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赖少其(1915—2000),革命家、版画家、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和作家、诗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南京、上海和安徽文艺界负责人,历届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常务理事,中国版协副主席。其一生创作的书画作品约万件,是“新徽派版画”和“新黄山画派”的代表和执旗人。
张人希(1918—2008),别名伽叶,福建泉州人。篆刻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厦门画院副院长,厦门市美协副主席、顾问,厦门市文联顾问,厦门市政协常委。与当代诸多书画名家相交甚笃,为弘一法师俗家弟子。
书画缘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赖少其创作了描绘黄山神韵的中堂七十余幅、丈二大画十几幅,随后在国内外频繁举办画展。其于1983年1月在厦门举办画展时与张人希结识,此后围绕书画、篆刻等主题,二人鸿雁往还不断,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自此,张人希陆续为赖少其治印,后者也以书画相酬。同时,赖少其还把张人希推荐给了关山月,并替关山月向张人希求印。张人希治好印后,将印花寄给赖少其。6月,赖少其在回信中写到“人希同志:你给关山月同志所作二印,都极佳,有汉印规模,又有发展。你可以直寄给他——广州广东省画院,也可以寄给我,我再送他。你给我作的几个印,反而没有关公的好,道理简单也讲不清。匆匆致敬礼。赖少其六月九日。”(图1)这里,赖少其对张人希的篆刻作品进行了鉴赏并予以肯定。同时,字里行间也充满了挚友之间的直言不讳,或许还有再次求印之隐意。
书画交流是文人间良好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沟通情感的最佳纽带,赖少其与张人希亦然。1985年,赖少其在日本东京举办“赖少其书画近作展”,同时举办安徽省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和安徽省外贸的“文房四宝展销”等活动。回国后,赖少其在获赠的日本宣纸上作画《山高水长》,上题“山高觉日短,瀑泻水声喧。松根绕绝壁,鸟啼白云端。造化皆如此,笔底生紫烟。游击十万士,往还山之颠。青峦凝碧血,皓首归故园。欲知河山美,卧游可开颜。人希仁兄足下大雅教,一九八五年岁乙丑,七十于申江赖少其。”全诗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赖少其作为“皖南事变”的亲历者,回忆了当年数万战士血战沙场的壮烈情景,以及如今江山卧游的畅快心情。画面钤印“赖”“少其”“铁铸江山图画里”。须知,这枚“铁铸江山图画里”印章正是张人希为赖少其所作,可谓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亦是二者书画情缘的见证。
金石交
张人希与赖少其的因缘不仅是书画,还有篆刻艺术。赖少其的书画作品和藏品中均可见其大量的钤印,其一生藏印161方,有51方是其常用印。这些常用印中不乏赖少其收藏的明清篆刻流派大家之作,如文彭、何震、唐材、邓石如、程荃、吴熙载、陈鸿寿、钱松、黄士陵等,更多的是当代印人为赖少其所治之印,如傅抱石、方介堪、钱君匋、陈巨来、叶潞渊、王个簃、韩天衡、童衍方等。而张人希为赖少其治印为最多,多达12方。20世纪80年代,时值赖少其黄山题材创作的高峰期,张人希为其治“赖少其七十归故里”“不拘一格”“黄山烟云入梦来”等印。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黄山客”“赖少其印”,这两方印章在赖少其所有的常用印当中,印制规模最大,常见于赖少其的丈二山水巨作之上,其来历亦有史可证。
1983年11月,赖少其应邀赴泰国参加“第三届世界潮团联谊会”活动并举办书画展览。次年1月,赖少其从泰国经香港,应邀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题为《我创作道路的摸索》讲学。诚然,这次讲学之所以能在香港高等学府成功举办,背后或多或少都闪烁着饶宗颐的身影。赖少其投桃报李,手书《天都赋》相赠,饶宗颐手书《黄山客》回赠。回到广州后,赖少其旋即致信张人希,请求后者为其治印“黄山客”。
信中写到“人希同志:我去年冬到泰国开画展后经香港回国,现尚在广州,即将回安徽。你为我刻过二印,都随我东游西荡,好像老友一般,今又接到二个印花,都很好,十分感(谢)之至。前年游武夷,至今印象极深,故作《武夷》一幅奉上,请雅教。拟请阁下再为我刻二个,朱文‘黄山客’印章、‘赖少其印’(不要太厚),为了便于携带,不宜过重。谢谢。赖少其,三月四日”(图2)。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得五个重要信息,一是赖少其所藏张人希作品的存世状态并非“藏”,而是“随我东游西荡”,这里没有正襟危坐式的膜拜,而是挂在腰间,信手拈来式的体悟;二是赖少其极为欣赏张人希的作品;三是其篆刻藏品来源于张人希的赠送和自己的“求”。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砚史序》开篇便说:“天下事,爱之挚者,所爱必可致,求之诚者,所求必有成。”这不是单方面的“求”,而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反映赖少其与张人希在人品和艺品上是相互认可的,故而一方面勇于求印,一方面乐于赠印;四是赖少其也向张人希赠送自己的书画作品,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知己之间的交游往还和艺术互鉴;五是求印的目的是便于携带,随时钤印。
或许因之前“作的几个印,反而没有关山月的好”之故,张人希收到信后随即用心经营,为赖少其治朱文“黄山客”印(图3)和白文“赖少其印”(图4)。
朱文“黄山客”印长5、宽2、高5厘米,在赖少其常用印当中属于印制规模较大的印章。观此印,每作一画都轻行取势,每一线条的起讫均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边栏残破而不露斧痕。三字之间或连或断,其中“客”字作夸张处理,张人希在此造险,却又脉络分明,意到笔到,十分自然。其余二字各具特色,皆野趣横逸。章法于迟涩中见畅达、险绝中见和谐,严谨而不失天真烂漫之趣,可谓方寸之内藏奇崛。赖少其在《自序》中说“吾系皖半生,以黄山为家”,在《天都赋》中写到“我是黄山客,常作黟山图”。正是有了以黄山为家的创作思想,才使其黄山之作呈现汪洋恣肆和苍苍茫茫之气象,而“黄山客”印章则作了形象上的完美注解。需要说明的是,赖少其托付张人希为其治“黄山客”印,其对张人希的信任之坚,可见一斑。
白文“赖少其印”边长8厘米,在赖少其常用印当中印制规模为最大。应赖少其“不要太厚,便于携带,不宜过重”的要求,此印高仅1.3厘米。张人希治印,白文多取法汉铸,章法平正方直,坚定沉着有将军气概。观此印线条变化不大,却在疏密上见功夫,朱白对比分明,自然生动,布局严密却有天趣。字法多有隶意,边款镌刻“甲子春为少其画师作巨印,人希”,亦挺劲而富有变化,自成风致。其刀法雄渾、爽快,非一般印人所能为之,盖张人希巅峰之作。在张人希生前出版的《张人希名人篆刻作品选》以及身后出版的《人希印存》(图5)等多种出版物上均有此印,足见张人希对此印亦颇为自得。
两方印章,一朱一白,朱文印凝练爽利,书意浓厚,白文印圆融明快,文气充溢,充分呈现了张人希篆刻巅峰时期的真实风貌,堪称力度与韧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同时,赖少其将此两方巨印大量地钤在自己的巨幅黄山之作上,亦可谓是其对新时代祖国壮丽山河的讴歌。两方印章作为赖张二人惺惺相惜、书画情缘、金石之交的见证,显得弥足珍贵。
张人希(1918—2008),别名伽叶,福建泉州人。篆刻家、书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厦门画院副院长,厦门市美协副主席、顾问,厦门市文联顾问,厦门市政协常委。与当代诸多书画名家相交甚笃,为弘一法师俗家弟子。
书画缘
20世纪80年代初期,赖少其创作了描绘黄山神韵的中堂七十余幅、丈二大画十几幅,随后在国内外频繁举办画展。其于1983年1月在厦门举办画展时与张人希结识,此后围绕书画、篆刻等主题,二人鸿雁往还不断,建立了真挚而深厚的友谊。自此,张人希陆续为赖少其治印,后者也以书画相酬。同时,赖少其还把张人希推荐给了关山月,并替关山月向张人希求印。张人希治好印后,将印花寄给赖少其。6月,赖少其在回信中写到“人希同志:你给关山月同志所作二印,都极佳,有汉印规模,又有发展。你可以直寄给他——广州广东省画院,也可以寄给我,我再送他。你给我作的几个印,反而没有关公的好,道理简单也讲不清。匆匆致敬礼。赖少其六月九日。”(图1)这里,赖少其对张人希的篆刻作品进行了鉴赏并予以肯定。同时,字里行间也充满了挚友之间的直言不讳,或许还有再次求印之隐意。
书画交流是文人间良好互动的重要方式,也是沟通情感的最佳纽带,赖少其与张人希亦然。1985年,赖少其在日本东京举办“赖少其书画近作展”,同时举办安徽省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文房四宝展览”和安徽省外贸的“文房四宝展销”等活动。回国后,赖少其在获赠的日本宣纸上作画《山高水长》,上题“山高觉日短,瀑泻水声喧。松根绕绝壁,鸟啼白云端。造化皆如此,笔底生紫烟。游击十万士,往还山之颠。青峦凝碧血,皓首归故园。欲知河山美,卧游可开颜。人希仁兄足下大雅教,一九八五年岁乙丑,七十于申江赖少其。”全诗描绘了黄山的壮丽景色,同时,赖少其作为“皖南事变”的亲历者,回忆了当年数万战士血战沙场的壮烈情景,以及如今江山卧游的畅快心情。画面钤印“赖”“少其”“铁铸江山图画里”。须知,这枚“铁铸江山图画里”印章正是张人希为赖少其所作,可谓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亦是二者书画情缘的见证。
金石交
张人希与赖少其的因缘不仅是书画,还有篆刻艺术。赖少其的书画作品和藏品中均可见其大量的钤印,其一生藏印161方,有51方是其常用印。这些常用印中不乏赖少其收藏的明清篆刻流派大家之作,如文彭、何震、唐材、邓石如、程荃、吴熙载、陈鸿寿、钱松、黄士陵等,更多的是当代印人为赖少其所治之印,如傅抱石、方介堪、钱君匋、陈巨来、叶潞渊、王个簃、韩天衡、童衍方等。而张人希为赖少其治印为最多,多达12方。20世纪80年代,时值赖少其黄山题材创作的高峰期,张人希为其治“赖少其七十归故里”“不拘一格”“黄山烟云入梦来”等印。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黄山客”“赖少其印”,这两方印章在赖少其所有的常用印当中,印制规模最大,常见于赖少其的丈二山水巨作之上,其来历亦有史可证。
1983年11月,赖少其应邀赴泰国参加“第三届世界潮团联谊会”活动并举办书画展览。次年1月,赖少其从泰国经香港,应邀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了题为《我创作道路的摸索》讲学。诚然,这次讲学之所以能在香港高等学府成功举办,背后或多或少都闪烁着饶宗颐的身影。赖少其投桃报李,手书《天都赋》相赠,饶宗颐手书《黄山客》回赠。回到广州后,赖少其旋即致信张人希,请求后者为其治印“黄山客”。
信中写到“人希同志:我去年冬到泰国开画展后经香港回国,现尚在广州,即将回安徽。你为我刻过二印,都随我东游西荡,好像老友一般,今又接到二个印花,都很好,十分感(谢)之至。前年游武夷,至今印象极深,故作《武夷》一幅奉上,请雅教。拟请阁下再为我刻二个,朱文‘黄山客’印章、‘赖少其印’(不要太厚),为了便于携带,不宜过重。谢谢。赖少其,三月四日”(图2)。
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得五个重要信息,一是赖少其所藏张人希作品的存世状态并非“藏”,而是“随我东游西荡”,这里没有正襟危坐式的膜拜,而是挂在腰间,信手拈来式的体悟;二是赖少其极为欣赏张人希的作品;三是其篆刻藏品来源于张人希的赠送和自己的“求”。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砚史序》开篇便说:“天下事,爱之挚者,所爱必可致,求之诚者,所求必有成。”这不是单方面的“求”,而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反映赖少其与张人希在人品和艺品上是相互认可的,故而一方面勇于求印,一方面乐于赠印;四是赖少其也向张人希赠送自己的书画作品,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是知己之间的交游往还和艺术互鉴;五是求印的目的是便于携带,随时钤印。
或许因之前“作的几个印,反而没有关山月的好”之故,张人希收到信后随即用心经营,为赖少其治朱文“黄山客”印(图3)和白文“赖少其印”(图4)。
朱文“黄山客”印长5、宽2、高5厘米,在赖少其常用印当中属于印制规模较大的印章。观此印,每作一画都轻行取势,每一线条的起讫均一气呵成、干脆利落。边栏残破而不露斧痕。三字之间或连或断,其中“客”字作夸张处理,张人希在此造险,却又脉络分明,意到笔到,十分自然。其余二字各具特色,皆野趣横逸。章法于迟涩中见畅达、险绝中见和谐,严谨而不失天真烂漫之趣,可谓方寸之内藏奇崛。赖少其在《自序》中说“吾系皖半生,以黄山为家”,在《天都赋》中写到“我是黄山客,常作黟山图”。正是有了以黄山为家的创作思想,才使其黄山之作呈现汪洋恣肆和苍苍茫茫之气象,而“黄山客”印章则作了形象上的完美注解。需要说明的是,赖少其托付张人希为其治“黄山客”印,其对张人希的信任之坚,可见一斑。
白文“赖少其印”边长8厘米,在赖少其常用印当中印制规模为最大。应赖少其“不要太厚,便于携带,不宜过重”的要求,此印高仅1.3厘米。张人希治印,白文多取法汉铸,章法平正方直,坚定沉着有将军气概。观此印线条变化不大,却在疏密上见功夫,朱白对比分明,自然生动,布局严密却有天趣。字法多有隶意,边款镌刻“甲子春为少其画师作巨印,人希”,亦挺劲而富有变化,自成风致。其刀法雄渾、爽快,非一般印人所能为之,盖张人希巅峰之作。在张人希生前出版的《张人希名人篆刻作品选》以及身后出版的《人希印存》(图5)等多种出版物上均有此印,足见张人希对此印亦颇为自得。
两方印章,一朱一白,朱文印凝练爽利,书意浓厚,白文印圆融明快,文气充溢,充分呈现了张人希篆刻巅峰时期的真实风貌,堪称力度与韧性完美结合的产物。同时,赖少其将此两方巨印大量地钤在自己的巨幅黄山之作上,亦可谓是其对新时代祖国壮丽山河的讴歌。两方印章作为赖张二人惺惺相惜、书画情缘、金石之交的见证,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