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对铜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wlzjzx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安徽铜陵狮子山附近的农田土壤为对象,外源添加竹炭(0,1%,2%,5%)、稻壳生物炭(0,1%,2%,5%)以及两者混合物(1∶1,2%),在室温下老化45d,含水量始终保持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0%,研究土壤pH及土壤重金属Cu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质量比的不断增大,土壤pH逐渐增大,Cu的可交换形态减少,残渣态增多。说明生物炭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其中1∶1混合生物炭的固化效果最佳。
  关键词:生物炭;重金属铜;农田土壤;形态分析
  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6-0110-03
  1 引言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农药及化肥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1]。据统计,我国19.4%的耕地受到镉、镍、铜、砷、汞、铅等重金属污染,污染耕地总面积达到2.3×107hm2[2]。因此,如何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提高农产品安全,已成为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
  生物炭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土壤修复药剂,属有机钝化剂,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迁移性和毒性,进而达到修复、改良土壤的目的[3-5]。本试验通过单独添加竹炭、稻壳生物炭以及两者混合添加,对铜污染农田土壤进行钝化修复,分析了加入钝化剂后土壤pH及土壤重金属Cu形态的变化,以期为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有机修复提供参考[6-7]。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采自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矿区附近农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土壤中重金属铜总量为236.66mg/kg。
  2.1.2 供试材料 试验所需的竹炭、稻壳生物炭均购自浙江农科院生物炭研究所,粒径为2~3mm。
  2.2 试验设计 本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①空白对照(CK);②~④添加不同质量比1%、2%、5%的竹炭(BC1%、BC2%、BC5%);⑤~⑦添加不同质量比1%、2%、5%的稻壳生物炭(RC1%、RC2%、RC5%);⑧2种生物炭以1∶1混合并按质量比2%添加到土壤中(BC+RC)。称取100g过20目筛的供试土壤,用称重法使土壤的含水率维持在30%,在室温条件下老化培养45d,风干、研磨后用于后续实验。
  2.3 测定方法
  2.3.1 土壤pH 风干土样100目筛过滤后,称取5.0±0.1g,置于50mL离心管内,加12.5mL无CO2水,用振荡器振蕩30min,静置1h,pH计调至标准,用pH电极测定上清液的pH值。
  2.3.2 土壤重金属形态 采取Tessier[8]5步提取法进行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用ICP测定重金属Cu含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物炭对土壤pH的影响 pH值能够反映重金属活性的变化,研究土壤pH值可以评定土壤化学性质。不同生物炭处理对土壤pH值的影响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生物炭的添加,pH值逐渐升高,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当加入1%、2%、5%的竹炭后,土壤pH值逐渐增加了0.18、0.19和0.33,相同质量比的稻壳生物炭对pH值的影响较弱。
  3.2 不同生物炭对土壤Cu形态的影响
  3.2.1 不同生物炭对土壤中可交换态Cu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竹炭、稻壳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铜的含量逐渐降低。可交换态容易被植物所吸收,同时也是重金属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形态。2种生物炭1∶1混合的效果最好,其次是5%的稻壳生物炭。
  3.2.2 生物炭对碳酸盐结合态Cu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随着生物炭的添加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5%的质量比下达到最高,其中竹炭处理的土壤碳酸盐结合态Cu含量要大于稻壳生物炭,1%竹炭条件下的土壤中碳酸盐结合态Cu的含量最少。
  3.2.3 生物炭对铁锰氧化态Cu的影响 从图4可以看出,添加生物炭后,铁锰氧化态Cu的含量逐渐下降,5%RC条件下的土壤所含铁锰氧化态Cu含量最低,和对照组土壤相比,加入生物炭后,铁锰氧化态Cu含量下降,且随着质量比的不断增大,呈现出梯度变化。
  3.2.4 生物炭对有机态Cu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1∶1混合比例添加生物炭,产生的有机态Cu最多;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有机态Cu含量呈现出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对比未添加生物炭的空白土壤,生物炭的添加促使铜有机态含量在土壤中的比重上升。
  3.2.5 生物炭对残渣态Cu的影响 从图6可以看出,加入生物炭后,残渣态Cu含量明显提高,而且添加比例越高,产生的残渣态越多,说明生物炭对于含铜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良好修复效果。2种生物炭1∶1混合添加,其残渣态Cu含量较高,效果良好。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竹炭、稻壳生物炭可有效提高土壤pH值;并且生物炭的添加使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发生变化。添加竹炭、稻壳生物炭后,土壤中可交换态Cu会向更加稳定的结合态和残渣态转化,竹炭、稻壳生物炭的添加量越大,转化效果越显著;竹炭、稻壳生物炭混合添加时的效果最好,优于单一竹炭或稻壳生物炭,混合添加更适合污染土壤的修复。
  在重金属铜污染土壤中,按0、1%、2%、5%、1∶1依次添加竹炭和稻壳生物炭,土壤pH值逐渐增大,也同样展示出重金属活性的变化,这与Rizwan[9]和高瑞丽等[10]的研究结果类似,他们通过钝化试验发现施用生物炭后的土壤pH值提高,加入竹炭和稻壳生物炭后,铜的可交换态对比空白组逐渐下降,逐渐转化成碳酸盐结合态、有机态、铁锰氧化态、残渣态,这与高瑞丽等[3]添加生物炭后显著降低了铜、铅和镉的弱酸提取态含量的研究结果类似。在重金属形态的分析中,土壤中Cu的可交换态比重降低,而残渣态升高,说明生物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重金属形态的转化,减少重金属污染。   参考文献
  [1]王玉军,刘存,周东美,等.客观地看待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现状—关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有关问题的讨论和建议[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4,33(8):1465-1473.
  [2]陈远其,张煜,陈国梁.石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8):1419-1424.
  [3]高瑞丽,唐茂,付庆灵,等.生物炭、蒙脱石及其混合添加对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7,38(1):361-367.
  [4]Zhang X,Wang H,He L,et al. Using biochar for 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pollutant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lution Research,2013,20(12):8472-8483.
  [5]Ehsan M,Barakat M A,Husein D Z,et al.Immobilization of Niand Cd in soil by biochar derived from unfertilized dates[J].Water,Air,& Soil Pollution,2014,225:2123.
  [6]Bian R J,Joseph S,Cui L Q,et al. A three-year experiment confirms continuous immobilization of cadmium and lead in contaminated paddy field with biochar amendment[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4,272:121-128.
  [7]Zhang X K,Wang H L,He L Z,et al. Using biochar for remediation of soils contaminated with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 pollutants[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3,20(12):8472-8483.
  [8]Tessier A,Campbell P G C,Bisson M.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Analytical Chemistry,1979,51(7):844-851.
  [9]Rizwan M S,Imtiaz M,Huang G Y,et al. Immobilization of Pb and Cu in polluted soil by superphosphate,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rice straw and its derived biochar[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16,23(15):15532-15543.
  [10]高瑞麗,朱俊,汤帆,等.水稻秸秆生物炭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形态转化的短期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251-256.
  (责编:张 丽)
其他文献
摘 要:针对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水稻、小麦生产现状,经过多年来的生产试验,研究了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生产的气候资源配置特征、季节间茬口衔接、品种类型选用、种植方式、群体特征、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措施,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区域稻麦周年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沿淮-淮北地区;稻麦两熟种植;周年;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
期刊
摘 要:该文阐述了紫云英种植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紫云英种植的效益及作用,并提出了发展紫云英种植的建议。  关键词:紫云英;种植;效益;建议;太湖  中图分类号 S54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125-02  太湖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温暖湿润,最冷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平均气温28.4℃,近10年平均气温16.4℃;年平均降水量146
期刊
摘 要:以景天科多肉植物小美女、柳叶莲华、天使之泪为材料,比较其自然越冬过程中的抗寒性,以期筛选耐低温多肉植物品种。结果表明,在自然越冬过程中,3种多肉植物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提高,叶绿素含量不断降低;小美女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低于柳叶莲华和天使之泪,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高于柳叶莲华和天使之泪;柳叶莲华的MDA含量、相对电导率高于小美女和天
期刊
摘 要:2019年是淮北地区粮食作物大丰收的一年,1季和2季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该文简述了淮北地区粮食作物栽培管理模式及气候特点,从栽培管理措施、气候条件、病虫草害发生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地区2019年1年2季粮食作物实现高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栽培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保持高产、稳产。  关键词:淮北;粮食作物;产量;历史极值;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 F323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宁夏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7.4%下降到2018年的3%,减贫成效显著。然而,截至2018年底,宁夏仍有12.02万农村贫困人口,成为宁夏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通过剖析宁夏农村贫困化的基本特征,利用主成分分析探明制约乡村发展的主导因素。結果表明:宁夏贫困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格局,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程度深,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由普遍性贫困向区域性贫困
期刊
摘 要:为明确13%井冈霉素·低聚糖悬浮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且对水稻安全。推荐在水稻破口前7~10d施用,施药量为1500~1600mL/hm2,采用二次稀释法均匀喷雾。  关键词:井冈霉素·低聚糖悬浮剂;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06-009
期刊
摘 要: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ee)]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害虫。近几年由于溧水区耕作模式改变、品种更新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第4代稻纵卷叶虫本地发生量大,峰期持续时间长,峰次多,为害水稻叶片,严重影响水稻后期光合物质的积累。该试验通过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筛选了最佳防治药剂,以期为今后绿色防控和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在全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摘 要:通过对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林木种子园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场林木种子园已成为初具规模的高世代、多层次、多树种的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但仍然存在树龄老化问题突出、稳产高产形势严峻、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应合理利用老化种子园,探索稳产高产新技术,其规范经营管理措施。  关键词:林木种子园;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22.8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医药、食品和农林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今后的生产实践及科研工作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分析了生物统计学教学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教学模式的创新途径,以期为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
期刊
摘 要:茅山生态圈是以茅山风景区为中心延伸形成的面积超过50km2的自然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圈内多数村镇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且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各异,经济水平差别较大,农村面临着产业匮乏、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差、环境保护乏力等诸多问题,急需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情的乡村振兴之路。该研究以生态圈内句容市茅山镇乡村振兴实践为例,总结了其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