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苏州,道不尽的不解之缘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哎咳唷,太湖美呀太湖美,太湖美。 ”一首《太湖美》,岂能唱尽太湖的富饶与美丽。
  今年10月,当大家再次谈论起太湖时,却都有些离愁别绪——2020年10月1日,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被收回,太湖水域所有渔船停止捕捞作业,这就意味着太湖从以前季节性禁捕进入全面禁捕。
  十年禁渔为的是破解“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用十年“无渔”换年年“有鱼”,彰显了人们对太湖水的关爱与珍惜。而说到太湖,就一定会说到苏州,因为太湖70%的水面属于苏州。
  事实上,苏州人对待水,向来是认真的。古往今来,多少能人异士在这里造水、治水和利水,其背后的最关键原因应该在于,是水成就了这座美丽的江南城市。毋庸置疑,水与苏州,早就血脉相连,无法割舍而看,这种道不尽的缘分,纵观上下数千年,依然会觉得很奇妙。
  一座以水为血脉的城市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对苏州城内景色作了这样的描绘。他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如果你是苏州人,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应该能够一下子想象出一幅水网密布的水乡情景。如果你从未踏足过苏城呢,可能不太能想象,一座水域面积占比高达42%的城市,会是怎样的多水呢。
  前不久,公众号上有一篇描写苏州的文章很火,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苏州水多的,“普通城市用双黄线分隔马路的车道方向。文艺城市呢?杭州,用高大树木组成的绿化带。而苏州,更特别。一些道路,中间用小河来分隔!”字里行间,透露着苏州到处是水的城市景象。
  当然,苏州的河流从不是杂乱无章的,透过平江路口根据南宋李寿朋主持刻制的《平江图》碑,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苏州古城的水网特点——城内纵横交叉的干、支河总计78条,河道长约82公里,连接各水网的桥梁有314座,尤以城北最密,形如棋盘。
  事实上,自古苏州内城水系就有着比较好的设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城市规划做的很到位。据赵晔《吴越春秋》记载,早在公元前514年,伍子胥主持建城,就设有水、陆城门各八,外有护城河包围,内有水道相连。城内水道三纵四横,配套有序,解决了人们的饮用、交通问题,使苏州城立于不败之地,经二千五百多年而基址未变。
  光有内城河是不够的。城市得以发展,就要紧密与外界联系,而苏州能够与城外互通,就要归功于建城后,历代统治者都喜以苏州为起点,陆续向西、北、东、西北、南等方向开凿运河,这些运河,更是构成了苏州与外界联系的四通八达的水道。因为水系完善,自古苏城的航运事业就发达,来来往往的商人与货品,不仅让苏城自古就成为了富饶之地,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活力,也为后来苏州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之于苏州,不仅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更是贯穿2500多年的历史脉络。可以说,水就是苏州整座城市骨骼,因为有了河流,整座城市才能被一代代苏州人建设得有血有肉,才能成就出一个个属于苏州的发展奇迹。
  依水而居,无法复制的文化之魅
  江南的婉约风情浓缩成六个字——小桥、流水、人家。
  当你踏入苏州古城,只见处处水道交织,窄窄的河道两旁是低矮的黑瓦白墙,沿河家家户户有码头……这就是水乡的灵魂与魅力,不仅是河多、桥多,更在于将老百姓的生活与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联系,还可以先从水的管理窥知一二。
  早在五代时期,吴越国就在苏州河道设捞浅军,负责河道清淤,河堤加固,闸门建筑等;宋时设城下指挥;元明时设都水司,以加强对水的管理。可以说,从水利开发到农田建设,从水的疏浚到河泥的利用,苏州城对水的管理自古就是非常完善的。这样的结果,就是让苏州人可以利用水,发展航运、农业等行业,并一直做得风生水起。
  这种联系,我们可以从民居再了解多一点。
  行走在平江路、山塘街,你就能体会到,苏州的民居建筑一般采取的就是“前街后港”形式。什么意思呢?就是屋子前面是向着街道的,屋后则沿河开设码头,方便出行和接收货物。细心观察的话,你还会发现,这些房子都是经过填高处理的,为的是防潮挡水。外形上,这些建筑也大多轻巧柔和、体态玲珑,加上粉墙黛瓦和坡屋面等设计,一切都透露着苏城的秀丽之美。
  这种联系,还有透过吃来体会。
  苏州十分重视鱼的养殖,春秋时已开有鱼池,明清时,在城内禁止捕鱼,而是作为放生之地,可以说那时候的苏州人就有了对保护水质的意识。苏州也重视水生作物的种植,精心耕耘,细心培育,使“水八仙”成为大家喜爱的食物。
  因水而美,世代为人津津乐道
  水与美,总是不可分割的,不然怎么总说,女人是水做的呢。苏州也是水做的,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更是因水而更显独特。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水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元素。所谓无水不成景,无水不成园。苏州百来座园林中,水总是占据园子的中心地带——房子依水而建,山依水而造。行走在园林里,你会发现有了水园子就有了活力,阳光洒在湖面上,映照出周围的山石草木,也格外有趣味。
  有了水的苏州园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桥。架之于水上的拱桥,不是对水的超越,两者是一种彼此依赖的关系。桥因水而有了连通彼岸的功能,水因桥而更具有生命力。
  不止是桥。有水还必有鱼,这就让整座园林更加生机勃勃了。平静的水面可以因为自由的鱼儿而灵动起来。更有趣的是,人们可以透过鱼和水产生交流,试想当河边的孩童向水里撒下一把鱼食,鱼儿开始向着一个点聚集,静止的水面便有了流动,整个小河都变得活泼了起来,而岸边的你也可以分享到鱼的快乐和水的自由。
  没有人是不爱水的,在“枕”河流上的苏州园林里,我们可以读读古诗、听听昆曲,可以评古论今、谈天说地。当然,园林只是整个水乡的缩影,置身于水网纵横的古城,粉墙黛瓦的民居像清水出芙蓉般矗立在河边,一座座拱桥横跨在一条条河流上,小河上还有点点船只……无论阳光明媚、还是飘着细雨,这些要素叠加在一起,都是一副极唯美的画面,难怪能吸引无数游人前来拜访。
  是啊,水做的苏州,用波澜不惊的静水来包容游客的疲惫,用波光粼粼的湖面,去卸下游客的烦恼,等到他们离去的时候,又用水趣盎然的意境赠予他们独特的水乡回忆。
  深入城市骨髓的智慧
  苏州人擅长围绕水做“文章”,且每一次都能叙述得格外动人。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暂且就不表了,就说说现代苏州关于水的“好故事”吧。
  当下,说到苏州的湖泊,苏州工业园区的三座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一定是绕不开的。聪慧的苏州人,还给这三座湖取了三个更贴切的“艺名”——“经济湖”“读书湖”和“养生湖”,正所谓金鸡湖边谈“经济”,独墅湖边道“读书”,阳澄湖畔谈“养生”,背后蕴藏着苏州人的智慧,以及城市的发展之道。
  作为苏州的后起之秀,园区脱胎于苏州乡镇经济方兴未艾之时,成长于开放型经济风生水起之际,并伴随着创新型经济的转型而腾飞。其实,这三种经济模式并不是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彼此并不融合,能够做到完美衔接,并将城市发展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就像古人治水一样。
  大禹、伯泰、范仲淹等等这些治水“专家”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本领,不断更新前人的治水模式,更好地将两股完全不同的江与河之水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为古代苏城发展积蓄能量。到了现代,城市发展同样讲究圆融、和谐之道,三种经济模式的顺利过渡,不断创新,推动着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古人治水的智慧不谋而合。
  中国文化的自然属性就是“崇水”的。水流涌动,云烟辉映,赏碧波而观鱼戏,待日落以看月升。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苏州这座城市,因河流而诞生、因河流而繁荣、因河流而令人向往,苏州与水的千年渊源,苏州与水的故事,必将继续,必须更精彩动人。
其他文献
苏州工业园区,一座漂亮、整洁、干净的非凡城市,甚至能与花园城市新加坡相媲美。而在舒心优质环境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勤汗水。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一场365天24小时重复播放的、最平凡的真实“剧本”。   4:00   最清洁的马路,离不开他们的保持  凌晨四点,你可能还在做着第二个梦的时候,娄葑街道环卫工人李春霞,已经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她正在和同事清理路面垃圾。园区公共区域道路保洁长度达566千
期刊
周颖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  我欣赏主动学习的学生,我认为预习比复习重要;我还认为自主学习更重要,学习可以是听老师的讲课,但更有效的学习是通过自己的学习,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并解决具体的问题。学习的本质是自学,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自学。  高中阶段培养的,是不断学习的意识、爱好和能力,这样完成学校教育之后,才会在职业生涯有不断向前的意愿和能力。这就是学力,学力的关键是能动性。当然,还有非智力因素中
期刊
人类对抽象图形的崇拜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古希腊绘画中的抽象元素在拜占庭和中世纪的建筑图案中都能找到踪迹,现代抽象画复兴于20世纪,一枝独秀的写实绘画在光鲜了500年后露出疲态,个别有想法的画家开始了抽象画的探索。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说:“艺术是抽象的,用你梦想中的东西取代自然吧。”这一点正是沈华借助抽象油画告诉观众的理念。  不一样的抽象艺术  沈华,苏州人,书画家、诗人,他的抽象画既有浓郁的西
期刊
周晓阳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教育的过程就是赋能孩子成长的过程,在学校,传授知识,训练习题,增加师生交流等更多的是物化的形式,最终教育应该给学生的未来赋能,待他们走上社会之后,用怎样的方式处理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服务工作、匹配社会,如何让生活更精彩是教育要做的。  因此,我们让学生在学校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地参与各项活动,通过活动,学会与人交流,懂得相互尊重和感恩,善于发
期刊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此话用在贴心管家韩沁的身上再合适不过。  穿上制服,带上愉悦的心情,从晨曦中走来。一边翻阅手边那叠日志薄,一边拿上对讲机,安排一日的工作。50岁的韩沁,尽显干练,更显温和與沉稳。这是胥江岸花园业主对小区物业经理韩沁的一致评价。  不满现状,跨行打拼  走进吴门桥街道新康社区胥江岸花园,清幽宜人的小区环境,让人沁心。管理
期刊
秋日中午,天气怡人。虎阜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里,数十位老人正聚在一起吃午饭。酥烂的鸡腿,嫩滑的豆腐……盘中都是符合老年人口味的菜肴,大家更是吃得津津有味。阿婆阿爹们边吃边聊,准备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开始下午的休闲活动。这样便利又温馨的场景,已经成为了许多虎阜社区老年居民的日常,也成为了虎丘街道内养老生活的一个缩影。  日照中心里的老来乐  虎阜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位于虎阜花园东区,内部建有活动室、健康保健
期刊
作为一个苏州人,小时候让自己见了就走不动道的美食有啥?细想一下,小朋友无非都爱甜食。漂亮香脆的海棠糕、红红绿绿的糕团、绕来绕去的“饴糖”……但最叫人惊艳的,还是偶尔在老街上看到的吹糖人。  吹糖人吸引人的地方,与其说是甜丝丝的味道,不如说是弹眼落睛的造型。胖乎乎的小动物泛着麦芽糖特有的光泽,搭配着鲜艳的颜色……真是“好看到舍不得下口”。  吹糖人,是技艺,也是艺术。这门手艺,用神乎其技来形容都不为
期刊
现代苏州杂志社搬到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月亮湾,一下子从典范古城到非凡园区,同事们的感受似乎非常强烈。站在新闻大厦最高层,极目远眺,远山近水,高楼绿地,让每个人对周遭的事物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期生活在苏州,感觉水已经完全融入这个城市,在整个城市版图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单位搬到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里,俯瞰城市时体会也最为明显。更重要的是,水的精神也完美内化于苏州人的骨子里、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
期刊
世代过着农耕生活的人们,自己也没想到会将蔬菜 “种进”花盆里,红的辣椒、绿的韭菜、多彩的番茄……一盆盆色彩鲜亮,煞是惹人喜爱。从黑色土地到楼顶天台,都市农民“转身”不易,却也一步步迈入了小康生活。  社区开辟“新耕地”  曾经,“毁绿种菜”在不少小区,尤其农村拆迁安置房小区里屡见不鲜。金筑家园是姑苏区白洋湾街道下辖的一个拆迁安置房小区,多数居民是白洋湾失地农民,世代過着农耕生活。  金筑社区党委书
期刊
说到麦秸手工艺作品,可是白洋湾街道富强社区老手艺团队的“最强项”。为了给大家带来新体验、新感受,老手艺团队一改往年思路,融入了新元素。果不其然,受到年轻家长和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只要传统手艺能坚持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发展、革新,就会萌生新的吸引力,引发社会力量去呵护、传承下去。  隐含在麦秸里的生活蒸蒸日上  彩色麦秸秆作为扇子里的新元素,再在扇柄上挂上具有宣传纪念意义的小挂坠,既纪念了当天的亲子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