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春回时,建宁公主府中的花便热闹起来,似是知她心底的寂寞,恨不得倾尽所有把姹紫嫣红开遍,换她展眉一笑。
那日晨起,几缕阳光落在她姣好的面容上,惊醒了她的浅眠,怔愣许久,建宁公主索性起身披衣,靠在床头出神。若不是今夜故人又入梦来,勾起她在心底埋了许久的绵绵伤情,她怕是不能如此清晰地看见自己心中对那个生养了她、予她一生荣宠的皇室充满了恨。
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却在还未被赐予名字时便失去了父皇,宫人们便都唤她一声和硕公主,她亦浅浅笑着,安安静静地长到了豆蔻年华。
13岁那年,宫中不知怎的有流言私议,说皇上有意将和硕公主许给平西王的公子吴应熊。她无意间听到了,恼得耳根通红,兀自闷闷不乐许久。那日晨起,她由着嬷嬷一番精心打扮带到太后跟前,听太后拉着自己的手说了许久疼惜的话犹是不解。直到掌事公公宣了旨,她才不知所措地望向太后,焦急地险些要哭出来。可太后只是徐徐叹了口气,一向慈和的面容带了三分惋惜,又嘱咐嬷嬷要好生照顾她,便叫她退下了。
原来那些流言是真的,皇上已为她和吴应熊赐了婚。
成亲那晚,夜色渐深时府里才慢慢静下来,吴应熊带着几分醉意挑开红盖头时,见她瞪大了眼睛直直看着他,不禁笑出声来。龙凤喜烛照出暖红的光晕来,熏得她脸色亦飞上一抹嫣红,她虽眉目玲珑但难掩稚气。吴应熊抚了抚她柔软的发,温声劝慰:“公主,你且放心。”
她还太小,不过十来岁。若是寻常人家的女儿,还是被母亲悉心教导膝前承欢的小女儿,怎会舍得她早早嫁为人妻。这场盛大姻缘的缘由,吴应熊比她看得明白。他的父亲吴三桂雄踞云南,如一根刺悬在天子喉间,那般的忐忑焦灼下才有了他如今的一身荣宠。
这天大的恩赐背后却是他再也不能回归云南换来的,皇室要用一个可怜的公主留住他的脚步。好在他生性温和,亦不喜父亲的诸多行径,如今在京中又多了一个牵念,他只能勉强自己在京城与云南之间努力周旋。
她虽小但心思通透,从圣旨落下那天便明白她和吴应熊不过是被王权捆绑在一起的棋子,是无处言说的可怜人罢了。同样是身不由己的人,吴应熊仍想让她放心,想护着她,给她一段无忧岁月。
后来她渐渐长大,成了温婉端淑的女子,自深院小径的尽头分花拂柳走来,深深浅浅的笑意都牵着他的心。
京中的日子并不难过,皇帝对她多有照拂,还赐封她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又改封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可是恪纯也好,建宁也罢,都不过是封号,在吴应熊眼中,她仍是那个初见时一片纯真惹他怜惜的女孩。吴应熊总是惯着她,让她忘记种种不快,除了上朝,他把大把的时光都放在家中,陪着她,就算是端坐书房持笔疾书时看见她的身影,手都会情不自禁慢下来,只想听她娇言软语。
幼年时,她曾独守一座宫殿,可如今成了吴应熊的妻,建宁的生活反而被他的身影和温暖占满了,连她清冷的性子也慢慢变了。她会靠在他身侧轻言笑闹,淘气笑起来时和天下的小女儿并无二致。
那日黄昏,她托腮于案前候他归来,等吴应熊回到公主府时天色已晚,她已等得神思倦怠,正想等他进来后娇嗔两句,却又打着旋儿收了回来。
建宁隔着支起的窗,看到他在屋外停了脚步,缓了缓沉重的脸色换上一如既往的温柔笑颜后才掀起帘子走进来。一滴泪水忽然流下,温热的泪水顺着指尖流到心底,熨帖着建宁情窦初开的心。那个瞬间她懂了爱情,觉得满满一颗心都在替他委屈,无知无觉地流着泪。那是甜而软的泪,落下来后,她忽而明白了患难夫妻间的柔情。
原来所有的波澜起伏都被吴应熊扛下,不在她面前流露半分。吴应熊进来时,她还无知无觉地流着泪,她想自己再也做不到太后的叮嘱—万不可对吴家人动情,如今她已爱上这个一心一意待她的男子。
后来她被宣入宫,在后宫众人面前谈起吴应熊,初时会面色含羞,到后来就是隐隐炫耀了。这些年天子虽已换了人,但皇家对她夫妻二人封赏不断,不过这些她都不在意,只想守着吴应熊安然度日。
可天家哪有安稳可言?
康熙十年恰是平西王的六十岁寿辰。她从宫中归来急忙告诉他,皇上已经允了她与吴应熊前往云南贺寿。马车辘辘前行,车辙似在她心上碾过,不知为何近来总是心绪难安。连幼子赖在身边撒娇弄痴她都无心应对,吴应熊只好将她被冷汗弄得潮湿的手捉来放在自己手中,含笑宽慰她。
云南风情绮丽,连翩跹飞过的蝴蝶都似乎更自由了些,她才下车便看呆了。平西王提起皇室时的尊崇姿态让她整个人都安下心来。回到宫中她含笑讲起云南的事时,仿若还能闻到吴应熊簪在她鬓角的花的香气。
可花香仍在,平西王那边动乱已起,野心膨胀时连伦理纲常都不再顾忌,父子亲情又如何拦得住?她携了帝王恩典前去云南,也不过让平西王再多忍些时日罢了。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反。她日夜祈祷,还是得不来一个安稳结局。
建宁的梦碎得干脆彻底,她连自欺欺人都做不到。被闯破的府门,冰冷的刀戟,跃动的火把,肃颜的将士,还有被押走的丈夫与幼子,这一切来得太迅疾。她跌跌撞撞跑到吴应熊面前,隔着重重将士,声嘶力竭的呼唤只换来他含泪带笑的安抚。
她抱着必死的决心进宫求见,却连皇上的面都未曾得见,她年少的帝王侄子已不给她求情的余地。她的额角在冰冷的殿前磕得血迹斑斑,不过得来了太皇太后沉痛的哀怜,一向疼她的老人竟连一句话都吝于给予。她把能求的人求遍了,在帝王的威仪前,无人肯伸手拉她,任她在无尽冰冷中沉溺。
空荡的公主府中,她如一抹无望的游魂,等着夫君与儿子死去的消息,恨不得一夕间与他们一同赴了黄泉。她心中悲苦,想起那日的事,更加怨自己害了他,却只能伏地痛哭。想来吴家人对皇室也不是没有防备,那日云南遣了人送来消息,要秘密接了吴应熊及孩子离京,却被她无意间撞破,正手足无措不知进退时,吴应熊打发了来人,上前挽住她冰凉的手,紧紧地拥着她。那时吴应熊看着低沉着头闷声不言的建宁突然笑了,声音清雅安和:“公主,你放心。”他的妻子为一国公主,必然不能与他一同离开,那么不离开便好了。
那时建宁满心甜蜜,仰脸看着他喜笑颜开,而今再忆起那日他的话时却只觉字字诛心。若他能一走了之回了云南该多好,却偏偏在年月中生出了爱情花。
终于,吴应熊被问斩的消息传来,她被召入宫中,太皇太后柔声抚慰她:“为叛寇所累。”到了此时,这样的话听在耳中竟也不觉得痛了,只是荒唐地想笑。她在夫君去后还要维持着皇家公主的仪态,不能为了叛贼伤心痛哭。
可那是她的夫她的子啊,却成了不能再提及的禁忌。那座富丽堂皇的公主府真正成了一个牢笼,她却不想挣脱了。清溪绕回廊,花径幽画堂,连空气中一丝一缕可以呼到的气息都见到过她的爱人曾用怎样的柔情对待着她。
自从她的夫君与幼子去后,她常闭门不出,守着这座华丽又空寂的公主府。许多年里,她已不像初时那般夜夜抚着身侧冰冷的床榻哀泣恸哭。可一个不经意间还是会忆起那段年月,带着一身厚重的忧伤,与镜中憔悴的女子无声对泣,颗颗清泪无色无味,却比盒中香软嫣红的胭脂更灼人。
护不了一世风雨也罢,她便踽踽独行,夜夜思念蚀骨,待不久后熬尽一生相思意老去,也不算辱了皇家体面。
唯有唇上早已冷去的胭脂替她记得,她不过是个苦苦独撑,连思念都不能放肆的未亡人罢了。
那日晨起,几缕阳光落在她姣好的面容上,惊醒了她的浅眠,怔愣许久,建宁公主索性起身披衣,靠在床头出神。若不是今夜故人又入梦来,勾起她在心底埋了许久的绵绵伤情,她怕是不能如此清晰地看见自己心中对那个生养了她、予她一生荣宠的皇室充满了恨。
她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却在还未被赐予名字时便失去了父皇,宫人们便都唤她一声和硕公主,她亦浅浅笑着,安安静静地长到了豆蔻年华。
13岁那年,宫中不知怎的有流言私议,说皇上有意将和硕公主许给平西王的公子吴应熊。她无意间听到了,恼得耳根通红,兀自闷闷不乐许久。那日晨起,她由着嬷嬷一番精心打扮带到太后跟前,听太后拉着自己的手说了许久疼惜的话犹是不解。直到掌事公公宣了旨,她才不知所措地望向太后,焦急地险些要哭出来。可太后只是徐徐叹了口气,一向慈和的面容带了三分惋惜,又嘱咐嬷嬷要好生照顾她,便叫她退下了。
原来那些流言是真的,皇上已为她和吴应熊赐了婚。
成亲那晚,夜色渐深时府里才慢慢静下来,吴应熊带着几分醉意挑开红盖头时,见她瞪大了眼睛直直看着他,不禁笑出声来。龙凤喜烛照出暖红的光晕来,熏得她脸色亦飞上一抹嫣红,她虽眉目玲珑但难掩稚气。吴应熊抚了抚她柔软的发,温声劝慰:“公主,你且放心。”
她还太小,不过十来岁。若是寻常人家的女儿,还是被母亲悉心教导膝前承欢的小女儿,怎会舍得她早早嫁为人妻。这场盛大姻缘的缘由,吴应熊比她看得明白。他的父亲吴三桂雄踞云南,如一根刺悬在天子喉间,那般的忐忑焦灼下才有了他如今的一身荣宠。
这天大的恩赐背后却是他再也不能回归云南换来的,皇室要用一个可怜的公主留住他的脚步。好在他生性温和,亦不喜父亲的诸多行径,如今在京中又多了一个牵念,他只能勉强自己在京城与云南之间努力周旋。
她虽小但心思通透,从圣旨落下那天便明白她和吴应熊不过是被王权捆绑在一起的棋子,是无处言说的可怜人罢了。同样是身不由己的人,吴应熊仍想让她放心,想护着她,给她一段无忧岁月。
后来她渐渐长大,成了温婉端淑的女子,自深院小径的尽头分花拂柳走来,深深浅浅的笑意都牵着他的心。
京中的日子并不难过,皇帝对她多有照拂,还赐封她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又改封为和硕恪纯长公主。可是恪纯也好,建宁也罢,都不过是封号,在吴应熊眼中,她仍是那个初见时一片纯真惹他怜惜的女孩。吴应熊总是惯着她,让她忘记种种不快,除了上朝,他把大把的时光都放在家中,陪着她,就算是端坐书房持笔疾书时看见她的身影,手都会情不自禁慢下来,只想听她娇言软语。
幼年时,她曾独守一座宫殿,可如今成了吴应熊的妻,建宁的生活反而被他的身影和温暖占满了,连她清冷的性子也慢慢变了。她会靠在他身侧轻言笑闹,淘气笑起来时和天下的小女儿并无二致。
那日黄昏,她托腮于案前候他归来,等吴应熊回到公主府时天色已晚,她已等得神思倦怠,正想等他进来后娇嗔两句,却又打着旋儿收了回来。
建宁隔着支起的窗,看到他在屋外停了脚步,缓了缓沉重的脸色换上一如既往的温柔笑颜后才掀起帘子走进来。一滴泪水忽然流下,温热的泪水顺着指尖流到心底,熨帖着建宁情窦初开的心。那个瞬间她懂了爱情,觉得满满一颗心都在替他委屈,无知无觉地流着泪。那是甜而软的泪,落下来后,她忽而明白了患难夫妻间的柔情。
原来所有的波澜起伏都被吴应熊扛下,不在她面前流露半分。吴应熊进来时,她还无知无觉地流着泪,她想自己再也做不到太后的叮嘱—万不可对吴家人动情,如今她已爱上这个一心一意待她的男子。
后来她被宣入宫,在后宫众人面前谈起吴应熊,初时会面色含羞,到后来就是隐隐炫耀了。这些年天子虽已换了人,但皇家对她夫妻二人封赏不断,不过这些她都不在意,只想守着吴应熊安然度日。
可天家哪有安稳可言?
康熙十年恰是平西王的六十岁寿辰。她从宫中归来急忙告诉他,皇上已经允了她与吴应熊前往云南贺寿。马车辘辘前行,车辙似在她心上碾过,不知为何近来总是心绪难安。连幼子赖在身边撒娇弄痴她都无心应对,吴应熊只好将她被冷汗弄得潮湿的手捉来放在自己手中,含笑宽慰她。
云南风情绮丽,连翩跹飞过的蝴蝶都似乎更自由了些,她才下车便看呆了。平西王提起皇室时的尊崇姿态让她整个人都安下心来。回到宫中她含笑讲起云南的事时,仿若还能闻到吴应熊簪在她鬓角的花的香气。
可花香仍在,平西王那边动乱已起,野心膨胀时连伦理纲常都不再顾忌,父子亲情又如何拦得住?她携了帝王恩典前去云南,也不过让平西王再多忍些时日罢了。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反。她日夜祈祷,还是得不来一个安稳结局。
建宁的梦碎得干脆彻底,她连自欺欺人都做不到。被闯破的府门,冰冷的刀戟,跃动的火把,肃颜的将士,还有被押走的丈夫与幼子,这一切来得太迅疾。她跌跌撞撞跑到吴应熊面前,隔着重重将士,声嘶力竭的呼唤只换来他含泪带笑的安抚。
她抱着必死的决心进宫求见,却连皇上的面都未曾得见,她年少的帝王侄子已不给她求情的余地。她的额角在冰冷的殿前磕得血迹斑斑,不过得来了太皇太后沉痛的哀怜,一向疼她的老人竟连一句话都吝于给予。她把能求的人求遍了,在帝王的威仪前,无人肯伸手拉她,任她在无尽冰冷中沉溺。
空荡的公主府中,她如一抹无望的游魂,等着夫君与儿子死去的消息,恨不得一夕间与他们一同赴了黄泉。她心中悲苦,想起那日的事,更加怨自己害了他,却只能伏地痛哭。想来吴家人对皇室也不是没有防备,那日云南遣了人送来消息,要秘密接了吴应熊及孩子离京,却被她无意间撞破,正手足无措不知进退时,吴应熊打发了来人,上前挽住她冰凉的手,紧紧地拥着她。那时吴应熊看着低沉着头闷声不言的建宁突然笑了,声音清雅安和:“公主,你放心。”他的妻子为一国公主,必然不能与他一同离开,那么不离开便好了。
那时建宁满心甜蜜,仰脸看着他喜笑颜开,而今再忆起那日他的话时却只觉字字诛心。若他能一走了之回了云南该多好,却偏偏在年月中生出了爱情花。
终于,吴应熊被问斩的消息传来,她被召入宫中,太皇太后柔声抚慰她:“为叛寇所累。”到了此时,这样的话听在耳中竟也不觉得痛了,只是荒唐地想笑。她在夫君去后还要维持着皇家公主的仪态,不能为了叛贼伤心痛哭。
可那是她的夫她的子啊,却成了不能再提及的禁忌。那座富丽堂皇的公主府真正成了一个牢笼,她却不想挣脱了。清溪绕回廊,花径幽画堂,连空气中一丝一缕可以呼到的气息都见到过她的爱人曾用怎样的柔情对待着她。
自从她的夫君与幼子去后,她常闭门不出,守着这座华丽又空寂的公主府。许多年里,她已不像初时那般夜夜抚着身侧冰冷的床榻哀泣恸哭。可一个不经意间还是会忆起那段年月,带着一身厚重的忧伤,与镜中憔悴的女子无声对泣,颗颗清泪无色无味,却比盒中香软嫣红的胭脂更灼人。
护不了一世风雨也罢,她便踽踽独行,夜夜思念蚀骨,待不久后熬尽一生相思意老去,也不算辱了皇家体面。
唯有唇上早已冷去的胭脂替她记得,她不过是个苦苦独撑,连思念都不能放肆的未亡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