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索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想真正教得好,并不需要让学生将整堂课的内容都记住,也不需要为学生总结重点和难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掌握知识的重点。本文探讨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一个主要作用就是提示学生哪些是所学知识的重点,并帮助学生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结构都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学生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加深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而在知识的重点处向学生提问就是帮助学生分清主次的有效方法。怎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的难点与重点呢?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老师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向学生讲授知识的重点,借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知识的重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出知识的重点
  在正式上课前,我先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预习。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试着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带着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因此,我在学生预习的学案中适时地在重点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发现本课的重点知识,以便听老师分析课文时可以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和重点问题。
  我在教学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通过从易到难的提问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预习,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发现重点。
  提问1:文章中总共写了哪些人?主要的人物是谁?引导学生预习时就父亲检查背书、送半本书给同学、父亲修补书进行概括。
  提问2:乔元贞“有没有出息”继续引导学生预习时读懂我的第一本真正的书,引导学生领会“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塑造人格”。
  提问3:“你理解作者的心情了吗?”引导学生预习时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引导学生理解正因为这本书蕴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所以让我永志不忘。
  从以上问题中不难发现,我所提的几个问题都是循序渐进的。由“书”到“人”,由“人”到“事”,再由“事”到“人”,因而学生的预习在老师的引领下有据可依、步步深入,最后直抵诗人牛汉的内心情感。
  二、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这样的体会:某一知识,学习后细致认真地向别人讲授几遍,会大大加深记忆,同时自己也会受到一些新的启迪。自我复述几遍,同样会收到这种效果。因为在讲授复述时,大脑要进行紧张的思维,这样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复述过程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下面是我教学朱自清《背影》的片断:
  学生1:复述课文中“背影”第一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1:这里的背影是虚写,写出作者怀念之情,惦记背影。
  学生2:复述课文中“背影”第二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2:这里的背影是实写,写出父亲爱子之情,刻画背影。
  学生3:复述课文中“背影”第三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3:这里的背影也是实写,父子分手离别之情,惜别背影。
  学生4:复述课文中“背影”第四次出现的相关文段。
  师:这里的背影是虚写还是实写?写出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4:这里的背影是虚写,别后思念之情,再现背影。
  我要求同学们复述课文中“背影”出现的相关文段,目的是希望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通过连续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理解虚实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课文的重点知识。
  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
  在课文讲完后,我就所学知识的重点来给学生精心布置一些练习题,对学生在预习和复述时所忽视的重点进行补充,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琢磨出知识的重点所在,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識的印象。
  我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在本课讲完后,就所学知识的重点来给学生精心布置三道练习题:
  1.文章紧紧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来写?为什么?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回答,我们教师可找一些语文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起来解决。
  2.能简明地概括课文中与“死”相关的六件事吗?
  这是一道事件概括题,难度比起第一道题稍大了一点,由语文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
  3.学习课文后,你发现杨修的死因是什么?为什么?
  这是一道分析评论题,难度比起前两道题难了很多,由学生小组讨论,推荐语文成绩好的代表回答。
  我设计的三道练习题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涉及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这三道练习题中表现自我,都可以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也就是说,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找到知识的重点,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琢磨出知识的重点所在,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印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初中语文课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既是学生学习的困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攻克了重点知识,才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才能促使他们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才能使他们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新知识不断创新。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学困生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给予关注和重视的重要对象。如何提升学困生的學习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深思和探究。本文从作业内容生活化、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评价激励化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创新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作业单调、枯燥,学生的练习大多机械、重复甚至无效,与新课程的理念显得
【摘要】只要采取合适的策略,让整本书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美好,整本书阅读就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敞开一个又一个魅力无穷的缤纷世界,从而使学生的人生永远飘逸书香!  【关键词】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
【摘要】文言文在语文考试中一直占据一席之地,又因其难度比较大一直是考生最为头疼的地方。攻克文言文是我们取得语文高分的重点,我认为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对其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就是要讲方法,科学的方法,对事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日常的积累,哲学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平常多读、多练、多翻译,打好文言文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丹阳学校,江苏 南京 211157)  【摘要】不论是从平时的作业书写来看,还是从中考的书写得分来看,农村中学生的书写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学生书写基础薄弱、师生对汉字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过于依赖现代电脑录入技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所面对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书写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中学
【摘要】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性格塑造和内心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古老的教学理念,摆脱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影响,积极运用创新的、多彩的和有效的教
【摘要】在互动式语文活力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师生;有效互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践过程中,有这样几个误区:一是不真实的互动。师生间多形式上的互动,少思维的碰撞;缺
【摘要】“汉字难学”是因为远离规律,笔者论述了本丛书编写的四个特点,就在于找回规律,化难为易,另辟新路。  【关键词】初级汉字;字理;配套;快识乐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般人都认为汉字难教难学。上了十二年学,高中毕业,仍错字不断、病句叠见,便是明证。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许嘉璐在文集和讲话中表达了相反的看法:汉字难学是个伪命题。汉字有很深的文化内
【摘要】“以读代写”是提高写作的一个捷径,“读”能使学生开辟新思路,能使学生游刃于语言美的意境中,能在琅琅的诵读声中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趣、意境、手法等,能掌握文学作品的立意,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促进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朗读;写作;作用;内容;方法;以读代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听了上海育才中学语文名师李强有关“‘天天朗读
【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象之一。笔者认为在众多原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问题,而当前小学生的大众化兴趣激发应立足学生的成长生活,采用多形式的作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写真文章,表真性情,悟真生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作文动机的激发及作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两个角度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成长生活;习作兴趣;作文动机  
【摘要】课堂诵读、理解课文,问题探究、巩固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常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答题,一直以来是语文老师指导作业中的老大难。笔者试从分析其成因,研究存在的问答缺陷,探索其解决方法等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文通字顺、完整表述、语义转换等,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通字顺;简单问答;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多年的老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