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双差生”,是指学习成绩及遵守纪律都比较差的学生。当然,對这些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现在都不以“差生”称之,而代之以“学困生”或“后进生”,近来,有人又提出以“潜能生”称之,即有潜能可挖的学生。怎么称呼,笔者不想讨论。为了方便,我还是从俗吧。一般说,对于双差生,同学是人见人畏,唯恐避之不及,老师是头痛惋惜,往往不得其法,家长则是无可奈何,随所欲为。而这些做法及态度更加加剧了双差生的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对双差生的教育,较常见的是以下两种方法:
1严格要求,严而过格。
有些教师对双差生采取强制性措施:强制他们遵守纪律,强迫他们学习。纪律方面,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再制定更高要求的班规班纪,并落实到差生写保证书,对待越轨不守纪律的学生,动辄训斥、处分;学习方面,不管学生懂与不懂,限时限量完成作业。这样久而久之,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加剧了师生的对立情绪,甚至导致流生。
2企图以情感化。
老师待差生以温情,谆谆告诫,苦口婆心。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有机会就找学生谈话,学生一有错误就促膝谈心,讲了许多大道理,说了许多知心话,但学生不是腻而厌之,就是阳奉阴违,受感化者甚少。
上述两种方法,我曾尝试过多次。多次的失败,迫使我去探索新的方法使双差生能够转化。我曾接受过一个双差生较为集中的班级,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在学生及其家长们的配合下,我进行了新的尝试。如益友,益友就是良师。但事实上良师与益友仍有区别,良师是师,益友。我对双差生的态度及做法是先做益友,再做良师,即先像朋友一样打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友好地、融洽地相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以老师的身份将双差生引上正轨,使他们改掉错误,乐于学习。
一般说来,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双差生似乎尤为突出,个别的还具有反抗意识。作为教师首先应努力消除其畏惧感,使其不躲避老师,愿意与老师接触。
有心理学家认为,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间都会有一方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只是程度强弱不同而已,作为教师做学生的益友,理应成为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成为学生们的“良师”。 作为班主任老师,事实上不可能天天、时时与学生在一起的。老师不在时,双差生们往往出现“自我”表露现象,有时则表演较为离题的节目。遇见这种情况,老师应具体分析,是经常现象,还是偶一为之,情节是重是轻,影响是大是小,但不管怎样都应态度严肃,个别的则要给之以一种震慑力量,具体处理时应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多理喻、少训斥、多容忍、少惩罚。一段时间后,双差生则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体会到益友般的关怀,他们在遵守纪律上会有长足进步的。
俗话说:“闲则生非”,双差生们之所以惹是生非,是因为他们无聊、无所事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前所述,我也曾像部分班主任一样,给他们以大量的作业,强行布置,其结果是舍本求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文提到的消除双差生的畏惧感,淡化其对抗意识。这样做先使他们安定下来,从而达到遵守纪律,这是双差生转化的第一步。紧接着我们应在学习上指导,这一步既是第一步的发展,也是第一步的巩固,否则不可能彻底转化双差生,甚至可能前功尽弃。
对学习上的转化,我采取的是“低起点,分层次”的原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就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学出劲头,感到有奔头。要做到这一点,比在遵守纪律上的转化尤为艰难,学生往往是一日曝十日寒,决非老师三言两语的说教所能奏效的。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督促,更要让他们体会到乐趣,哪怕是一点点,老师尽可能地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共享取得学习进步的乐趣,然后再站在老师的角度,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另外,为了使双差生多学一点有用的东西,不虚度光阴,我还允许他们在完成最基本的作业后,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有益的事。全班建立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育、阅读等兴趣小组,这样既丰富了课余生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对双差生来说,则是他们遵守纪律,愿意学习的有益补充。
通过实践,转化双差生的效果还是显著的。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班均居上游,学生的自觉性、上进心普遍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学生们热爱班集体的荣誉感也加强了,都不愿意离开班级,学生无流失现象。
转化双差生,事关重大,很有必要。事实证明,也确有可能。做益友,再做良师是本人做双差生转化工作的初步尝试,我将努力使这一做法日臻完善,以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1严格要求,严而过格。
有些教师对双差生采取强制性措施:强制他们遵守纪律,强迫他们学习。纪律方面,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再制定更高要求的班规班纪,并落实到差生写保证书,对待越轨不守纪律的学生,动辄训斥、处分;学习方面,不管学生懂与不懂,限时限量完成作业。这样久而久之,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加剧了师生的对立情绪,甚至导致流生。
2企图以情感化。
老师待差生以温情,谆谆告诫,苦口婆心。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一有机会就找学生谈话,学生一有错误就促膝谈心,讲了许多大道理,说了许多知心话,但学生不是腻而厌之,就是阳奉阴违,受感化者甚少。
上述两种方法,我曾尝试过多次。多次的失败,迫使我去探索新的方法使双差生能够转化。我曾接受过一个双差生较为集中的班级,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下,在学生及其家长们的配合下,我进行了新的尝试。如益友,益友就是良师。但事实上良师与益友仍有区别,良师是师,益友。我对双差生的态度及做法是先做益友,再做良师,即先像朋友一样打通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友好地、融洽地相处,然后在此基础上,再以老师的身份将双差生引上正轨,使他们改掉错误,乐于学习。
一般说来,学生对老师都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双差生似乎尤为突出,个别的还具有反抗意识。作为教师首先应努力消除其畏惧感,使其不躲避老师,愿意与老师接触。
有心理学家认为,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彼此之间都会有一方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只是程度强弱不同而已,作为教师做学生的益友,理应成为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成为学生们的“良师”。 作为班主任老师,事实上不可能天天、时时与学生在一起的。老师不在时,双差生们往往出现“自我”表露现象,有时则表演较为离题的节目。遇见这种情况,老师应具体分析,是经常现象,还是偶一为之,情节是重是轻,影响是大是小,但不管怎样都应态度严肃,个别的则要给之以一种震慑力量,具体处理时应本着留有余地的原则,多理喻、少训斥、多容忍、少惩罚。一段时间后,双差生则能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体会到益友般的关怀,他们在遵守纪律上会有长足进步的。
俗话说:“闲则生非”,双差生们之所以惹是生非,是因为他们无聊、无所事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前所述,我也曾像部分班主任一样,给他们以大量的作业,强行布置,其结果是舍本求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上文提到的消除双差生的畏惧感,淡化其对抗意识。这样做先使他们安定下来,从而达到遵守纪律,这是双差生转化的第一步。紧接着我们应在学习上指导,这一步既是第一步的发展,也是第一步的巩固,否则不可能彻底转化双差生,甚至可能前功尽弃。
对学习上的转化,我采取的是“低起点,分层次”的原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就有不同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学出劲头,感到有奔头。要做到这一点,比在遵守纪律上的转化尤为艰难,学生往往是一日曝十日寒,决非老师三言两语的说教所能奏效的。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督促,更要让他们体会到乐趣,哪怕是一点点,老师尽可能地像朋友一样,与他们共享取得学习进步的乐趣,然后再站在老师的角度,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另外,为了使双差生多学一点有用的东西,不虚度光阴,我还允许他们在完成最基本的作业后,各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感兴趣的有益的事。全班建立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体育、阅读等兴趣小组,这样既丰富了课余生活,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又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对双差生来说,则是他们遵守纪律,愿意学习的有益补充。
通过实践,转化双差生的效果还是显著的。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我班均居上游,学生的自觉性、上进心普遍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一定幅度的上升,学生们热爱班集体的荣誉感也加强了,都不愿意离开班级,学生无流失现象。
转化双差生,事关重大,很有必要。事实证明,也确有可能。做益友,再做良师是本人做双差生转化工作的初步尝试,我将努力使这一做法日臻完善,以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