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消极影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应当正确认识网络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积极应对挑战,这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入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思想贯穿全篇,在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将网络文化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较为集中的阵地,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地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影响教育的效果,而网络传播信息非常迅速,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会马上传播,并立即得到回应,克服了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障碍,缩短了时空距离。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教育者也可以及时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信息网络也是一种更具感染力的传播工具,可以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集成一体,能够极大地激发教育对象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网络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受教育者,学生可以独立参与讨论,主动了解信息,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并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和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这必将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减少了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顾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再是以往居高临下的硬性灌输。这个过程,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1]“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三)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拘泥于“一本书、一堂课、一个老师唱大戏”的思想教育模式。而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同于,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交流,可以迅速了解到国内外各方面的信息,网络使原本相对狭小的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相互交流探讨。网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学校、企业等相连接,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垃圾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毒害
由于对网络信息源的限制和对信息的过滤难度较大,所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非法信息、色情信息。调查表明,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与色情相关的占47%以上。一些西方国家也在利用网络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传播各种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散布错误的人生观,宣扬腐朽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手段极其隐蔽,因此,各种非法信息几乎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校园,并在最大范围内扩散。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和自觉抵制诱惑的毅力,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很容易破坏他们原有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果堪忧。
(二)网络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2]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首先提出这一论点。由于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合二为一,使得网民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恐怖组织,极端宗教分子,利用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攻击和诋毁政府。而大学生比较理想化,感情容易冲动,对一些负面消息,缺乏全面、理性的判断,更容易在网络群体激烈的言语中产生共鸣,产生偏激的想法,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易影响高校内部的人际交往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大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然后会逐渐疏远家人和朋友,用虚拟的人际交往代替实际的人际交往,回避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他们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却造成了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期下去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此外,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道德行为,也使高校学生交往的安全感下降,产生疑惧和防范心理,淡化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感。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和红色网站的建设
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们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精神家园, 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与辐射功能,吸引大学生到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来。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红色网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从1998年,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建立, 此后,“中国红色网站联盟”成立,至2008年1月,已有760多个高校加盟,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3]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始终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这些红色网站作为思想教育战线上的一支重要队伍,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青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入清华学子刘海阳泼熊事件后,一位教道德课的一线老师告诉记者,在他的课上1/3的学生用三角版画电路图,1/3的背单词,认真听课的很少。[4]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即使灌输进入了大学生的头脑,也很快被来自网络的负面消息所稀释或抵消。所以“两课”教师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启发,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和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汹涌而来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同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生动性和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只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氛的知识,才能激起青年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样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很多时候,与学生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5]因此,要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积极地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兴利避害,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经常上网,也可以 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和聊天室,让学生能够在网上与自己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主动了解网上的各种观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状况,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四)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
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技术支持、引导机制等方面着手,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工作的宏观组织和规划,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网站内容;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监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把握网上阵地的正确导向;网络中心负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保障,过滤删除有害信息;保卫处负责查处网上的违法活动。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积极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和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新平台有机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踏上网络快车,充分实现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谱写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学》,张耀灿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385页。
[2]《互联网群体极化评析》,陶文昭,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九期,第8页。
[3]中国红色网站联盟。http://wwwredunionorg/indexasp
[4]中华网教育中心 清华刘海洋“伤熊”前的故事(下)
[5]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2期,第6页。
关键词: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入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信息化思想贯穿全篇,在论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将网络文化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较为集中的阵地,网络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网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地把教育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影响教育的效果,而网络传播信息非常迅速,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网络会马上传播,并立即得到回应,克服了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障碍,缩短了时空距离。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随时获得最新信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教育者也可以及时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每一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信息网络也是一种更具感染力的传播工具,可以将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集成一体,能够极大地激发教育对象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获取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网络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受教育者,学生可以独立参与讨论,主动了解信息,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并经过判断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去摸索和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这必将大大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减少了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顾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及时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不再是以往居高临下的硬性灌输。这个过程,淡化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克服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1]“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三)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拘泥于“一本书、一堂课、一个老师唱大戏”的思想教育模式。而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同于,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交流,可以迅速了解到国内外各方面的信息,网络使原本相对狭小的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资源,相互交流探讨。网络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学校、企业等相连接,为社会各界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
二、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严峻挑战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垃圾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的毒害
由于对网络信息源的限制和对信息的过滤难度较大,所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非法信息、色情信息。调查表明,网络上非学术信息中与色情相关的占47%以上。一些西方国家也在利用网络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传播各种反社会主义的言论,散布错误的人生观,宣扬腐朽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手段极其隐蔽,因此,各种非法信息几乎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校园,并在最大范围内扩散。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和自觉抵制诱惑的毅力,网络上的垃圾信息很容易破坏他们原有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后果堪忧。
(二)网络群体极化效应的影响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保守的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2]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在1961年首先提出这一论点。由于网络匿名性和虚拟性合二为一,使得网民能够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个人、恐怖组织,极端宗教分子,利用互联网散布政治谣言,攻击和诋毁政府。而大学生比较理想化,感情容易冲动,对一些负面消息,缺乏全面、理性的判断,更容易在网络群体激烈的言语中产生共鸣,产生偏激的想法,造成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易影响高校内部的人际交往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大学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然后会逐渐疏远家人和朋友,用虚拟的人际交往代替实际的人际交往,回避现实世界的矛盾冲突,他们从中获得了为人处世的满足感,却造成了对于近距离沟通的疏离,忽视了近在咫尺的亲情和友情,长期下去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障碍,导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产生心理疾病。此外,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不道德行为,也使高校学生交往的安全感下降,产生疑惧和防范心理,淡化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信任感。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和红色网站的建设
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为大学生们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精神家园, 发挥校园文化的凝聚与辐射功能,吸引大学生到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来。要求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红色网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从1998年,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建立, 此后,“中国红色网站联盟”成立,至2008年1月,已有760多个高校加盟,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制作思想政治教育主页,开展网络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3]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从而始终把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这些红色网站作为思想教育战线上的一支重要队伍,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使青年学生养成了强烈的求新意识,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入清华学子刘海阳泼熊事件后,一位教道德课的一线老师告诉记者,在他的课上1/3的学生用三角版画电路图,1/3的背单词,认真听课的很少。[4]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即使灌输进入了大学生的头脑,也很快被来自网络的负面消息所稀释或抵消。所以“两课”教师要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启发,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和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汹涌而来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同时,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课堂生动性和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只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浓烈的时代气氛的知识,才能激起青年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同样受到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很多时候,与学生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网络技术。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这支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保障人员组成。[5]因此,要定期组织培训和进修,提高他们的网络知识和管理水平,使其能够积极地利用所掌握的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兴利避害,及时有效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经常上网,也可以 在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和聊天室,让学生能够在网上与自己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主动了解网上的各种观点,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状况,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四)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设
从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技术支持、引导机制等方面着手,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工作的宏观组织和规划,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负责监督和审查网站内容;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监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把握网上阵地的正确导向;网络中心负责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保障,过滤删除有害信息;保卫处负责查处网上的违法活动。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寻,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勇于尝试。积极地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势和互联网这个信息传播新平台有机结合,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踏上网络快车,充分实现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线地位和作用,谱写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学》,张耀灿等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第385页。
[2]《互联网群体极化评析》,陶文昭,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九期,第8页。
[3]中国红色网站联盟。http://wwwredunionorg/indexasp
[4]中华网教育中心 清华刘海洋“伤熊”前的故事(下)
[5]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2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