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本文指出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问题,有社会参与意识淡薄、权利不明确、体系不完善、力度不够等,并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社会参与;问题对策;构建策略
大学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现实中各种社会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的治理,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方式、范围都在逐渐扩大。面向未来,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将成为我国大学治理的重点议程之一。
一、大学治理与社会参与
现代大学的发展使资源对大学的约束性越来越强,而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社会力量也是参与大学治理重要的外部因素,建立大学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大学发展的杠杆。
1.社会参与的内涵、主体与内容
大学的社会参与是每一个人有权利和渠道去参与大学管理的一种非正式机制。社会参与是指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作为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的各种活动或事务的决策、管理及运作,并据此影响大学权力的运行和结构,分享大学发展成果的过程。社会参与相当于给大学装上一个自由的外在力量,内部看不到的需求和弊端可以通过社会参与实现透明化,发挥监督和促进的作用。目前社会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媒体、学生家长、教育中介组织、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
2.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社会参与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组织,在组织中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大学治理中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西方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引入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合作与协商的伙伴关系,它的主张是重构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在学校的管理中更加注重权力制衡与行为的互动,共同管理学校事务。
1.社会参与的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社会大众在思想上认为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即使能参与学校管理活动,那也只是形式而已,决策还是由政府做出。社会大众对自己的责任及义务缺乏理性认识,社会大众参与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2.社会参与的权利不明确
政府和学校都参与了高等教育的管理。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一直是协调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改革并没有突破性进展,政府实际上是真正的权力拥有者。而介于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社会大众几乎没有权力。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任何一方的利益相关者都应享有同样的权力,但是实际上是社会参与高等教育中的权力分配与运用、行为规范、参与渠道等都不明确,社会大众的权力没有保障和行使的空间。
3.社会参与的力度不够
目前大学中的社会参与主要是企业参与大学的科研与学生的就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基本没有参与。社会、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多呈间接性,缺乏积极主动性,互相之间了解与沟通较少,参与的力度与深度不够,社会参与的渠道比较单一。
4.社会参与的构成体系不完善
我国教育中介机构欠发达,缺乏国外大学中较为完善的评估、监督、决策咨询中介机构,这使我国大学治理中社会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不够完善,不能发挥其固有的效能。社会参与大学治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参与制度与体系、参与方式以及一系列代表各利益相关者的表达机制与保障机制。
三、我国大学外部治理的社会参与的构建策略
政府、学校、社会大众都与社会参与密切相关,各种组织的建立、活动的开展与事务的管理都需要协商与合作,共同决定发展前景。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
1.政府适当地介入与支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关于大学的决策及管理
我国大学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这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适合我国的国情,但不利于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的治理。大学要重视建立其治理中的社会参与其决策和管理机制,借鉴国外经验,联系我国实际,建立由校外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或理事会,吸收社会各界人士、行业组织、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听取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且作为高校最高决策层的咨询机构,为学校发展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2.扶持教育中介及其他团体
教育中介组织是联系大学与政府、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独立性与公正权威的中介机构在社会参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介组织由不同的社会力量组成,它是一个以向政府提供信息来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机构,还是一个促进大学与政府沟通理解的桥梁,是反映大学的需要与要求的双向服务机构。它可以向社会提供大学发展、科研的各种信息,促进社会大众对大学的理解和支持,使大学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发展。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大学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和企业组成联合咨询小组,向大学提供贷款、资助或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探讨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立机构发展科学研究,大学参与企业培训,开设企业需要的新专业,组织大学里的教授与企业的骨干力量攻克企业难题。
4.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大学的监督管理除了政府对高校的审计监管外,还应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可以尝试由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人员等进行监督,定期举行会议。还可以由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媒体或专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第三方监督。
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政府对于社会组织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将治理理论引入大学治理,通过权利的多主体、多中心和协商式民主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必须从“既掌舵又划桨”转变为“掌舵而不划桨”,从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做大学这艘船的掌舵者。政府应转变职能,实现政府、社会、大学的三重需求,以合作、协商作为工作方式,实现大学治理的良性运作,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2]张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参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3]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17.
[4]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建华,钟和平.高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1(2).
[6]刘承波.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监督[J].大学教育科学,2008(10).
[7]陈金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与反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8]陈佳.SZ广播电视大学治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关键词:社会参与;问题对策;构建策略
大学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事业,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学术性和社会性,所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功能。现实中各种社会力量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大学的治理,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方式、范围都在逐渐扩大。面向未来,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的途径,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将成为我国大学治理的重点议程之一。
一、大学治理与社会参与
现代大学的发展使资源对大学的约束性越来越强,而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社会力量也是参与大学治理重要的外部因素,建立大学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和谐关系,成为大学发展的杠杆。
1.社会参与的内涵、主体与内容
大学的社会参与是每一个人有权利和渠道去参与大学管理的一种非正式机制。社会参与是指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作为大学治理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的各种活动或事务的决策、管理及运作,并据此影响大学权力的运行和结构,分享大学发展成果的过程。社会参与相当于给大学装上一个自由的外在力量,内部看不到的需求和弊端可以通过社会参与实现透明化,发挥监督和促进的作用。目前社会参与的主体主要包括媒体、学生家长、教育中介组织、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
2.社会参与大学治理的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落实和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社会参与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由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组织,在组织中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资源,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二、我国大学治理中社会参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西方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中引入治理理论。治理理论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合作与协商的伙伴关系,它的主张是重构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在学校的管理中更加注重权力制衡与行为的互动,共同管理学校事务。
1.社会参与的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社会大众在思想上认为教育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即使能参与学校管理活动,那也只是形式而已,决策还是由政府做出。社会大众对自己的责任及义务缺乏理性认识,社会大众参与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2.社会参与的权利不明确
政府和学校都参与了高等教育的管理。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一直是协调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等教育改革并没有突破性进展,政府实际上是真正的权力拥有者。而介于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社会大众几乎没有权力。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任何一方的利益相关者都应享有同样的权力,但是实际上是社会参与高等教育中的权力分配与运用、行为规范、参与渠道等都不明确,社会大众的权力没有保障和行使的空间。
3.社会参与的力度不够
目前大学中的社会参与主要是企业参与大学的科研与学生的就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基本没有参与。社会、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多呈间接性,缺乏积极主动性,互相之间了解与沟通较少,参与的力度与深度不够,社会参与的渠道比较单一。
4.社会参与的构成体系不完善
我国教育中介机构欠发达,缺乏国外大学中较为完善的评估、监督、决策咨询中介机构,这使我国大学治理中社会参与的方式和途径不够完善,不能发挥其固有的效能。社会参与大学治理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参与制度与体系、参与方式以及一系列代表各利益相关者的表达机制与保障机制。
三、我国大学外部治理的社会参与的构建策略
政府、学校、社会大众都与社会参与密切相关,各种组织的建立、活动的开展与事务的管理都需要协商与合作,共同决定发展前景。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
1.政府适当地介入与支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关于大学的决策及管理
我国大学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虽然这种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适合我国的国情,但不利于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大学的治理。大学要重视建立其治理中的社会参与其决策和管理机制,借鉴国外经验,联系我国实际,建立由校外人士组成的委员会或理事会,吸收社会各界人士、行业组织、专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大学治理,听取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且作为高校最高决策层的咨询机构,为学校发展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2.扶持教育中介及其他团体
教育中介组织是联系大学与政府、社会的纽带和桥梁。独立性与公正权威的中介机构在社会参与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介组织由不同的社会力量组成,它是一个以向政府提供信息来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机构,还是一个促进大学与政府沟通理解的桥梁,是反映大学的需要与要求的双向服务机构。它可以向社会提供大学发展、科研的各种信息,促进社会大众对大学的理解和支持,使大学在公开透明的氛围中发展。
3.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
建立产、学、研结合机制是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参与大学治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大学和企业组成联合咨询小组,向大学提供贷款、资助或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探讨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大学与企业联合设立机构发展科学研究,大学参与企业培训,开设企业需要的新专业,组织大学里的教授与企业的骨干力量攻克企业难题。
4.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
大学的监督管理除了政府对高校的审计监管外,还应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建立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可以尝试由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人员等进行监督,定期举行会议。还可以由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媒体或专职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第三方监督。
治理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政府对于社会组织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将治理理论引入大学治理,通过权利的多主体、多中心和协商式民主来实现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必须从“既掌舵又划桨”转变为“掌舵而不划桨”,从双重任务中解放出来,做大学这艘船的掌舵者。政府应转变职能,实现政府、社会、大学的三重需求,以合作、协商作为工作方式,实现大学治理的良性运作,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参考文献:
[1]许慧清.大学外部治理视野中的社会监督[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2]张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参与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3]严文清.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17.
[4]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建华,钟和平.高校治理中社会参与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1(2).
[6]刘承波.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监督[J].大学教育科学,2008(10).
[7]陈金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社会参与与反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8]陈佳.SZ广播电视大学治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