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临中华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根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以福文化为切入点,从其内涵、溯源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探究,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福文化的认识,厘清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福文化;内涵;溯源;发展
  福文化是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植根于自身祈愿和相互祝颂中,囊括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对幸福喜乐的向往。福文化意蕴深厚、内涵丰富,时至今日仍散发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随着华人群体散播到世界各地。笔者结合相关文物资料,从历史和自然双重角度对福文化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厘清其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福文化的内涵
  福文化是经过变异的选择性保留而生存下来的文化,它以文字、语言、习俗活动的形式不断模仿、复制,流传至今。《说文解字》中提到:“福,祐也。”《诗经·大雅·瞻卬》中有“何神不富”之句,此“富”即“福祐”之意,因此,最初古人所谓福是指获得神灵的赐福、保佑。
  《礼记·祭统》载:“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见,无所不顺即为福。时至今日,我们在祈祷时依然会说万事顺利等,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所祈望追求的。《释名》中曰:“福,富也。”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能够实现物质生活的满足便是莫大的幸福,家中富贵也是福的内涵之一。
  《荀子·劝学》从对福与祸的关系角度进行阐释:“福莫长于无祸。”因此福的内涵也包括无祸,无祸就是大福,平安、健康就是福。《韩非子》中对福的理解为:“全寿富贵之谓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福”与“寿”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的幸福观念。福寿安康、福寿双全等,都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幸福。
  《尚书·洪范》对福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概括的解释:“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这也是最初的五福观念,而随着人们认识的加强,到后期五福又囊括了“福”“禄”“寿”“喜”“财”等新的含义。但无论如何,福文化都跳脱不出人类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美好的希冀和追求。可以说福文化具有明显的泛化特征和极大的包容性,基本可以囊括所有的生活领域,只要是想追求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福来表达。
  二、福文化萌芽及溯源
  福文化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面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无法建立客观的认识,对其产生了畏惧、崇拜以及想要将其征服的心理。于是,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远古先民逐渐产生了朦胧的趋福避祸的意识。他们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或者某种媒介与自然建立起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来表达自己对于好的事物、结果的祈盼,以求获得自然的庇佑。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可以说就是早期人们求吉观念的一种表现。
  在一些考古发掘出的早期器物上刻画的神秘图案、符号可能就代表了当时先民们的一种自然崇拜。鱼纹是仰韶文化的标志性纹饰之一,陕西西安的半坡、姜寨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许多器物上都发现有鱼纹。蛙纹也是早期文化遗址中常出现的代表性纹饰,如甘肃天水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器上常有变形蛙纹的形象。鱼和蛙都具有旺盛的繁殖能力,这正符合处于恶劣自然环境下的先民们祈盼人口繁衍兴旺的需求。在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鸟(凤)日伴生”的原始图像是一个常见的图式。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牙雕,其上刻画的双鸟环绕太阳的纹饰就被认为是一种早期的阳鸟崇拜。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在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逐渐出现了文字。于是人们将早期的祈福观念给予形象化的表达,体现在文字上即是最初的甲骨文,为两部分组成,下面为双手的形象,上面是容器的形象。表示双手捧容器以敬苍天,祈祷苍天赐予好运气。后来又逐渐衍变为字,左边为“示”的象形,象征原始先民用于祭祀的祭台,表示人们双手捧着容器在祭台前面祭祀。“通俗地说,‘福’的本义是祭祀时的供品,所谓福,成了作为祭鬼神的供品,这是福的最初含义和原生义。”
  三、福文化发展及演变
  (一)初步形成期
  夏商周时期是福文化的初步形成期。伴随着趋吉观念的产生,早期的祈福意识出现,后又逐渐形成抽象的福观念,并最终发展成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尤其是《尚书·洪范》中阐释的“五福”概念,代表了系统的“五福”文化的产生。这一时期国家出现,王权意识加强,考古发掘的器物中多以象征王权的龙凤纹为主,同时还有许多自然元素演变的饕餮纹、蟠螭纹、鸟兽纹等,这些纹饰造型在前期依附于青铜器、玉器进行传播。同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确立并完备,这也势必会影响人们对于福的理解。《庄子·天地》中即有“华封人曰:请祝圣人,使圣人富,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子”的描述,“华封三祝”所表达的多福多寿多男子便是当时社会中的主流祈福价值。
  (二)定型发展期
  随著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秦汉时期福文化的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了四神纹、云纹等祥瑞图案并成为主流。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不断加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人们通过顺君、顺天来祈得幸福。其中,顺天就是要人按照自然界的阴阳寒暑的变化修仁义、施行德,这样才能得福。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仅靠儒家思想不能使处于灾难中的人们获得精神慰藉。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对儒学的地位发起了冲击,儒释道三教并行,表现福文化的题材则更加丰富,纹饰上增加了佛道题材的莲花、飞天以及得道成仙等元素。
  (三)衍化发展期
  隋唐时期,繁荣开放,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都焕发出新的活力。佛教广泛传播,科举制也确立并不断完善,成为寒门打破阶层的重要途径,步入仕途平步青云成为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以前所不敢想之“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福文化的表达元素更趋多元化,牡丹、葡萄、宝相花等多种多样的花草元素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   宋元时期,伴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瓦舍勾栏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宋词、元杂剧的兴起传播以及造纸术的成熟、印刷术的发展都为福文化的表达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途径。年画行业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东京梦华录》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在宋代年画普遍被称为“纸画”,贴于家中用于祈福避祸,成为普通民众重要的祈福形式。
  (四)全盛发展期
  明清时期,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福文化完全走向平民化,进入到全新的兴盛时期,并形成以“福、禄、寿、喜、财”为核心、更贴近百姓生活的五福文化。它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建筑、服饰、器皿等都成为福文化的载体,图案纹饰也包罗万象,称得上“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一时期,表达福文化的纹饰图案依然多从自然元素中衍化而来,常见的植物元素主要有桃子、葫芦、葡萄、牡丹、莲花、灵芝等,动物元素多见蝙蝠、大象、仙鹤、仙鹿、龙、凤等。福文化的表达不再是简单的图案呈现,而是通过谐音、象征、双关、借喻等多种方式表达,如五福捧寿、葫芦万代、瓜瓞绵绵、太平有象等。“五福”文化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阔地传承和发展。
  纵观福文化的源起和发展,都與自然密不可分。它源于人与自然的抗争和融合,其后在历史与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中又与自然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变迁中,我们看到了福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也体悟到福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孜孜追求的长寿、富贵、安康,更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也是福文化所呈现的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马小颖,工作单位:河北博物院)
  参考文献
  1.郭卫平《文化进因的模因论对中华福文化的阐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P132。
  2.李志峰、陈嫚《中国福寿文化的当代诠释及启示》[J],《文化视域》,2020(03):P125。
  3.刘瑞华《传统福文化的价值精神与现代意义》[J],《学术探索》,2016(04):P134。
  4.刘玉堂、吴艳荣《神话传说和考古发现视域下凤凰崇拜的观念之源》[J],《社会科学动态》,2021(03):P8。
  5.殷伟、程建强《图说福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6.殷伟、程建强《图说福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7.张亲霞《中国传统礼治视野下的福观念》[J],《殷都学刊》,2013(04):P109。
  8.王晓彤《近代汉族民间服饰中的“五福”文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9:9。
其他文献
摘要:青铜器文物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以及珍藏价值,所以保护青铜器文物是每一位文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青铜器文物腐蚀原因和养护方案予以详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青铜器文物保护水平,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继而达到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青铜器;文物;腐蚀;原因;养护;方案;分析  古代青铜器深埋地下成百上千年,一旦出土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社会大众对于审美的认知及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作为文化瑰宝而备受青睐,但是因为制作周期长、从业人员少、成本高、产量低等特点,使得一些更高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结合对市场的考察、调研,运用传统书画装裱技艺
期刊
摘要: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是当前我国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我国文化保护和传承也有积极的作用。笔者针对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中简要阐述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我国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的现状,并以信宜市农村示范片建筑文物保护工作为例,阐述了传统村落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物建筑;建筑保护  繁荣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在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
期刊
作为粤绣之一的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之总称,亦即广东的广州、佛山、番禺、南海以及东莞、顺德、宝安、台山、香山等地的刺绣。它作为一种著名的造型艺术,与江苏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并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遗”。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伴随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扩展、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绣还在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明暗透视及
期刊
摘要:开封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及都城史上均少见。因此,开封的历史文物、遗迹数量庞大,文物包括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两大部分,分别具有历史的价值和革命的意义。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的保护。城市要发展,文物要保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期刊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不需缎锦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这是前人对广彩瓷的赞誉之言。广彩,是对广州地区釉上彩瓷工艺艺术品的简称,亦称“广东彩瓷”“广州织金彩瓷”,为我国著名的外销瓷器之一。它是一种再生产瓷,其瓷胎来自江西、湖南等地,再在广州上彩后低温烧制而成。其制作精美,图案纹饰丰富多彩,构图花饰严谨,人物古雅有致;再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丝万缕的金丝彩线交织于锦缎之上,显示出金碧辉
期刊
德化,千年古县,世界陶瓷之都。在其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发展史上,陶瓷制作技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来都离不开一代代能工巧匠的薪火相传,近代瓷绘名家许光月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初次接触到许光月的作品,是在福建著名收藏家施政强先生处。中国收藏家协会编著的“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民间收藏陶瓷大系》(江西·福建分卷)收录了他6件陶瓷藏品,其中的德化窑釉中彩渔翁六角瓶便是出自许光月之
期刊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的武举制度始于唐代,到了清代特别兴盛。当时国家大力提倡武举考试,武举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晚清时,山东省潍县、昌邑、高密一带,尚武、习武之风颇盛。  清代的武举考试与文科考试一样,大致分为四个等级进行: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
期刊
赖少其(1915—2000),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上海和安徽文艺界负责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协副主席。其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约万件,是“新徽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代表和执旗人。  张人希(1918—2008),别名伽叶,福建泉州人。篆刻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厦门画院副院长,
期刊
18至19世纪,西方掀起了一股“中国热”狂潮,使得大量琳琅满目的中国货,成为了他们追逐的稀奇物件。由于广州有“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令其成为了中西方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而广州的手工艺人则顺应西方市场的需要,创作生产出了各种富有“中国趣味”、略带西方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其中的外销画,是在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的当时,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家们根据西方人的审美要求所创作出来的,并成为了西方人士了解“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