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较于之前的应试教育,现在的素质教育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现阶段,国家也不断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初中生而言,对社会和生活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还不够全面,且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做事容易出现情绪化的现象,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格外重要。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018
引言
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十分关键,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变化十分动荡的阶段,思维日渐成熟,但还不够理智,可以说,初中生的教育是可以影响到其一生的。而现阶段的社会,初中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因此,对其进行法治道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每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提高师生对道德法与治课堂的重视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首先要提高师生对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视,在现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都缺乏重视,一则是因为这门课内容简单,在考试的过程中容易拿分,所以学生也不会认真钻研,其次,由于初中生课业压力较大,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主课的学习上,所以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太重视。对于教师而言,相较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的难度较小,但是课堂教学的过程还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也不太重视。事实上,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在考试成绩上的体现不太明显,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1]。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关于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发现自己》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认识还是不足,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有可能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做出错误的举动。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对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视起来,才能发挥这门课的真正意义,如在接纳与欣赏自己的这一小结中,关于晓蓉故事的学习,教师要对故事中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学生产生的想法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卑不是原罪,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来自于外界的看法,对于学生而言,要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然后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对于自身的优点要尽力保持,缺点要努力改正,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对自己要有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利用网络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课程难度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以传统教学为主,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有部分不足,如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够高,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关于实例分析的环节,利用网络找寻资料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对网络兴趣较为浓厚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其心理特征,积极正面地用网络教育加以引导[2]。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关于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学习,教师就可以直接按照利用网络进行直观的授课,如利用网络快速获取信息、网络的出现带給人们的生活变化等。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到,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中学生,要利用好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拒绝被网络俘虏。教师可以直接进行网络搜索,如网络谣言的案例,沉溺网络的案例,通过让学生直观浏览网页中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判断。初中生的思想逐渐趋于理性,在接触各类关于网络的案例后,会合理做出判断,当然,对于思想认知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加以纠正。
三、重视课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不仅仅是要利用课堂环境进行教学,还要积极利用课外环境,如开展关于道德与法治的主题班会,举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识竞赛等。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关于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学习,教师可以举办关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每周或每月对班级体中关于道德与法治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加以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将正确的价值观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如,学生除了树立崇高的道德理念,还应该努力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提高师生对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视;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实例分析;再者,还要重视课外的道德法治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读天下(综合),2019,000(001):1-1.
[2]苏炜涵.依托学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例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02):760.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终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018
引言
在初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十分关键,初中生正处于思想变化十分动荡的阶段,思维日渐成熟,但还不够理智,可以说,初中生的教育是可以影响到其一生的。而现阶段的社会,初中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因此,对其进行法治道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每位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一、提高师生对道德法与治课堂的重视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首先要提高师生对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视,在现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都缺乏重视,一则是因为这门课内容简单,在考试的过程中容易拿分,所以学生也不会认真钻研,其次,由于初中生课业压力较大,會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其他主课的学习上,所以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太重视。对于教师而言,相较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的难度较小,但是课堂教学的过程还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也不太重视。事实上,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在考试成绩上的体现不太明显,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1]。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关于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发现自己》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然而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认识还是不足,如果教师和学生没有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有可能学生就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做出错误的举动。只有教师和学生真正对道德与法治课堂重视起来,才能发挥这门课的真正意义,如在接纳与欣赏自己的这一小结中,关于晓蓉故事的学习,教师要对故事中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学生产生的想法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自卑不是原罪,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来自于外界的看法,对于学生而言,要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然后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对于自身的优点要尽力保持,缺点要努力改正,要相信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对自己要有信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利用网络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相对来说课程难度较为简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以传统教学为主,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有部分不足,如传统授课模式下,学生积极性不足,兴趣不够高,且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关于实例分析的环节,利用网络找寻资料有先天性的优势,此外,初中生正处于对网络兴趣较为浓厚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其心理特征,积极正面地用网络教育加以引导[2]。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关于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学习,教师就可以直接按照利用网络进行直观的授课,如利用网络快速获取信息、网络的出现带給人们的生活变化等。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到,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中学生,要利用好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拒绝被网络俘虏。教师可以直接进行网络搜索,如网络谣言的案例,沉溺网络的案例,通过让学生直观浏览网页中实际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判断。初中生的思想逐渐趋于理性,在接触各类关于网络的案例后,会合理做出判断,当然,对于思想认知错误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加以纠正。
三、重视课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不仅仅是要利用课堂环境进行教学,还要积极利用课外环境,如开展关于道德与法治的主题班会,举办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知识竞赛等。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课本中,关于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的学习,教师可以举办关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知识竞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思想,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只有国家好,大家才会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每周或每月对班级体中关于道德与法治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加以奖励,提高学生积极性,将正确的价值观践行到实际生活中,如,学生除了树立崇高的道德理念,还应该努力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价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提高师生对道德法治课堂的重视;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实例分析;再者,还要重视课外的道德法治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J].读天下(综合),2019,000(001):1-1.
[2]苏炜涵.依托学科教学培育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例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00(00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