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朗读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着只属于自己的内心天地。他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读语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诠释了发现,对同一篇文章的感悟会有所不同。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立的阅读情感体验,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关键词:感悟;兴趣;体验
一、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去想象体会,去理解表达,使朗读达到语文与语境的融合,体会与表达的统一。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配乐朗诵)“妈妈给我一件新棉衣,我决不把它弄破,别问我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块,别问我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卡片,我选出最美的一张珍藏,别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要用棉衣为她挡风雪,把蛋糕送给她吃,把精美的卡片送给她。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指导朗读,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逐步入情,进而移情,达到文与道,情与理的统一。
二、 重点研读,体会文章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说,重点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可我们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对词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试图一蹴而就,结果只是事倍功半。我觉得在重点研读课文时,要采用循序渐进法,让学生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逐步加深感情体悟,朗读效果会更好。鉴赏词句,品味情感。可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如教学《将相和》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如:读故事一,抓住“……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读故事二,抓住“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是真拼还是假拼?由此你又体会到什么?读故事三,先抓住“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他是真怕还是假怕?他这样做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再抓廉颇前后的语言、心理、行动的变化,体会这些表现出廉颇怎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内心的情感鉴赏词句,品味情感。
三、 借助范读,诱发情感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如教学《七律 长征》这首诗时,我首先做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借助形体语言(毛泽东在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动作),边读边做动作。学生被老师的朗读深深吸引住了,觉得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很有气势,就非常想读。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模仿的动作也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学到一些朗读的技巧。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教师本身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擅长用自己美好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
四、 重视评价,丰富情感体验
朗读训练中,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张扬孩子的个性,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中肯的、适度的评价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山村的早晨》朗读汇报阶段,我让学生们互评:“对于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觉得‘小溪带走夜的鼾声,露珠打湿美的黎明’,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看到了露珠正在花瓣上跳跃。”有的说:“‘早晨像刚睡醒的女孩儿,美丽、宁静、睡眼惺忪’可以读得轻巧柔和一些,这样既能表现出山村的美丽与宁静,也能表现出作者对山村的热爱之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不管对错,老师都应加以理解、引导和点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多样化,有鼓励性。评价学生朗读时的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含蓄。
五、 创造表演,升华朗读情感
表演是朗读的升华,是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将感悟于心的思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外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教师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的灵感迸射出火花。课堂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小学教材中有很多笔调明快,语言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课本剧。对这类文体,我则经常创设情境,采用朗读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朗读轻松理解课文,并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如《将相和》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课文,我采用“小组分角色、各小组派代表、男女生分角色、老师与学生分角色”等多种形式表演读,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借助表演使朗读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丰富的语调使课文情境得以再现,更容易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因此,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重潜移默化,心領神会。高尚的人物形象、美的故事和景物往往在学生用心体验和朗读中内化成自己的审美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作者简介:
陈小燕,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省新中心小学。
关键词:感悟;兴趣;体验
一、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去想象体会,去理解表达,使朗读达到语文与语境的融合,体会与表达的统一。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配乐朗诵)“妈妈给我一件新棉衣,我决不把它弄破,别问我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块,别问我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卡片,我选出最美的一张珍藏,别问我这是为什么?我要用棉衣为她挡风雪,把蛋糕送给她吃,把精美的卡片送给她。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可见,只要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指导朗读,就会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逐步入情,进而移情,达到文与道,情与理的统一。
二、 重点研读,体会文章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要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说,重点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可我们教学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对词句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试图一蹴而就,结果只是事倍功半。我觉得在重点研读课文时,要采用循序渐进法,让学生随着对课文了解的不断深入,逐步加深感情体悟,朗读效果会更好。鉴赏词句,品味情感。可抓住几个重点词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之情。如教学《将相和》时,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如:读故事一,抓住“……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读故事二,抓住“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他是真拼还是假拼?由此你又体会到什么?读故事三,先抓住“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他是真怕还是假怕?他这样做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再抓廉颇前后的语言、心理、行动的变化,体会这些表现出廉颇怎样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朗读训练,把学生的学路直接引向文章的思路,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成内心的情感鉴赏词句,品味情感。
三、 借助范读,诱发情感波澜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读冲动。如教学《七律 长征》这首诗时,我首先做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借助形体语言(毛泽东在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动作),边读边做动作。学生被老师的朗读深深吸引住了,觉得老师读得很有感情,很有气势,就非常想读。在后来的学习中,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模仿的动作也惟妙惟肖。教师的范读,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并学到一些朗读的技巧。好的范读,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心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当然,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到“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应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然,教师本身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擅长用自己美好的声音和真挚的感情去陶冶学生、感染学生。
四、 重视评价,丰富情感体验
朗读训练中,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张扬孩子的个性,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重视评价,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中肯的、适度的评价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山村的早晨》朗读汇报阶段,我让学生们互评:“对于他们的朗读,你有什么想法?”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觉得‘小溪带走夜的鼾声,露珠打湿美的黎明’,这儿读得特别好,我感觉到了微风拂面,看到了露珠正在花瓣上跳跃。”有的说:“‘早晨像刚睡醒的女孩儿,美丽、宁静、睡眼惺忪’可以读得轻巧柔和一些,这样既能表现出山村的美丽与宁静,也能表现出作者对山村的热爱之情。”……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不管对错,老师都应加以理解、引导和点拨。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应多样化,有鼓励性。评价学生朗读时的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含蓄。
五、 创造表演,升华朗读情感
表演是朗读的升华,是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后将感悟于心的思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外化,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教师要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的灵感迸射出火花。课堂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小学教材中有很多笔调明快,语言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课本剧。对这类文体,我则经常创设情境,采用朗读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通过朗读轻松理解课文,并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促进语言的内化。如《将相和》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读课文,我采用“小组分角色、各小组派代表、男女生分角色、老师与学生分角色”等多种形式表演读,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借助表演使朗读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丰富的语调使课文情境得以再现,更容易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
因此,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中。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重潜移默化,心領神会。高尚的人物形象、美的故事和景物往往在学生用心体验和朗读中内化成自己的审美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作者简介:
陈小燕,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省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