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泉高致集》是我国山水画理论著作中的长篇巨制,由北宋郭思整理编述其父郭熙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经验与感悟而成。作为中国山水画的思想基础,道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山水画理论层面的丰富与完善,《林泉高致集》中的许多山水画理论也颇受其影响。
【关键词】道家思想;郭熙;郭思;山水画论
中国的山水画理论发展到宋代已是枝繁叶茂,蔚然成观,出现了郭熙、郭若虚、邓椿等书画鉴赏与评论大家。作为集山水画理论之大成者,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集》囊括了对山水画精神内涵与创作技法等多方面的思考与见解。全书共分六篇,涉及层面较广,是我国山水画论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中前四篇为郭熙亲论,《序》与后两篇为其子郭思据其形意所追述。郭思在序中曾言:“先子少从道家之学。”①说明郭熙幼时喜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且“本游方外”,②也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旨归相契合。道家文化是宋代社会主流哲学形态之一,对当时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创作都产生过较大影响。由于自幼好道学,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也多有道家思想的体现。
一、郭熙的道家思想
在郭熙的成长过程中,道家思想对其影响颇深。他游行各处,塑造了很多与道家息息相关的主观修养。《庄子》中谈到“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绘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就应该充分地感受自然环境,与自然一起感受宁静,培养自身安详、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成功描绘出自然风景的静之美。郭熙便是这样,《林泉高致集》前的“序”中,郭熙其子郭思说道:“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郭熙从小秉承道家这种修身养性的做法,培养自身的自由洒脱、亲近自然的心态。通过亲身实践,深入自然,感受自然,描绘真实的自然风景。
郭熙不但是一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时任翰林待诏直长,服务于宋朝政府,宋代的官员对于自身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视。郭熙作为翰林,平时就比较注重自身素养的培养和研修,同时也会与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谈学论道。同时郭熙也会有相关的绘画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达官贵人授课或绘画,潜修养性于画院,为国家的绘画论著和典籍做准备和汇总工作。
二、《林泉高致集》的创作背景
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历史悠久,许多文人侠客喜好游山玩水,有的吹拉弹奏,有的用文字和画笔记录下了真实的自然之美。关于山水画的论著,不得不提到南北朝时东晋的宗炳的《画山水序》,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这部作品的意义非凡,他对我国山水画论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从自然风景的文字或绘画的描述中,作者们都讲求修身养性,身临其境的感觉。《林泉高致集》创作于宋朝,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期间出现了文学、科技、绘画各方面的人才巨匠。宋神宗命郭熙为其藏画详定品目,为郭熙浏览历朝的名人画卷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总结了许多幅名人画卷后,郭熙通过文字表述其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
《林泉高致集》反映了郭熙为政府服务的倾向,但在艺术创作方面和美学思想等方面又无不体现其道学思想对创作的深远影响,置身于自然之中对于官员不是很容易,对于很多有家室的人也不容易,所以他提出了观画体验的做法,追求山水画作的意境。以其深厚的道德品行以及对画卷的理解和感受,为皇室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三、道德思想对《林泉高致集》的影响
(一)对艺术心态的追求
郭思对郭熙的创作状态有“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③的描述,且郭熙自云:“庄子说,画史解衣磅礴。此真得画家之法”,④认为艺术境界需达到《庄子》外篇记中的“解衣磅礴”,心境舒展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作画的意境中去,且作画不拘于行迹,这样才能得自然之趣,画出神之作。郭思还评价郭熙“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墨精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⑤,郭熙对创作心境与客观环境的高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庄子·人间世》“心斋”与《庄子·大宗师》“坐忘”等人生态度的影响。不同于秦汉魏晋时期世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郭熙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达到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清明愉悦,由“心斋”而后“坐忘”,最后与大道通。
郭熙作画时,常“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⑥《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有“庖丁解牛”一故,赞赏庖丁数十年钻研解牛,由追求宰牛的技术到追求“道”的过程。郭思描述其父作画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一幅画总要反反复复不断修改,且始终“如戒严敌”。这种通过孜孜不倦的研习而达到自己内心标准的过程,与庄子所赞扬的庖丁行为不谋而合,都是对道家所言之“道”的不懈追求。
在《山水训》一节中,郭熙谈到“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烟霞仙境,……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今得妙手郁然出之……此且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⑦点明了人们喜画山水的本意,乃是源自内心世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这一思想的根源便是道家对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等思想的倡导。
(二)对画面意境的探索
基于宋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为皇室御用画家的郭熙并不一味提倡山水画中一定要体现隐逸思想,这一点区别于南北朝东晋的宗炳。在艺术创作与构思方面,郭熙首次明确提出了对画面意境的具体要求,认为画面意境不仅要达到“美”的视觉要求,而且要契合观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审美需求,以此加强山水画的亲和力,使观者能够进入画面,如同身在此山此水中,让观者的精神世界与画中的自然山水进行交流融合。“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与美学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精神,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融。郭熙这种对山水画意境营造的审美要求,正是对道家“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落实与诠释。
“三远论”是郭熙根据中国山水画的具体特征,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出的视觉规律与构图原理,对山水画创作实践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所谓“远”者,其目的是通过对构图的精心安排与特殊处理,将观者目光引至画面的远处,心随目动,进而将观者的思想与灵魂引至意境的远处,远离生活喧嚣,进入绝尘脱俗的妙逸之境。“高远”者清明,“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由“远”而至“淡”,乃是对道家“尚淡”境界的追求与体现。
(三)对自然山水的关照
“阴阳”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阐明,万物均有阴阳二气,且相互交融和谐,这也是郭熙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之一。郭熙对山水画的主体关系有著名的“山水关系说”,即“山以水为血脉,水以山为面”、⑧“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⑨山、水形质不同但相互之间和谐均衡,以阴阳互补的关系,营造出山水画辩证的交融意境美。
郭熙自小喜好道家思想,追求心灵静之美,追求自然风景对心灵的净化和熏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⑩倡导万物的起始与止归都应法自然,从自然中追寻各自所需。郭熙对自然之山、水、云气、烟岚有“四时不同”之说,是他对自然山水进行长期观察、欣赏,并融情于景后的升华与概括。加之其“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輥輯訛等观察方法及“身既山川而取之”等欣赏视角的论述,足可见他“法自然”的山水画创作态度,以及在“法自然”輥輰訛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关照。
注释:
①~⑨輥輯訛輥輰訛[宋]郭熙.林泉高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⑩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1
【关键词】道家思想;郭熙;郭思;山水画论
中国的山水画理论发展到宋代已是枝繁叶茂,蔚然成观,出现了郭熙、郭若虚、邓椿等书画鉴赏与评论大家。作为集山水画理论之大成者,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集》囊括了对山水画精神内涵与创作技法等多方面的思考与见解。全书共分六篇,涉及层面较广,是我国山水画论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其中前四篇为郭熙亲论,《序》与后两篇为其子郭思据其形意所追述。郭思在序中曾言:“先子少从道家之学。”①说明郭熙幼时喜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且“本游方外”,②也与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旨归相契合。道家文化是宋代社会主流哲学形态之一,对当时山水画的理论与实践创作都产生过较大影响。由于自幼好道学,郭熙的山水画理论中也多有道家思想的体现。
一、郭熙的道家思想
在郭熙的成长过程中,道家思想对其影响颇深。他游行各处,塑造了很多与道家息息相关的主观修养。《庄子》中谈到“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绘画家,尤其是山水画家,就应该充分地感受自然环境,与自然一起感受宁静,培养自身安详、平和的心态,这样才能成功描绘出自然风景的静之美。郭熙便是这样,《林泉高致集》前的“序”中,郭熙其子郭思说道:“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郭熙从小秉承道家这种修身养性的做法,培养自身的自由洒脱、亲近自然的心态。通过亲身实践,深入自然,感受自然,描绘真实的自然风景。
郭熙不但是一名画家、绘画理论家,他时任翰林待诏直长,服务于宋朝政府,宋代的官员对于自身素养的培养也非常重视。郭熙作为翰林,平时就比较注重自身素养的培养和研修,同时也会与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谈学论道。同时郭熙也会有相关的绘画相关的工作任务,为达官贵人授课或绘画,潜修养性于画院,为国家的绘画论著和典籍做准备和汇总工作。
二、《林泉高致集》的创作背景
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历史悠久,许多文人侠客喜好游山玩水,有的吹拉弹奏,有的用文字和画笔记录下了真实的自然之美。关于山水画的论著,不得不提到南北朝时东晋的宗炳的《画山水序》,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这部作品的意义非凡,他对我国山水画论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从自然风景的文字或绘画的描述中,作者们都讲求修身养性,身临其境的感觉。《林泉高致集》创作于宋朝,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期间出现了文学、科技、绘画各方面的人才巨匠。宋神宗命郭熙为其藏画详定品目,为郭熙浏览历朝的名人画卷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总结了许多幅名人画卷后,郭熙通过文字表述其山水画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
《林泉高致集》反映了郭熙为政府服务的倾向,但在艺术创作方面和美学思想等方面又无不体现其道学思想对创作的深远影响,置身于自然之中对于官员不是很容易,对于很多有家室的人也不容易,所以他提出了观画体验的做法,追求山水画作的意境。以其深厚的道德品行以及对画卷的理解和感受,为皇室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三、道德思想对《林泉高致集》的影响
(一)对艺术心态的追求
郭思对郭熙的创作状态有“乘兴得意而作,万事俱忘”③的描述,且郭熙自云:“庄子说,画史解衣磅礴。此真得画家之法”,④认为艺术境界需达到《庄子》外篇记中的“解衣磅礴”,心境舒展愉悦,全身心地投入到作画的意境中去,且作画不拘于行迹,这样才能得自然之趣,画出神之作。郭思还评价郭熙“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笔墨精妙,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⑤,郭熙对创作心境与客观环境的高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受了《庄子·人间世》“心斋”与《庄子·大宗师》“坐忘”等人生态度的影响。不同于秦汉魏晋时期世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郭熙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山水画的创作与实践,达到修身养性,达到心灵的清明愉悦,由“心斋”而后“坐忘”,最后与大道通。
郭熙作画时,常“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始终如戒严敌。”⑥《庄子·内篇·养生主》中有“庖丁解牛”一故,赞赏庖丁数十年钻研解牛,由追求宰牛的技术到追求“道”的过程。郭思描述其父作画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一幅画总要反反复复不断修改,且始终“如戒严敌”。这种通过孜孜不倦的研习而达到自己内心标准的过程,与庄子所赞扬的庖丁行为不谋而合,都是对道家所言之“道”的不懈追求。
在《山水训》一节中,郭熙谈到“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烟霞仙境,……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今得妙手郁然出之……此且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⑦点明了人们喜画山水的本意,乃是源自内心世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这一思想的根源便是道家对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等思想的倡导。
(二)对画面意境的探索
基于宋代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为皇室御用画家的郭熙并不一味提倡山水画中一定要体现隐逸思想,这一点区别于南北朝东晋的宗炳。在艺术创作与构思方面,郭熙首次明确提出了对画面意境的具体要求,认为画面意境不仅要达到“美”的视觉要求,而且要契合观者“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审美需求,以此加强山水画的亲和力,使观者能够进入画面,如同身在此山此水中,让观者的精神世界与画中的自然山水进行交流融合。“天人合一”是道家哲学与美学的核心思想与基本精神,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融。郭熙这种对山水画意境营造的审美要求,正是对道家“天人合一”核心思想的落实与诠释。
“三远论”是郭熙根据中国山水画的具体特征,在《林泉高致集》中提出的视觉规律与构图原理,对山水画创作实践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所谓“远”者,其目的是通过对构图的精心安排与特殊处理,将观者目光引至画面的远处,心随目动,进而将观者的思想与灵魂引至意境的远处,远离生活喧嚣,进入绝尘脱俗的妙逸之境。“高远”者清明,“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由“远”而至“淡”,乃是对道家“尚淡”境界的追求与体现。
(三)对自然山水的关照
“阴阳”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阐明,万物均有阴阳二气,且相互交融和谐,这也是郭熙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之一。郭熙对山水画的主体关系有著名的“山水关系说”,即“山以水为血脉,水以山为面”、⑧“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⑨山、水形质不同但相互之间和谐均衡,以阴阳互补的关系,营造出山水画辩证的交融意境美。
郭熙自小喜好道家思想,追求心灵静之美,追求自然风景对心灵的净化和熏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⑩倡导万物的起始与止归都应法自然,从自然中追寻各自所需。郭熙对自然之山、水、云气、烟岚有“四时不同”之说,是他对自然山水进行长期观察、欣赏,并融情于景后的升华与概括。加之其“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輥輯訛等观察方法及“身既山川而取之”等欣赏视角的论述,足可见他“法自然”的山水画创作态度,以及在“法自然”輥輰訛过程中表现出的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关照。
注释:
①~⑨輥輯訛輥輰訛[宋]郭熙.林泉高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⑩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