权重的孩子。由于与班里其他学生相比,大部分转学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太出色,父母社会地位不高,他们的生存状态让人担忧。
2.4 原有的基础较差
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农村择校生一般都比较努力、用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但由于他们原有知识范围比较窄,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原有学习习惯不适应老师现在的授课方式,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与班里其他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从而导致了他们自信心不足,产生厌学情绪。
2.5 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
农村择校生大都处于青少年,他们具有好奇、贪玩同时又缺乏自制力等这个年龄阶段固有的特性,再加上校园周边的网吧聚集,对学习好的信心不足,寂寞、孤独、焦虑、自卑的不良情绪体验,致使部分学生会经常出入于网吧。长时间上网对学生的身体、学习、心理、生活等都带来了不良影响。长时间做在电脑前会使学生眼睛疲劳,造成视力下降,而且也会导致精神疲劳,身体免疫力下降。由于上网占用了他们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致使部分学生精神恍惚、无心上学,影响到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另外经常活动在校园周边的不良青少年也是一大安全隐患,由于农村择校生是学校的弱势群体,反抗能力比较弱,这些青年有时拦住他们索要钱物,寻衅滋事,甚至直接伤害他们,极大地干扰了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3 消除择校对农村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途径
3.1 调整父母的期望要求
父母的期望是一个影响孩子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父母期望的程度如何,是否适当,将直接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水平。已有的实验成果及生活现实都向我们证明,不切实际而又带有极大盲目的期望,不但对子女起不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挫伤其积极性,使其丧失进取的勇气。因此,子女的生长和发展依赖于父母适度的、切合子女实际条件的期望。作为父母,应细心观察孩子的潜能,及时而适度的给孩子提出期望,使子女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必须注意避免那种不切实际的、盲目的、过高的期望,也要注意那种对子女不管不问、不抱期望或期望过低,以免挫伤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误了他们的前程。
3.2 加强同伴间的交流沟通
同伴群体是中学生最关注,最依赖的人际圈。在父母、老师的期望下以及自身心理压力下,同伴群体则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研究证明,与同伴群体的交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学校可能有的自卑、孤僻等问题,学校应大力组织课外交流活动,促进全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的交往提供一个平台。另外,教师在授课期间,应该向他们传授积极交流沟通意识,交给他们一些与人交流沟通的技巧、方法,帮助他们建构积极有效的人际关系。
3.3 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首先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择校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条件,营造团结友好的班级氛围,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让农村择校生与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时要有意识的给这部分学生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在其他学生和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他们在老师的点点滴滴的鼓励和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老师和班集体的温暖,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深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更深入的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掌握如何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技巧,善于观察与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适时的对他们进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艰难”境地。
3.4 强调学生自身的努力
(1)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心理。自卑、焦虑、孤独等心理的产生很多时候都与自己的不正确的认知有关。尽管自己有这样那样不如他人的地方,生活中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事情,但这些都不是自己放纵堕落的理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自己什么时候都不应该放弃努力。
(2)积极的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自己应该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成员,都应真心的融入到班集体中。应该多学习人际交往技巧、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排遣内心的压力和不良情绪。此外,学生还应该具有主动与老师沟通的意识,善于与老师交往合作有助于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3.5 整顿学校周边的环境
各级政府,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学校周围一定范围内不得允许网吧的经营,并强制网吧经营者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加大校园周围的治安管理力度,依法惩治不良少年的违法乱纪行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片蓝天。
★此文为“河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310
参考文献
[l]干超,叶磊。重点中学借读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策略[J].巢湖学院学报,2007(5); 128.
[2]甘诺.借读生的心理分析及其教育管理对策,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2):48.
[3]干超,叶磊。重点中学借读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策略[J].巢湖学院学报,2007(5):129.
[4]王云翠,当前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贵州教育,200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